书城历史王安石和他的北宋帝国
10749800000002

第2章 一项错误的军事命令(2)

老葛选择了养马城,此地距离镇戎城很近,就在这里驻扎。其他诸部驻扎于镇戎军附近,一旦有变,可相互照应。知镇戎军曹英、泾原都监李知和、西路都巡检赵麟分别屯兵镇戎城西六里,到了晚上他们入城自守。如此这般,三天过去了,还不见夏军动静,一切看似很正常。

正常得有点儿邪乎,因为太正常即是不正常。

第四天,情报来了——西夏李元昊贼军已到达新壕外,逼近清水河畔的刘璠堡。

这条情报极为重要,有两点意义:第一,敌人距离非常近,刘璠堡据清水河上游,沿着河直接能跑到镇戎城,两地距离25公里左右。这段地形多平坦,利于骑兵奔袭。第二,大战一触即发,可以阻击敌人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镇戎西北18公里处的定川寨。

刘璠堡、定川寨、镇戎城,在地图上连在一起近乎是倾斜的等腰三角形。

诸位将领急至养马城,葛怀敏召开了军事会议。

泾原路都监赵珣分析指出:“敌人远道而来,人数众多,锐不可当。此际,我们当速战速决。为今之计,只有出奇制胜。在马栏城设置关卡,阻断贼人归路。大军驻守镇戎城,保证粮道补给,等待敌军出现了疲态,我们再出击,那样的话赢的几率会很大。否则,我等必被屠之。”众位将领心领神会:站在最前沿的将领果然有见解。所有人齐刷刷地盯着葛怀敏,等待这他这位前线总指挥下达命令。

老葛摇摇头,目不转睛地看着地图。众将愕然,难不成老葛还有什么更高明的战略?

老葛思忖良久,才说:“兵分四路,第一路,向进、刘湛出水西口;第二路,由曹英率兵增援刘璠堡。第三路,赵珣率领去莲花堡;第四路由我和刘贺率领出定西堡。”最后,他一指军事地图,“会于定川寨,在这里阻击敌人。”此言一出,反应极为强烈。大伙都说咱们士兵战斗力低下,人数又不占优势,如何阻击来去如风的夏军?这种贸然出击太危险了,简直是赌博,而且赌输的希望还很大。

老葛沉声道:“执行命令!”

诸将相互看了看,只得各自领命而去。老葛比任何人都想赢得此次胜利,因为他身上穿着曹玮的甲胄,在他看来定川寨依山而建,是唯一可以出奇制胜的地方。趁敌人还没过刘璠堡,早早屯兵定川寨,等他们一旦突破刘璠堡,那时候便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偷袭阻击。诸部早上出发,中午时分会于定川寨,可见堡垒之间相距很近,只是各部到达的方式没有葛怀敏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战事的进展也完全偏离了他的计划,因此他失去了一次成为名将的机会。

阻击,忽然就变成了突围。

·只死了十六人的诡异围歼战·

刘湛、向进率领兵力约一千人从水西口向定川寨进发,一路上了无动静。像这种情况,前线将领见得多了。每天枕戈待旦,脑袋别在裤腰里过日子。两次大规模战役宋军失败后,消极厌战的情绪如同瘟疫般在前线士兵们中间传播开来。将领们也以固守为主,憋屈得很,还真不如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来得痛快。这次夏军满足了他们,很快决一死战的机会来了。

刘湛、向进部率军行进到赵福新堡,突然遭遇敌人。二话不说,夏军抽刀就砍。

夏军以骑兵为主,宋军是步骑混合。遭遇战中,夏军如同狼入羊群,往来冲击。刘湛一面命人飞报主将葛怀敏,一面且战且走,撤退到附近的向家峡据点。刘湛、向进两人倒吸一口冷气,知道敌军近了,没想到说来就来,从什么地方出来的都没看清。

夏军也没有真打,只是尾随而已,他们到底要干什么?

老葛接到刘湛的情报后,急令赵珣、曹英前去增援他们。命令刚刚下达,前方又来了新的情报,称李知和麾下蕃兵五千人与敌人列于定川寨北,正在对峙。老葛急忙取消增援刘湛的命令,军队急行军会于定川寨。

中午时分,宋军诸部在定川寨会合。

葛怀敏最后一个到达,当他到达定川寨时,心里凉了半截儿。敌人亦步亦趋,左面出一波,右面出一波,一会儿到了刘璠堡,一会儿又到了定川寨。无形之中他们好像被敌方赶进了一张巨大的网中。老葛的判断没有错,宋军诸部会合定川寨没过多久,黑压压的夏军兵临城下。

定川寨依山而建,地理位置较特殊,瓮城东北是响水川和清水河交汇处,那里是风口。整个寨子比瓦亭寨大不了多少,本有守军在,容不下宋军一万人。

葛怀敏列队迎战,他坐镇中军,为决战主力。

曹英部列于定川寨瓮城东北,刘贺部蕃兵列于西北。

既然遭遇于此,那就开打吧!

战事最先从西面的刘贺部打起来。刘贺的部队是蕃兵,他们有战斗力,但不卖力气。

宋军军队由禁军(中央军)、厢军(地方军)、乡兵(民兵预备役)和蕃兵(少数民族部队)组成。仁宗庆历年间禁军多达120万,军费开支1200万贯,竭尽国力去养兵,结果养了一群废物。西北战事吃紧,朝廷决定招募蕃兵加强防御,来个“以夷制夷”,主要是西北地区的羌人、吐蕃以及党项等。蕃兵工资低,劳动力相对廉价,但宋廷对待蕃兵有着本质上的歧视,这就造成了蕃兵积极性不高,他们也不傻,拿工资混口饭吃,真正到战场上谁给你玩命。宋廷自以为手段高明,此次战役蓄养蕃兵的副作用暴露无遗,直接影响了战事走向。

葛怀敏命刘贺率领蕃兵去攻占定川寨的水源,结果蕃兵们到夏军面前比划一下,溃退而散。夏军乘胜追击,放弃蕃兵,绕过瓮城东北的曹英部,直奔老葛的中军而来。

大战爆发!

