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中华句典3
10758000000034

第34章 哲理故事(1)

盲人摸象

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国王命令大臣牵来一头大象,让八个盲人用手去摸,然后分别叫他们说出大象是什么模样的。八个盲人七手八脚地摸了一阵后,都争先恐后地报告。摸到大象牙齿的盲人说大象形如长长的萝卜根;摸到象耳的盲人说大象仿佛一只簸箕;摸到象头的盲人说象如一块大石头;抓到象鼻子的盲人说象不过是一根木杵;抱着象脚的盲人嚷道大象明明是一只舂米用的石臼;摸到脊背的盲人说它是一张床;摸到肚皮的盲人说象是只大水缸。最后一位盲人说道:“哈哈,你们都不对!”只见他扯着象尾巴说,“告诉你们,大象细细长长,就像一根绳子!”

哲理:人们往往在感性认识上,只能见到或接触到事物的某些表面或局部。要全面地、深刻地认识事物,只有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才有可能。

所树非人

春秋时期,魏文侯在位的时候,有一个叫子质的人犯了罪,文侯罚他永世不得踏入魏国半步。于是,他不得不离开魏国北上谋生,辗转来到了赵国。他进见赵简子并说:“我算是看明白了,从今以后,我再也不对别人施恩德了。”简子问:“为什么呢?”子质愤愤不平地说:“魏国殿堂上的士、卿由我培养提拔的占一半,朝廷里的大夫由我培养提拔的占一半,边境守卫的人由我培养提拔的也占一半。谁料到如今殿堂上的士在君主面前说我的坏话,朝廷里的大夫用法律威吓我,边境守卫人拿着武器拦击我,我已经心灰意冷了,所以我不再对别人施德了。”赵简子说:“您的话错了。打个比方吧,如果春天栽种桃李,夏天就可以在桃李树下乘凉,秋天就可以吃到桃李树的果实。但是如果春天栽种蒺藜,夏天就不可以采摘它的叶子,秋天也只能得到它长成的刺啊。由此看来,结什么样的果实在于栽种什么树。现在您所培养提拔的人不对啊。所以君子应该事先选准对象再培养提拔。”

哲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人才的培养提拔应该慎重,就像种树一样,应该先择后种。

乐羊食子

乐羊是战国时魏国的一员名将,魏文侯三十八年。文侯命他统率大军,攻打中山国,乐羊统帅十几万大军,浩浩荡荡越过赵国,进攻中山,把中山国都城围得铁桶一样。中山国眼看抵挡不住,就捉来了乐羊的儿子,五花大绑,吊在城门口上,要乐羊退兵,方才放人。一声声凄厉的哭喊传来,将士们都看着乐羊。只见乐羊面不改色,仍旧挥师猛攻。中山王又急又恨,将乐羊的儿子剁成肉泥,煮了一锅肉羹,派人给乐羊送去,想动摇他的决心。谁知乐羊不但不悲伤,反而神色坦然地喝了一杯肉羹。中山人见乐羊攻城之意这般坚决,军心更加溃乱。最后,乐羊终于攻克中山,为魏文侯在古长城一带开辟了广阔的疆域。魏文侯虽然重赏了乐羊,但从此就开始怀疑乐羊,认为他本性残忍不可信任。

哲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界限,超过了这个界限,就会使事情走向自己愿望的反面。有时候,你的讨好或者大义灭亲会被别人视为心狠手辣。

拒子入门

子发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将军。一次,他带兵与秦国作战,前线断了粮草,派人向楚王告急,使者顺便去看望子发的老母。老人问使者:“兵士都好吗?”使者回答:“还有点豆子,只能一粒一粒分着吃。”“你们将军呢?”使者回答道:“将军每餐都能吃到肉和米饭,身体很好。”子发得胜归来,母亲紧闭大门不让他进家,并派人去告诉子发:“你让士兵饿着肚子打仗,自己却有吃有喝,这样做将军,打了胜仗也不是你的功劳。”母亲又说:“越王勾践伐吴的时候,有人献给他一罐酒,越王让人把酒倒在江的上游,叫士兵们一起饮下游的水。虽然大家没尝到酒味,却鼓舞了全军的士气,提高了战斗力。现在你却只顾自己不顾士兵,你不是我的儿子,你不要进我的门。”子发听了母亲的批评,向母亲认了错,决心改正,才得进家门。

