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中华句典3
10758000000035

第35章 哲理故事(2)

曹彬是北宋的开国名将,为人诚实,宽厚仁义。他很善于选用将领,史称“气质淳厚”。其实曹彬对付小人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有一次,宋太祖赵匡胤任命曹彬为主将,率军征讨南唐。临行前太祖给了他一把尚方宝剑,说:“副将以下,不听命者斩。”接着又问曹彬还有什么要求。曹彬说,请皇上恩准,调用田钦柞将军担任另一路的前敌指挥官。这一请求让他的手下感到很奇怪。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田钦柞既贪婪又狡猾,喜欢争名夺利,最让人讨厌的是喜欢在背后打小报告。为什么要把这样的人弄到军中呢?这样的人大家躲都来不及呢。曹彬事后曾对心腹言明其中道理:此番南征,时间要很长,任务十分艰巨,需要朝中群臣的全力支持,自己领兵在外,若朝中有人不断进谗言,这很可能会坏了大事,而这个田钦柞就很有可能会是这样一个人。要防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他放到自己的眼皮底下,将他派到战场,分他点功名,封住他的嘴。再说我还有尚方宝剑呢,他掀不起风浪。经他这么一说,心腹才明白曹彬的深远用意,连称高明。

哲理: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对付小人一味地躲避不是上策,最有效的办法是将其纳入自己的掌握之中。

打与不打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丘浚的人,他在朝廷做一名殿中丞官员。有一次,他去杭州大寺院里拜访一位名叫“珊”的老和尚。老和尚瞧着丘浚官卑职微,理都不屑理一下,态度很傲慢。一会儿,外面报说有位将军的公子驾到,老和尚慌忙跑下石阶,亲自把公子扶下马鞍,迎进禅堂,又是点头哈腰,又是装烟倒茶。丘浚在一旁看着,心里气愤不平,等公子走了以后,他责问老和尚说:“你待我如此傲慢,为何看见将军公子这般恭敬?”老和尚回答:“先生不懂我们出家人的道理,这叫做恭敬就是不恭敬,不恭敬就是恭敬。”丘浚勃然大怒,抄起杖棍就在老和尚的秃头上狠狠地打了几下。一面打一面说:“师父休要见怪,打你就是不打你,不打你就是打你!”

哲理:嫌贫爱富、见风使舵,见到穷朋友就不予理会,见到有一些权势的朋友就点头哈腰,这样的人只会得到别人的轻视。

魏文侯改过

师经弹琴,魏文侯随着乐曲跳起了舞,并且高声说道:“我的话别人不能违背。”师经拿起琴去打魏文侯,没有打中,却把帽子上甲穗子撞断了,文侯大惊,气愤地问道:“寡人有何过失,你打寡人?”师经没有回答问题,在一旁默默不语。文侯接着问手下的人说:“身为臣下却打他的国君,应该处以什么样的刑罚呢?”“应该处以死刑。”左右答道。师经说:“我想在死之前说一句话,可以吗?”文侯说:“可以。”师经说:“以前尧舜做国君时,只怕他讲的话没有人反对;桀纣做国君时,只怕他讲的话遭到别人的反对。我打的是桀纣,不是打我的国君。”文侯说:“放了他吧!是我的过错,把琴挂在城门上,用它作我的符信;不要修补帽子上的穗子,用它来时常告诫我自己。”

哲理:必须善于倾听逆耳之言。不要怕别人反对你,因为这才是对你的另一种关心与爱护,深刻的道理往往就存在于这些逆耳之言中。

楚地梁浇

战国时楚梁相邻,两国都盛产西瓜。梁国人种的瓜长得又大又甜,因为他们经常浇灌他们的瓜田。而楚国人却十分懒惰,很少去灌溉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又小又丑,更别提好不好吃了,有的瓜秧甚至根本就不结瓜。看到梁国的西瓜长得好,楚国人很不服气,常常在夜里去破坏梁国的瓜田,给梁国人造成不少的损失。梁国人气愤不过,请求当地的地方长官,准许他们也过去破坏对方的瓜田。长官说:“为了这点事而去报复,会影响我们和邻国的关系。何必心胸狭窄到这种程度呢?”他让人们回去后,觉得应该想一个法子让楚国人不再来破坏梁国的瓜田。于是他命手下的兵士们每晚都偷偷地去浇灌楚国的瓜田。

楚国人看到他们的西瓜渐渐地长得又大又圆,心里感到十分惊讶!后来经过调查,他们才知道梁国人在偷着帮他们灌溉瓜田。楚地的地方长官把这件事呈报楚王。楚王非常惭愧国人的表现,同时梁人的做法让他十分感动,认为楚人应好好向梁人学习。从此两国建立了很好的邦交。

