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大数据在中国
10759600000009

第9章 大数据时代给世界的巨大转型机会(3)

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迅速而准确地找到那些自己最需要的信息,就成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这时,人们在对信息极度渴求的同时,也在怀疑信息。因为我们即使每天24小时看这些信息,恐怕也阅读不完。更何况,其中存在着大量的无用和不真实的信息,信息源也良萎不齐。它们增长的速度远比我们理解的速度要快,并且像海浪似的从四面八方涌入我们的生活。

信息过量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新闻资讯飞速增加,且逐渐具有实时性,即在地球另一端发生的事件,我们可以第一时间看到直播报道。

2.娱乐信息铺天盖地,并且真假难辨。

3.广告信息充斥生活,遍布每一个角落,而且更新迅速。

4.科技信息飞速递增,科技进步的速度超出了人们理解的速度。

5.个人的接受能力严重“超载”,人们每天都在为信息过量感到痛苦,这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同时也引发了大数据革命,因为我们需要一个有效的工具来帮助处理信息。

☆过量信息的来源

1.科技的传播速度增加,使以前没有发现或无法进入人类视野的信息,在今天也能够迅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比如,现在我们每年出版的图书达到几十万种,推动知识老化的同时,也在加速知识更新和更广的传播力度。在新的传播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印刷信息的生产量每5年就会翻一番。最近30年,人类生产的信息已经超过了过去5000年的总和。

2.信息管理不善导致的“传播失控”,产生了大量的无用与虚假信息,造成了信息环境的污染和“信息垃圾”的产生。比如现在的网络平台,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发表意见,随时发表看法,且付出的成本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那么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个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发布者和数据的制造者。一方面这方便了人们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人们利用信息的困难,因为真假难辨。

3.病毒会产生错误数据或误导性的信息,也会造成大量的垃圾文件并消耗人们的精力。

4.同一件事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角得出了不同的描述与反映,就产生了大量的雷同但有区别的信息。这些信息虽然指向同一事物,但内容可能大相径庭,这让信息的使用者难以抓住“真相”,沉溺在这些不同的信息源中自相矛盾。

5.不健康信息,比如色情网站和黑客站点,以及存在不良目的的信息发布平台。

☆数据大爆炸--已经多到不能计量

信息多到了什么程度已经没有人说得准,因为今天的预测和统计在明天就会以更快的速度更新。我们每天从工作到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制造新的数据,各个行业与机构每天也在不停地收集、传递、储存庞大的数据,全世界的数据量每两年就会增加一倍,未来可能几个月甚至几天就会增加一倍(这是必然会实现的,而且将很快实现)。过量的无法计量的数据,已经多到让人们抵消了对数据质量的要求,会觉得拥有这么多信息总能在里面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牛津大学的维克多教授说:“资料仅仅是真相的幻影,更多的数据并不能引导我们发掘更多的真相,相反它只会引导出更多的数据以及更多的问题。虽然过量的数据可以增加我们的洞察能力,让我从中找到‘是什么’,却不一定能够找出‘为什么’。”

维克多认为大数据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社会最大的革命,过量数据引发的一系列变革,已经改变了我们的工作、生活与思维。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原来仅限于情报机关和大型企业的数据关联与分析技术,将会越来越普及,应用在商业、行政、科学、医疗各个领域,使得分析后的数据成为最宝贵的资产。

数据的数量不等于数据的质量,所以数据在收集之后必须进行整理、分析。因为由于数据来源的零散、没有结构、没有规划、没有固定目的,导致即便数据再多,如果盲目用在特定的目标上,也必然产生缺乏质量的问题。

只有经过严密的富有逻辑的整理、分析、关联,才可以作为预测的根据。就像当当网分析了你的喜好后才能给你推荐你可能喜欢的书,百度分析了你的搜索习惯后才能在搜寻的结果页面展示你可能感兴趣的广告。无论是公安部门对犯罪多发地区的巡逻布置,保险公司对风险的预测,还是气象部门对未来15天的天气情况的判断,都是大量数据分析的结果。