哲理:“子不教,父之过”,子女成长的好坏,长辈负有极大的责任。若要孩子成为大器之才,必须在孩子心中植下博爱之心。有了博爱之心,才有施爱于他人的可能。

楚庄王赦醉臣

楚庄王和群臣喝酒,一阵风把蜡烛吹熄了,这时有人喝醉了拉了宫女的衣服,宫女也拉了那人的帽带。宫女对楚庄王说了这件事,楚庄王便说:“每个人立刻把帽带扯去,并且丢在地上。”为了不揭穿这个人,楚庄王命令群臣都把帽带拉断丢在地上。点上蜡烛后,自然分不出是谁拉了宫女的衣服,群臣继续喝酒助兴。几年后,楚国和晋国打仗,有一个勇敢的武将在前线杀敌,每次都打了胜仗。楚庄王觉得很奇怪,平常也没对他特别好,怎么甘愿出生入死?一问之下,才知道勇敢的武将,就是当年拉宫女衣服的人,为了感激楚庄王的恩德,因此奋勇杀敌。勇敢的武将拯救楚国于危难之际,后来,楚庄王便封他为护国大将军。

哲理:聪明的人,是将敌人变成自己的朋友;只有头脑简单的人,才把身边的朋友统统变成敌人。

糟糠之妻不下堂

东汉光武帝时,司空宋弘品行端正,博学多才,深受光武帝的赏识。后来,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丈夫死了,按照汉朝的制度,公主可以在朝中任意挑选一位大臣,作为自己的丈夫。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她选中了品貌端正的宋弘。光武帝感到事情非常难办,但是为了姐姐,还是把宋弘召进宫,让姐姐坐在屏风后。宋弘行完君臣之礼以后,光武帝开始切入主题。“我听说人高贵了就要忘掉自己的朋友,富裕了就要休掉结发妻子,不知这种做法是否可取?”光武帝对宋弘说。“我也听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宋弘委婉而坚定地回答。坐在屏风后面的湖阳公主听了此话,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

哲理:永远不要忘了那些与自己共患难的人,因为有了他们的支持与帮助,自己才能克服困难,度过难关。

宋襄公的理念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伐郑,在涿河之滨与精锐强大的楚军遭遇,一场血战正在酝酿之中,宋军先到一步,已经排成战列,剑拔弩张。此时,楚军兵马还在乱糟糟地渡河。右司马子鱼一见,连忙跑到宋襄公面前说:“两军相比,敌强我弱。兵法有云:兵半渡可击之,现在趁楚军立足未稳,我军乘虚猛攻,定能以少胜多,打垮楚军。”宋襄公捻着胡须慢吞吞地说:“你急什么?寡人听说有道德的君子不杀害受伤的人,不抓白头老者,不乘人之危,推人于险。楚军还未站稳就打,这违背仁义!”于是就不听子鱼的话。没多长时间,楚军的兵马一船一船地登陆,摇旗列阵,喧呼可闻。右司马急得流着汗,苦苦劝谏要大王为人民着想,不要怕什么背义以误国。宋襄公不耐烦地把眼一瞪斥责道:“滚回队伍,再说一句就按军法从事!”说话之间,楚军战列已毕。宋襄公方才下令鸣鼓出击,只听杀声陡起,楚国大军像山呼海啸一般掩杀过来。宋军魂飞魄散,大败而逃。宋襄公在乱军之中屁股也挨了一箭,不到三天就一命呜呼了。