哲理:有时候仅凭忍让并不能使者盾化解,当自己处于别人的敌意中时,不妨以友善的态度去对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你的诚心下,必会取得投捌报李的效果。

鲁庙里的怪酒壶

孔子带着他的弟子瞻仰鲁桓公宗庙,在案桌上发现一只形状古怪的酒壶。

孔子问守庙人:“这是什么酒器?”守庙人回答:“是君王放在座右作为铭志用的酒壶。”“啊,我知道它的用处了!”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快取清水来,灌进这只酒壶里。”

弟子舀来一大瓢清水,徐徐注入酒壶,大家都屏息静气地看着。只见水注入不多时,壶身开始倾斜了;接着当水达到壶腰时,酒壶却又重新立得端端正正的;再继续灌,水刚满到壶口,酒壶就砰的一声翻倒在地。大家都莫名其妙,一齐抬头看着孔子。

孔子拍手叹道:“对啊,世上哪有满而不覆的事物啊!”

子路问:“老师,请问这个酒壶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其中可有道理?”

“当然有!”孔子对大家说,“做人的道理也同这只酒壶一样,聪明博学,要看到自己愚笨无知的一面;功高盖世,要懂得谦虚礼让;勇敢孔武,要当作还很怯懦;富庶强盛,要注意勤俭节约。人们常说的不偏不倚,截长补短,也就是这个道理。”

哲理:一切事物无不存在着一个确定的“度”--事物的界限、分寸,火候。它反映了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关系。量变在一定限度内不改变事物的性质,但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引起质变,走向反面。

昼夜荣辱各半

周朝时期,有一个姓尹的财主家大业大,在他家劳动的奴役,从早到晚得不到休息。

有个在尹家干了几十年的老仆人,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但是尹家还是苦活累活都让他去干,还经常打骂他。他白天呻吟着去劳动,到了夜间拖着疲劳的身体,躺下就呼呼睡着了。他精神恍惚,夜夜做梦当了国王,高居于民众之上,总揽全国政事,在离宫别院宴饮游乐,任意满足自己的欲望,无比快乐。每次醒来以后,他仍然是个奴仆,从事艰苦的劳动,但是他从来都不觉得苦、累。

有人问及他的劳苦,他说:“人活百年,昼夜各占一半。我白天当奴仆,劳苦是劳苦,但是夜间当国王,快乐无比。我还有什么可怨恨的呢!”

姓尹的财主苦心经营世间之事,时时都在思虑积累家业,身心疲惫,每日夜司也昏沉沉地入睡。他夜夜做梦给别人当奴仆,奔波劳碌,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还经常遭受斥骂毒打,什么侮辱都尝遍了。在梦中他呻吟,说梦话,求饶,直到天亮才解脱,又去苦苦经营他的家业了。

姓尹的财主对这种情形很担心,害怕日久天长身体坚持不住,便去询问朋友,讨寻解决的办法。

他的朋友听他述说了梦中的痛苦,便对他说:“你的地位很高,可以使得自身无比荣耀,家大业大,钱财多得用不完,远远胜过其他的人。到了夜间,你梦见当奴仆,也不奇怪。因为安逸和劳苦是循环往复,互相转化的,这也是自然的常理。你想要睡梦和白天都富贵尊荣,快乐无比,这怎么可能呢?”

姓尹的财主听了朋友的开导,顿时豁然开朗,觉得很有道理。这番话就像一副治病的药方,于是他就放宽了奴仆们的劳动要求,不再那么刻薄狠毒,减少了自己心中思虑的事情。天长日久,由于心理压力减少了,梦中的痛苦也逐渐减轻了。

哲理:“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无论什么事情,做得过分,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鉴真大师

鉴真大师刚刚遁人空门时,寺里的住持让他做个谁都不愿做的行脚僧。

每天他都很勤奋地做着住持交给他的工作,已经两年了,他每天如此,从来没有一次让住持对他的工作觉得不满。可是他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别人都在做着很轻松的活,而我却一直做寺里最苦最累的工作,而且一做就是两年这么长的时间。

一直以来,他都不能接受,他认为自己很委屈,觉得住持分配得一点都不公平。有一天。已日上三竿了,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开鉴真的房门,只见床边堆了一大堆破破烂烂的瓦鞋。住持很奇怪,于是叫醒鉴真问:“你今天不外出化缘,堆这么一堆破瓦鞋干什么?”

鉴真打了个哈欠说:“别人一年都穿不破一双瓦鞋,我刚剃度一年多,就穿烂了这么多的鞋子。”

住持一听就明白了,微微一笑说:“昨天夜里刚落了一场雨,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吧。”

寺前是一座黄土坡,由于刚下过雨,路面泥泞不堪。

住持拍着鉴真的肩膀说:“你是愿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是想做一个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鉴真回答说:“当然想做光大佛法的名僧。”

住持捻须一笑接着问:“你昨天是否在这条路上走过?”