中军是这一支宋军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夏军骑兵冲击了几次,中军阵形岿然不动。夏军见没收到效果,回击曹英部。曹英已做好了战斗准备,还没等夏军骑兵杀到,意外发生了……突然间,只见一股黑风从东北蹿起,小规模的沙尘暴直扑曹英部。这一刻,曹英体到了什么叫“风口浪尖”。部队顿时大乱,自相踩踏,攀爬入城。

“后退者……”曹英气得抽出宝剑,“斩”字还没说出来,迎面飞来一支冷箭,正中面部。曹英只觉眼前一黑,天旋地转跌入了战壕。

宋军就这样乱了套。

中军葛怀敏部,夏军的骑兵如何冲击都没有乱,此时竟被曹英部搞乱。中军士兵见黑风乍起,扔了刀枪就往瓮城里跑,可见自然界的力量永远是那么可怕。刀头舔血,敢与敌人拼命的战士们,见到沙尘暴犹自惊慌失措。

马上的葛怀敏大喝一声,欲立止士兵,确保阵形不乱。但乱套的时候没人听他的,前挤后推,如同怒涛骇浪的人流一拥而过,老葛从马上“扑通”掉了下来。那一瞬间不知有多少士兵从他身上踩过去。亲信拼死把他救出来,大伙七手八脚地把他抬进城里。

夏军乘宋军大乱再次杀来,关键时刻赵珣挺身而出:“刀斧手,上——”

刀斧手一顿疯狂砍杀,击退了夏军的进攻。

老葛是行伍出身,皮糙肉厚,换了文官早被踩死了。饶是如此,过了很久老葛才苏醒过来,水都没喝一口,起身冲出去挑选战士,在定川寨战壕边缘继续与夏军作战。老葛再一看战场上,血流满地,尸体横陈。刚才一股邪风不战自乱,相互踩踏死了不少人。更可怕的是夏军毁桥断路,截断定川寨的水源。事情麻烦了,士兵们不吃饭可以支持几天,不喝水顶多坚持三天。

战事稍稍缓和时,赵珣组织了骑兵开始主动出击,与夏军骑兵死磕了一阵。夏军稍却,向后退了退。无论是葛怀敏还是赵珣,众位将领都感到非常可怕的一点——士无斗志。主将浑身是胆打几根钉子?没有士兵的支持,将领玩不转。

战事陷入了僵局。

从中午打到晚上,两方胜负未定,互有伤亡,夏军似乎也没有要撤军的意思。日落时,夏军士兵点起火把,在瓮城西北角喊话,操一口兰州拉面的味儿喊道:“你们已经被包围了,放下武器,赶紧投降!”有多大嗓门喊多大动静,喊得宋军人心惶惶,斗志全无。

夜幕时分,夏军留一部分放哨的,其他士兵退到了安全区。

老葛召开军事会议,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当前之计,只有突围了。众将一言不发,谁也没有好办法。

老葛说:“集中优势兵力打开突破口,前往镇戎城。”

赵珣跳起来反对,他的意见简单实际,定川寨尚且有贼人,谁能保证距离此地18公里的镇戎城没有敌人?在完全不清楚敌人到底有多少人马,怎样的作战计划的前提下,贸然突围等于送死。我们应出其不意,借定川寨依山而建的地理优势,翻过六盘山去定川寨南50公里处的笼竿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赵珣一说大伙都反对,棋走得太险了。这么多人都翻山越岭,迂回到笼竿城路途遥远难行,不切合实际。将领们实在多虑了,因为在他们决定突围时,居然没有一个士兵跟着。

赵珣怒道:“为今之计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其他的都是死路,向南突围镇戎城那儿会遭到截击。敌人与我们打了一小天,人困马乏,必然在附近驻扎。”赵珣抽刀在手,“我敢削断手保证。”

大伙急忙上去拦住他,咱们现在这不是在商量嘛,何必呢!赵珣气呼呼地一屁股坐下,不吱声了。

老葛想来想去,没有采纳赵珣的意见,他失去了最后一次成为名将的机会。

最终,老葛与众将商量决定向镇戎城方向突围,从哪儿来回哪儿去。突围时,以鼓为号。计议已定,各自回去休息,养精蓄锐等待突围时间到来。直到次日黎明鼓也没响。老葛十分纳闷,昨晚已把突围的命令传达了下去,为什么到了天明大军一点要走的意思都没有。管不了那么多了,老葛下令以曹英、赵珣为先锋,刘贺、许思纯为左右翼,李知和、王保、王文等殿后,向镇戎方向突围。

士兵们看着十几位将领,目光中有了浓浓的陌生之意。

老葛翻身上马,一名士兵跑出来牵住马缰:“总管,不能回镇戎,转道而行吧!”

回镇戎的确有危险,不确定因素太多,在士兵们看来等于送死。老葛叹口气,暂时下马,命参谋郭京去瓮城中给战马取草料。郭京去了良久,左等不出来,右等不见人。老葛等将领面面相觑,士兵们还在用陌生的眼神盯着他们。他们读懂了,没有人愿意跟着他们去送死,或者说没有人愿意打仗,参军只是为了混口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