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王安石和他的北宋帝国
10749800000003

第3章 一项错误的军事命令(3)

老葛气不打一处来,翻身上马要走。士兵又上前拦住,劝主将要三思而后行。按照他们的意思不能回镇戎,太危险了,夏军没准儿在镇戎等着,去不等于送死嘛!还是找个消停地方躲起来,等夏军退了,咱们再安全回去。

老葛怒道:“滚开,一群御敌无方扰民有术的废物。你们怕死,老子不怕!”士兵再劝,老葛抽剑就砍。其他诸将见状,翻身上马,追随葛怀敏向东南镇戎军方向突围。

望着十几位将领孤单离去,定川寨一万余士兵无动于衷。没有人跟随,没有人动弹,甚至连一句“保重”的话也没有说,这是宋军纪律的悲哀,更是帝国政策的失败。

老葛等人驰行二里许,早已埋伏好的夏军忽然出现,然后管杀不管埋,一个没剩。留下一连串阵亡名单:葛怀敏、曹英、李知和、赵珣、王保、王文、刘贺、李岳、赵麟、许思纯……

士兵无斗志,一个准哗变葬送了葛怀敏等将领。他何尝不知突围镇戎的危险,可是他身披曹玮的甲胄,即便大宋所有军士怯于战斗,但他必须挺身而出。一旦突围成功,他还可以收拾其他军队力量,组织反击,也无愧于先辈在天之灵。诚然,老葛水平有限,然而哪个军官没想过建功立业成为名将,总得有那个历史机缘。更何况在大宋操蛋的军事制度下,其实他们都是受害者。

夏军灭掉前线葛怀敏等将领,并未对定川寨内的九千四百余宋军斩尽杀绝,因为那里多是蕃兵,同宗同源。此外,刘湛、向进部一直在向家峡堡消停眯着,既不增援,也不撤退。定川寨内老葛儿子葛宗晟、郭京、王昭明、赵政等将领,竟然神奇地活着回到了后方。

这场诡异的定川寨之战,最后以十六名宋军将领战死结束。

夏军缴获战马六百,乘胜南下,长驱直抵渭州,幅员六七百里,焚荡庐舍……

王沿就在渭州。

·空城计的背后玄机·

王沿接到战报称夏军距离渭州非常近,冷汗顿时下来,坏了!他不清楚前线战况如何,但他清楚老葛玩完了,未能达到阻击敌人的战略目标。王沿深深失望,老葛怎么就那么不堪一击?如果按照他的指示,原地固守,敌人也不可能突然杀到。唯一的解释只有一个,葛怀敏擅自行动把领导的话当个屁放了。王沿甚至有些后悔,当初如果派泾原路都监赵珣领兵前去阻击,会是什么效果?

大敌当前,马后炮已无关紧要,要命的是渭州防守空虚。距离渭州最近的泾原路有七万兵马驻守,两地直线距离66公里。坐等援军赶来,估计王沿的坟头都长庄稼了。经过短暂的慌乱,王沿很快镇定下来,下令传檄诸部前来救援。远水解不了近渴,但这是战略。让夏军到渭州为止,宋夏在此决战,避免让敌人继续深入,那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传令官带着王沿的命令,飞马传信。目前等待援军等于坐以待毙,只有自救了。王沿命州内老百姓全部登城,只要有口气的都上去,每人手里发大旗一面。副官们不禁发出了质疑:这能行吗?王沿心里捏了把冷汗,他也不知这招空城计管不管用,是英雄是狗熊只有赌一把。没有后退的机会了,因为夏军已经到了城下。

王沿命令道:“摇旗呐喊,锣鼓助威。”

城下夏军黑压压一片,不知有多少人,能把葛怀敏近一个师编制的人马吃掉,可想而知有多少人。就在城墙上的王沿心怀忐忑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来势汹汹的夏军绕着渭州城转了两圈,没有进攻的意思,竟然非常有秩序地撤军了。

副官们见夏军走远,纷纷向王沿投以惊叹赞许的目光,不由得佩服王大人技高一筹。随随便便摇旗呐喊就把李元昊气势如虹的骑兵吓跑了,实在是高。王沿也很纳闷,夏军远道而来难道只是为了一瞻渭州领导新颜?再进一步,完全可以参观遗容。

王沿冷静地分析后尤感后怕,不是夏军被他吓跑,是他捡了一条命。

西夏那面的情况是这样的:宋军前线战略要地镇戎军与西夏军事要地天都山距离很近,百里之遥,双方形成对峙局面,谁也无法鲸吞。西夏国师看到宋军关中地区防备松懈,可派一支劲旅奇袭关中,直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如果拿下了关中地区,守住潼关,整盘棋就活了。李元昊采纳国师建议,发兵十万,分兵两路。一路从刘璠堡出,另一路从彭阳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绕过镇戎军,直取渭州。

第一路军遭遇了宋军葛怀敏,于是有了那么一场诡异的定川寨之战。另一路夏军遭遇原州知州景泰的顽强阻击,死伤较大。此外,宋境鄜延路屯兵六万八千、环庆路五万、泾原路七万、秦凤路二万七千,共计二十余万。范仲淹等前线领导得到消息后已率军来援。名将李元昊见阻力很大,真要与宋军死磕,家底容易打光,于是烧杀抢掠,打完酱油回去了。

经过三次大规模战役,宋廷完败,被人家打怕了,其后在西夏与辽国交恶、夏国空虚的环境下,竟不敢主动出击。遂与西夏握手言和,史称庆历和议,即夏向宋称臣,宋给对方岁钱。从宋与其他邻国如辽、夏、金交战记录来看,宋人有记仇的本性。例如辽打宋,两国成世仇,后辽被金打的时候,宋联金灭辽。金打宋,两国又成世仇,后金被蒙古打的时候,又联蒙古灭金,正应了那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宋夏双方暂时言和,实际上大宋复仇战远没有结束。