哲理:战争是对付敌人的,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人残忍。

申子请罪

申不害是战国时代有名的执法家,在韩国当了十五年的宰相。有一天,国王韩昭侯忧心忡忡地对他说:“实行法制真是不容易呀!”“这有什么不容易的?”申不害振振有词地说,“执行法制,首先要赏罚分明,不徇私情,有功的人才给赏,有才能的人才就封官。而您呢?虽然制定了法律,却经常私下接受那帮亲戚宠臣的请求,徇情枉法,却要让别人去执行法律,那当然就不容易了。”昭侯红着脸点头说:“承蒙先生指教,从今以后,我知道应该怎样执行法律了。”过了一些日子,申不害的堂兄来到京城,想谋个一官半职。申不害就到国王面前说情,想讨个官衔。韩昭侯低头不语,好一阵才说:“这好像不是先生一向所教给我的吧?我是违背先生的教训,开个后门破坏法制呢,还是听从先生的教训,不开这个后门呢?”申不害听了满面羞惭,伏地请罪。

哲理:要实行法制,就不能徇私舞弊。但是,知法的人未必守法,制定法律的人不一定就不会犯法。

宣王好射

齐宣王喜爱射箭,在他王宫的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雕弓。每次他射箭的时候,虽然总使出吃奶的气力,也只能拉动三石的软弓,可是他最爱听别人赞美他臂力过人,能用硬弓。而且大臣们也都是献谗之辈,每天都围在宣王身边不是说“大王神射”就是“便是后羿再生,也不可与大王媲美”之类的话。而宣王每次听到这些赞美的话,都会给说这些话的人赏赐。每逢酒宴之后,宣王就取出那张雕花角弓,大喝一声,拉成满月,顿时,支武百官都高声喝彩,山呼:“大王神力!‘宣王得意地把角弓传给左右大臣,让他们分别试一试。大臣们握着弓,呲牙咧嘴地拉开一半,就装得无论如何也拉不动的样子,都纷纷嚷着”腰酸“,有的喊”臂麻“,然后一齐啧啧惊叹道:“这张弓不下九石,除了大王,我等凡夫俗子怎么能拉得动?”宣王听到这些赞美的话以后,更显得高兴了,于是抚着髯须,哈哈大笑。虽然宣王只能拉得动3石的弓,可是他却永远认为自己能够拉动9石的弓。

哲理:违反客观事实,用假象欺骗自己,往往就是错误和失败的开端。

国有三不祥

从前,齐国人把老虎和蟒蛇看做不祥之物。有一次,齐景公去野外打猎。刚爬上山头后,他手持弓箭,去寻找猎物。突然一阵狂啸,从草丛里跳出一只吊睛白额猛虎,吓了齐景公一大跳。一伙人跌跌爬爬地扶着齐景公逃到山沟里。他们在山沟里没走几步,又见一条水桶粗的青皮蟒蛇盘在岩石上,恶狠狠地不断朝他们吐着毒芯。一天打猎受了两次惊吓,齐景公感到非常扫兴,什么也没有捕捉到,就惊魂未定地返回了。回到宫中,齐景公急忙把晏子叫来问道:“今天寡人上山见虎,下沟见蟒,这怕是我们齐国的不祥之兆吧?看来下次外出还需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啊!”晏子回答说:“出门选择吉日纯粹是虚妄之言,大王不要被蒙骗了。我也听说一个国家确实会有不祥之兆,而且有三不祥,猛虎、毒蛇都不算在内。”景公问道:“是哪三不祥?”晏子回答道:“一是国家有了贤明的人材,而大王不去选拔,不想知道;二是大王知道了有德才兼备的人,也不愿录用:三是大王虽然录用了贤明的人才却不肯信任他们。所谓不祥尽在于此,至于今天上山见虎,那因为山是虎的巢居,下沟见蛇,那因为沟是蛇的洞穴,这同国家有什么关系呢,怎能说是齐国的不祥之兆呢?”齐景公听了觉得非常有道理,在晏子的辅佐下,齐国的朝政有了很大的起色。

哲理: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不善于发现、使用和信任人才,甚至糟蹋人才,这对国家的损害是无法估计的。

