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王安石和他的北宋帝国
10749800000004

第4章 宋代皇帝一天的工作与生活(1)

张元未考中进士,可以说有点儿冤,而王安石考中了进士却比他冤,他本该是魁首,因为一个失误,被削去状元。时间在公元1042年,即北宋仁宗庆历二年,农历壬午马年。

庆历二年三月十五日,宋仁宗赵祯移驾崇政殿,殿试礼部奏名进士,钦点状元。

在宋代当皇帝是很辛苦的差事,虽有广厦千万间,但北宋很多皇帝垂居皇宫,一生很少离开开封汴梁,与蹲监狱似乎区别不大。至于微服私访、六下江南,宋代的皇帝甭想了,顶多是去趟开封以西约120公里处的巩义皇陵。当然,北宋末年二圣去东北打猎是个意外。

宋代皇帝一天的活动流程如下:

大约在早晨四五点钟于福宁殿起床,梳洗打扮。6点,开启宫门。皇帝(不吃饭)御坐垂拱殿。殿头官大喝一声:“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这句翻译成普通话就是“开会了”。然后皇帝接受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审刑院、请对官等上奏议事。皇帝及官员都有早起的习惯,由此可见今天早九晚五的工作时间还是很幸福的。

这些能够直接面见皇帝参政议事的称之为“升朝官”,通常是各部门首脑,有严格的级别限制。那些不经常进殿奏事的称之为“京官”。所以宋代的“京官”与我们知道的“京官”有所区别。上不去朝那些京官们只能在殿外候着,赶上重大事件,一议一小天,或者时逢盛夏那就苦了这帮大爷。宋代对士大夫极为“人性化”,对候在殿外的京官们免费提供厚朴汤吃,长此以往搞得官员厌苦常朝,有人写诗道:“立残阶下梧桐影,吃尽街头厚朴汤。”

经过一翻政议,辰时时分,大约在早上八九点,皇帝入内廷进餐。更衣后入后殿(延和殿或崇政殿)继续上朝,把前殿未能得出结果的政事继续商榷。后殿没有前殿那么严肃,大家比较放得开。除了谈政事外,皇帝接受新任官员谢恩及外调官员朝见,还有阅兵或裁决囚犯等等。此时,皇帝主要以浏览札子(奏章)为主,这些政事处理到中午12点左右。

下午,皇帝通常在迩英殿上课(经筵),由经筵官为皇帝讲课。讲课完毕,皇帝会与讲师谈论政事,所以在经筵、秘阁、史馆、龙图阁等皇宫内院工作的官员仕途明朗,晋升将非常快,这就形成了宋代士大夫“重内轻外”的为官风气,宁死不下地方,脑袋削个尖也要留中央。晚上,皇帝要在内东门小殿内召唤值班的翰林学士、经筵官等寻问政务,也经常召唤尚书、宰执等各级官员。政务处理完毕,回福宁殿就寝。除了工作,少有生活,这就是皇帝的悲哀!

庆历二年,殿试题目分别是:《应天以实不以文赋》、《吹律听凤鸣诗》、《顺德者昌论》。知贡举(主考官)将进士试卷排好先后顺序,上呈皇帝预览。宋仁宗要在这些进士中钦点前三甲,列出等次。本次知贡举的官员是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那位,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晏殊,时任枢密使。

考官们尽职尽责,评选出的进士水平很高,尤其是排在第一位的试卷,文风老练,冷峻犀利,足以对得起状元之位,然而事与愿违。

宋仁宗忽然看到该考生的文赋中有“孺子其朋”四字极为扎眼,龙颜不悦。该考生一不小心触犯了皇帝的忌讳。“孺子其朋”典出《尚书·周书·洛诰》,原文:“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是以周公的口吻对成王训斥,翻译过来意思说“你这孩子啊,以后要和群臣当朋友处。”仁宗赵祯于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即皇帝位,时至今日已过了二十个春秋。执政以来没啥了不起的政绩,最近又被西夏狂扁,可想而知一个举子引经据典竟以长辈的口吻教训皇帝,必然引起官家反感。

仁宗把卷子往后一扔,辅臣们相顾失色,无人言语。最后仁宗看到文风柔和的试卷喜动于色,揭开弥封,对辅臣们道:“杨置!”

宋代进士分为五等(明清为三等):第一甲,学识深厚,文章有独特见解;第二甲,才思敏捷,文采斐然;第三甲,文理通畅即可;第四甲,文理一般;第五甲,文理粗浅。第一、二甲赐进士及第,第三甲赐进士出身,第四、五甲赐同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授国子监监丞(类似中央党校干部)、大理寺评事(司法部门科员)、太子中允(太子府办公室主任兼侍读)等职。这是在京城,去地方的话则授签判诸州等,到某州当科员,官阶都不高,七品左右。二三等的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国家图书馆校对老师),去地方则授知县事(县长);其他等级进士授主簿(类似文秘)、县尉(县公安局局长)等。

庆历二年进士科第一甲第一人,淮南东路泸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举子,状元杨置,授官国子监监丞。他是为数不多的连中三元者,取解试、礼部试、殿试第一。可惜杨置授官未及赴任,因母亲病逝,他哀伤过度,不久也陪母亲去了。

第一甲第二人,成都府路华阳(今四川)举子,榜眼王珪,授官大理寺评事。王珪有一女嫁与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格非(苏门前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后四学士,廖正一、李禧、董荣)。可见李格非文重当世,但他有个闺女比他还狠,名叫李清照。王珪是她姥爷。

第一甲第三人,京畿路开封府雍丘(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举子,探花韩绛,授官太子中允。这位仁兄是官宦世家出身,在朝野之中有着极深的政治背景。