此次,宋夏交兵有个人值得注意,他就是助纣为虐的大夏国师张元。

·自古以来,天朝第一漏洞·

夏军的征讨檄文上有一句“朕欲亲临渭水,直据长安”,读之豪气干云,出自于张元之笔。

张元,华阴布衣,另说许州人,不管他是哪儿的,他是汉人。他曾经在宋帝国奔走呼号,是科举漏洞千千万万受害者之一。

宋朝旧制,科举最后一关殿试,还要刷下一批举子,这就是漏洞。

宋代取解试相对明清乡试门槛较低,但全国性礼部试,考生来自全国各地,通常一万多人,录取比例百比一,有的年份录取比例比这个还低,所以科举变得非常残酷。以往有很多案例,殿试落榜的举子上吊的、跳河的、还有北漂一辈子回不去家的。按说经过各州取解试、全国性礼部试,考中的已经不容易了。不知道哪位大爷规定的,殿试还得淘汰一批。殿试落榜,的确有点儿冤。

布衣贫民张元,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读书科考是寒士的唯一途径。张元学习也不错,可以代表州县最高教育水平,但考了好几次都没考中,给县里丢了脸,结果被县老爷揍了一顿。当时张元给时任陕西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的韩琦写了封求职信,希望能得到一个幕僚的工作,可惜被拒绝了。

张元和吴昊、姚嗣宗三个难兄难弟,求职无门,万念俱灰,三人在国境喝酒,各自写了首诗,然后一路哭着投奔西夏。事实证明他们才华横溢,如果留在宋朝必能成就一番事业。巡视边境的范仲淹见三人诗作大为惊叹,策马急追。范仲淹觉得的确冤枉,这三个怀才不遇的小伙子本朝弃用,若跑到敌国必成祸害。范仲淹预见到了,然而没追上。

张元到了西夏,李元昊封为国师,没过多久,宋夏爆发好水川之战。夏军完胜,宋军伤亡万余人。消息传到宋廷,朝野震恐,一打听才知道西夏的谋士是张元。群臣没人吱声,他就是那个当年殿试落第求职无门的穷小子。

定川寨之战后,张元写在边境上的诗狠狠地抽士大夫们一记响亮的耳光,诗曰:“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翻译过来意思说,前线永兴军的领导们,夏竦,你哪里耸人听闻?韩琦,你哪里出奇?宋廷士大夫们不过一群赶大车拍马屁的,妄谈军机大事,你们行吗?

仁宗天子历来被称为盛世之君,他统治时期史称“仁宗盛治”。《宋史》对他有极高的评价:“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性格比较好,恭俭仁恕,出于天性。仁宗不忍心看到那么多十年寒窗苦的举子落第之后走上绝路,于是下诏废黜殿试落第的规定。后世明清沿袭,省试考中不再落第,殿试只是给考生一个政治出身。仁宗真可谓是明君!

其实,不是这样的!

“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等词汇是我们发明的,旨在说明预防和长远计划的重要性。然而,宋代中国的决策层缺少战略眼光,缺少日本治理沙漠跑到中国种树的远见,更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用句成语叫“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被动应对,美其名曰“以静制动”,科举漏洞即是很好的证明。因为“张元叛宋”事件对宋帝国造成重大伤亡,有了这个血淋淋的教训,才有了“进士殿试皆不默落”的规定。并不是真的因为皇帝英明,体恤考生。

王夫之评价宋仁宗很准确,他说:“计此三十年间,人才之黜陟,国政之兴革,一彼一此,不能以终岁。吏无适守,民无适从,天下之若惊若骛,延颈举趾,不一其情者,不知其何似,而大概可思矣。”最后王老先生给宋仁宗下了三个字的概括总结——“无定志”。翻译过来意思说他是漂亮的草包,没长劲儿,即将发生的庆历新政也证明了王老先生的评价。

张元带着一股怨气叛宋,成了不折不扣的“汉奸”,以灭宋为志,他的经历颇像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只是张元远远没有伍子胥有杀伤力,那厮为了一己私仇灭了自己的祖国,竟然被后世颂扬。张元听说李元昊要与宋廷议和,第一个跳出来坚决反对。

宋廷士大夫对张元采取的态度非常值得玩味。

张元在西夏混得风生水起,打得大宋满地找牙彻底服了,不知道哪位大爷出了反制损招。张元不是走了嘛,但他的家人亲戚都在宋国境内,以钱粮养之。一方面安抚张元的愤怒,另一方面李元昊必对他起疑心。赐张元亲戚钱粮时,诏书上将张元的“元”改为了“源”,源头的意思,骂他虽然你吃里爬外,但我们大宋、你的祖国,对你的家人非常友好,所以你就别再挑唆李元昊打我们了。希冀通过“道德”的力量感化张元愤怒的心。宋廷士大夫喜欢把道德摆在前面,有种强迫别人服从道德的意味,然而常常事与愿违。有给张元亲戚的闲钱还不如雇个江湖高手干死他算了。主意不错很“高明”,“高明”之处在于招惹了张元的第三次打击,也就是定川寨之战。

在张元看来,你们他妈的早干啥去了,现在我强大才想起我来?我穷得要饭的时候朝廷干什么去了?哀莫大于心死,张元的心早已死寂,甭指望他念及故国,因为故国曾经把他抛弃过。张元的行为正好验证王安石的那句诗:“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

可叹,留不住精英人才是天朝的第一漏洞,自古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