新生讨马

春秋时期,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路上十分辛苦。有一天,孔子一行人来到一个村庄,他们在一片树荫下休息,正准备吃点干粮、喝点水,不料,孔子的马挣脱了缰绳,跑到庄稼地里去吃人家的麦苗。农田的主人发现后,十分愤怒,上前一把抓住马的缰绳,将马扣下了,扬言要将马杀死为麦苗报仇。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一贯伶牙利齿,能言善辩。他凭着不凡的口才,自告奋勇地上前去企图说服那个农夫,争取和解。可是,他说话满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将人生哲理讲了一串又一串,尽管费尽口舌,可农夫对这些根本听不懂,哪里听得进去。

这时,有一位刚刚跟随孔子不久的新学生,论学识、才干远不如子贡。当他看到子贡与农夫僵持不下的情景,便对孔子说:“老师,请让我去试试看。”于是他走到农夫面前,笑着对农夫说:“你并不是在遥远的东海种田,我们也不是在遥远的西海耕地,我们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远,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吃你的庄稼呢?再说了,说不定哪天你的牛也会吃掉我的庄稼哩,你说是不是?我们该彼此谅解才是。”农夫听了这番话,觉得很在理,心里的愤怒也消释了,于是将马还给了孔子。旁边几个农夫也互相议论说:“像这样说话才算有知识有口才,哪像刚才那个人,说话不中听。”

哲理:做事情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盲目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否则会适得其反。

纪昌学射

甘蝇是古代一名神箭手,利箭所向,飞鸟落地,走兽伏倒。他的学生飞卫,勤学苦练,技巧超过了老师。有个名叫纪昌的人又来拜飞卫为师。飞卫对他说:“你先要学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眨眼睛的本领,然后才谈得上学射箭。”纪昌回到家,就照着飞卫的话,仰面朝天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双眼死死盯住穿来穿去的梭子。这样苦练两年后,就是有人用锋利的锥尖朝他眼睛刺去,他都不眨一眨眼。于是,他高兴地跑去告诉飞卫。飞卫摇摇头说:“这些还不够,你再要练好眼力,才谈得上射箭。当你能把极小的物体看得很大,将模糊的目标看得很清楚,那时候,你再来找我。”纪昌回到家,就捉了只虱子,用牛尾巴毛拴住。吊在窗口上,天天面朝南方目不转睛地盯着。十多天过去,虱子在眼中渐渐显得大起来;三年以后,竟显得有车轮一般大。回头看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巨大。他便用燕国牛角做的弓,搭上朔冬蓬杆制的箭,朝虱子射去,弦声响处,利箭穿透虱心,而牛尾毛还好端端地悬在空中。于是,纪昌又跑去告诉飞卫。飞卫听了,高兴地说:“好,你学成功啦!”

哲理:一个人要想掌握精湛的技术,不能性急,要肯于吃苦,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

半文钱的官司

清朝时候,枝江县的县官听说杜老么聪明机智,深得民众赞扬,很是嫉妒,一心想整治他一下,以显示自已的才智在他之上。于是县太爷命人把杜老么找来说:“都说你聪明绝顶,本县倒想试试你到底有多大能耐,你敢跟本县打官司么?”杜老么说:“跟您打官司得到荆州府,我孑然一身,连半文钱都没有,怎么能够上路呢?”县老爷见他神色黯然,毫无斗志,以为是没有胆量跟自己较量而找借口,随即说道:“你有半文钱就敢上路吗?那好,来人哪,斩半文钱给他!”手下马上就把一文铜钱斩成两半,杜老么接过半文钱立即就上路了。到了荆州府,杜老么状告枝江县老爷:“他身为百姓父母官,竟然将乾隆通宝劈为两半,如此目无王法,胆大包天,即使不斩也应该先撤官!”那县太爷当初还自鸣得意呢,到现在才知道上了杜老么的当。

哲理:对付那些居心叵测的人,就应该釜底抽薪,从其本身的言行去找漏洞,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他再想抵赖恐怕也是无济于事。

曹彬对付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