第一甲第四人,江南西路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举子,传胪王安石,授官秘书省校书郎。被宋仁宗扔的那张写有“孺子其朋”的卷子就是他的,一不小心触犯禁忌,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名。

第一甲第五人曾公定(资料不详),授官奉礼郎,第一甲第六人已下授两使职官(中央低级官员),第二甲授初等职官(中央低级官员)。第三甲试衔知县、第四甲试衔簿尉、第五甲判司簿尉。

庆历二年进士科共录取436人,其他诸科加在一起共计录取举子839人。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科举除状元杨置英年早逝外,其他三人王禹玉珪、韩子华绛、王荆公安石,先后为相,且同在第一甲,前后连名,古今未有。

·唱名赐第,进士及第系列拉风活动·

宋帝国文化之所以发达,主要得力于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考试。

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后,采取“兴文教,抑武事”的重文轻武的制度。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意思说自从五代以来,地方割据军阀打来打去,人民深受其害。今采取重文轻武选儒臣若干人治理天下,即便他们贪污受贿,危害也不及一个武臣作乱。宝剑有双锋,每一件事都有正反两面,重文轻武这项传统导致宋帝国军事积弱,文化上却异常发达,用陈寅恪的话说即是:“华夏民族文化历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

在宋代当官大致有五种途径:恩荫、国子监(太学)、举荐、科举及其他。

恩荫很好理解,通俗的说是拼爹,看谁祖上与皇室关系硬,譬如曾经为宋帝国开疆拓土的那帮老家伙们,他们的子孙不愁做官,愁的是做多大的官。其次国子监(类似中央党校),专门给官二代、富二代开设的学校,从这里出来不用上课也能入仕。再次是举荐,官员将民间一些才能之士举荐给赵官家,皇帝觉得中,便授予官职。例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四川苏洵是通过举荐当的官。此外,其他当官途径如铨选、恩赐等表现皇帝仁慈的入仕方式,概率等同于中大奖,可遇不可求。

仁宗时代,宋帝国已建国八十多年,科举制度完善,深入人心,成为入仕的必由途径。

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成为了封建社会重要的取士制度。在唐代科举制度不是很严格,诸如冒籍作弊、状元内定等现象层出不穷,缺乏科学管理,公平无从谈起。到了宋代焕然一新,因为政治环境的影响,科举制度逐步改革完善,出现弥封、誊录等技术进步。统治阶级对科举取士极为重视,促成科举制度向“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的最佳公平状态发展。即便如此,对于泱泱帝国来说,同样有作弊现象,然而宋政府已做到了相对公平。

如果没有科举,试问穷二代拿什么与官二代、富二代去拼?

宋代科举原为两级,后改为三级,即取解试、礼部试、殿试(明清时为乡试、会试、殿试)。取解试,类似地方学校选拔考生,与明清时期的第一级乡试相比门槛儿比较低。主要是第二级考试,由礼部主持。考的科目较多,诸如进士科、明经科、武举科及其他专业科等。明经科类似填空题,从教材中选一句,写下一句。现在学生考试,填空题不会有空着的,狠一点儿会写“老子不会”,宋代考生填不上写“未审”。进士科最难考,也最令人称道,但凡考上进士的都有真才实学,亦是高蹬殿堂的绝佳政治出身。两者有着明显区别,欧阳修诗云“焚香礼进士,撤幕待明经”。进士科考试主考官非常客气,在考场设有香案,免费提供茶水。明经科考试啥也没有,不提供茶水,考生渴了就喝砚台水。钱穆老先生说的在理,宋代如此优奖进士,无非想转移社会风气,把当时积习相沿的骄兵悍卒的世界,渐渐再换成一个文治的局面。

皇帝钦点状元之后,科举流程进入第二项——唱名赐第。

宋代唱名有讲究,皇帝点了状元,由中书侍郎与宰相核对考生姓名,然后叫考生名字,再由军头司(殿前值班军士)依次传唱,自崇政殿出东华门有多大嗓门喊多大动静。皇宫东华门外,有来自全国各地一万多名举子,潜伏人群中的紫衣高官,加上看热闹的围观群众,观者如堵,人山人海,京城最热闹的时候莫过于此。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决定举子命运的时刻来到了。皇帝选驸马、权贵选女婿,皆从进士中挑选,所以朝野民间对此极为重视。

话说当时一新贵少年,考中进士,小伙子长得挺帅,士大夫争相抢他做女婿。有十多名仆人伺候他,邀请他去某大人府邸进餐。新科进士欣然前往,当时观者挨肩接踵,可见进士在宋朝老百姓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须臾,出来紫衣高官说:“小伙子,我有一姑娘长得还行,许你为妻,行不行?”众人齐刷刷看着他,只听新科进士答道:“行是行,但我得回家问问我媳妇。”

按照先后顺序,被传唱的举子分别登殿受敕,可以亲眼目睹圣颜,正式成为“天子门生”,那是一个身份的象征,在古代中国尊崇无比。唱名完毕即授官(释褐)。赐绿袍官服(宋承唐制,三品以上紫袍、五品以上绯袍、六品以下绿袍)。赐笏,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有玉的、有象牙的、也有竹片,作用类似便签,把要奏之事写在上面,省得忘。当然,后来又加了个“赐钱”,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时开始赐钱,那时正是王安石变法图强国库充盈之际,始诏“进士科及第赐钱三千贯,诸科七百贯”。

三千贯是什么概念?

《水浒传》中青面兽杨志有口祖传的宝刀,典卖三千贯。

唱名完毕后,还有其他一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