鉴真说:“当然。”

住持问:“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

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我每天走的路都是又干又硬,哪里能找到自己的脚印?”

住持又笑笑说:“今天再在这路上走一趟,你能找到你的脚印吗?”

鉴真说:“当然能了。”

住持笑着没有再说话,只是看着鉴真。鉴真愣了一下,然后马上明白了住持的教诲,开悟了。

哲理:不经历风雨,就像一双脚踩在又平坦又坚硬的大路上,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那些在风雨中走的人,才知道痛苦和欢乐究竟意味着什么。

田父弃玉

魏国有一个农民在田野里犁地。

忽然,犁头哨啷一声,碰着了一个硬东西,把犁头都绊了个豁口,农民就在那里挖,不一会的工夫就挖出来了,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块磨盘大小的怪石头。

农民左右打量着这块雪白晶莹的石头,半天也看不出名堂来,在村里干了几十年农活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石头,心想:不如让邻居来瞧一下,他们是从州里搬来的,见过世面,应该认识这块石头,于是就跑回去招呼邻居过来瞧。

邻居跑来一看,心中登时怦怦乱跳,这分明是一大块宝玉呀!

他四下里张望一下,对农民说:“这是一块怪石,放在家里,满门遭殃,据说在上古时期,有人曾经得到过它,后来就因为这块不吉利的石头把他们全家都害死了,还是赶快把它重新埋到地里吧。”

这个农民将信将疑,由于晶莹剔透、十分漂亮,农民不舍得扔掉,于是就把石头抱回家,放在廊屋的过道上。

夜黑时分,这块宝玉忽然光彩四射,把一屋子照得通亮。农民一家吓得战战兢兢,忙跑去告诉邻居。邻居故作惊慌地叫道:“不得了,鬼神就要降临了,快把怪石丢掉!”农民慌忙抱起石头,飞跑出村,把它远远丢在野外。

邻居暗中尾随,等他把石头丢掉以后,这个邻居又重新把它拣了回来,藏在家中。

第二天就偷偷去献给魏王,魏王看见这块斗大的宝玉,十分惊异,连忙叫玉工来鉴别。

玉工进门远远一望,连看都没顾得上仔细看,倒头就拜贺说:“大王洪福,得此无价之宝!”魏王问他值多少钱,玉工答道:“卖掉五座城池,也只够看它一眼。”

魏王大喜,立刻重重赏赐那个献玉的人。

哲理: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没有真知灼见,陷于真伪不分、是非莫辨的情形下,也正是他最容易受骗上当的时候。

晏子辞婚

春秋时期,齐景公有个女儿,从小就生得乖巧可爱,特别惹人喜欢,齐景公对她更是爱如掌上明珠。

齐景公从宫中挑选出品学兼优的女官,对女儿辅导培养。随着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女儿长大了,不仅相貌漂亮,而且知书达礼,落落大方,成了朝野皆知的绝代佳人。渐渐地,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把齐景公愁坏了。

许多上卿、大夫都想让自己的儿子娶到这位佳人。一来可以跟国君联姻,即使以后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也不至于遭到砍头、抄家的惩罚;再者,百官知道后都会来巴结自己,说不定能捞到很多的好处。

但是当时有个规矩,就是诸侯之女嫁给诸侯之子,可景公担心把女儿嫁到别的国家去,父女就再难见面了,而且一旦两国交战,女儿的处境就更难了,他放弃了这种想法。

他又打算把女儿下嫁给国内的臣民。这样是离女儿近一些,可以常见到女儿。但他又担心门不当户不对,被人笑话,便也放弃了这种想法。

他想来想去想到了晏子,晏子身为齐国的相国,女儿嫁过去,做一位相国夫人,也不算辱没门庭。

但他不知道晏子是否同意,不能贸然行事,必须亲自去听听晏子的意见。

这一天,齐景公坐车来到相国晏府。晏子见国君到来,慌忙出来拜见,说道:“不知君侯光临,有失远迎,臣罪该万死!”

齐景公说:“相国不必客气,寡人在宫中呆腻了,来到相府与相国唠唠家常,不必大惊小怪。”

晏子吩咐家人赶快摆酒,为君侯接风。既然是家宴,晏子也就不拘礼了,唤出相国夫人来给齐景公斟酒。

齐景公问:“这是相国夫人吗?”

晏子回答:“对,这是臣的糟糠之妻。”

齐景公等相国夫人退下后,说:“唉!真是又老又丑啊。寡人有个女儿,又年轻又漂亮,就把她嫁给相国做妻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