☆不利和有利影响

信息过量的同时也会导致信息匮乏。因为从数量的角度来看,信息过量是指由于传播技术的进步以及传播环境的日渐放开,信息呈现海量级的涌现,为大数据技术提供了“原材料”支持。但由于信息太多而受众的分辨能力有限,无法获得最需要的信息,不能满足对信息的真实需求,就又产生了信息匮乏。这种匮乏是相对性的,受众面对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不知所措。真正有价值的数据被大量的垃圾信息淹没了。

实际上的情况则是,我们一方面享受着丰富信息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却在同时忍受着数据爆炸的困扰,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大数据技术的需求和对海量数据的需要。但为了应对信息过量的负面影响,我们仍然不得不提升自己处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以提高自己的决策效率。从长远来看,即便在当前付出一些高昂的成本,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全球产业链正面临大调整

在一次管理课堂上,有人让我解释到底什么才是产业链,尤其是全球产业链。因为人们每天都在听到、看到这个词,但很少有人能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把它的内涵讲明白。

☆产业链的基本概念

产业链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简单地说,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分工,一个是授权。就是各个产业部门(同一产业中的不同公司)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且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而客观形成的链条式的关联形态。它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从而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对接机制,就像一只无形之手,来调控产业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的角色。

在产业链中,存在着大量的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而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例如,苹果公司设计产品和提供服务(售后),代工厂则得到授权,替它生产产品并反馈相关的信息,在这个链条上,就构成了从高端到低端再到用户的一个基本配置。

在本质上,这就是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了,既有了结构属性,也有了价值属性。授权方永远在上,被授权方永远在下。

☆全球产业链的分工本质

全球产业链的本质就是国际分工。它当然不是由抽签决定的,而是依据国家实力的高低,根据技术、竞争能力的不同,来区分每个国家的角色。

现在的国际分工具备两个主要特点:

1.由强国和其所属大型的跨国公司来主导国际分工,弱国和中小企业处于被动和受支配的地位。这当然会导致世界各国的发展利益分配失衡。比如,中国的许多外贸企业只能从事加工和组装生产,付出最辛苦的劳动,但只能获得不到10%的总利润,其他利润被跨国公司拿走。就像一件耐克品牌的衣服,中国获得授权的服装企业进行贴牌生产,一件衣服总利润100元的话,中国企业只能得到10元,90元被授权方耐克总公司拿走(它什么都没干,只是授权而已)。

2.生产和消费分离,贸易的数量与实际所获的利益也分离,从而导致相关国家(主要是产业链中下游的国家)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现象,进一步掠夺利润,加大差距,巩固强国和跨国公司在产业链中的高端、上游地位。

这种分工的本质,就是强者为王,谁拥有技术和知识产权,谁就掌握了规则。在生产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大规模深刻调整,发达国家不断地加快自身的产业升级并且优化增长的方式,然后本国的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服务密集的方向升级,增强了自己的产业竞争和技术优势。与此同时,把生产能力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两者变成一种全球共享型的生产模式,类似于老板和打工仔之间的合作。

到今天为止,世界范围内已经完成三次产业转移。分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把淘汰的钢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日韩等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韩、美等国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东南亚发展中国家;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欧洲及美日等发达国家又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了中国的东南沿海,就是我们常说的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产业转移:中国的机会

现在,产业转移仍在进行。最近十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升级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浪潮逐步形成,并且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

第一,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比如到200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增加到了1.83万亿美元,达到了一个顶峰。直接投资规模扩大了,产业转移的脚步也会更快。换句话说,在国际分工中,技术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第二,产业转移的方式更加多元化,所涉领域也更加广泛。比如,现在的产业转移已经和30年前的传统转移--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梯度性转移--不同,是把产业链的两端即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价值链的各个增值环节进行转移,行业的区分界限越来越模糊,不同产业环节的整合度越来越高。尤其是服务业的跨国并购和重组增多,信息产业成为强国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中国的机会在哪儿?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我们的经济崛起就来自承接了西方的制造业转移,中国的崛起也是全球产业大转移过程的一部分。相比之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却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现象。同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制造业又重新回到了产业结构的中心位置,成为了新的重要增长力。

☆突破:大数据是国之利器

大数据不但意味着一项数据分析技术,还代表着知识产权的升级。中国向产业链高端迈进,离不开大数据技术,也必须依托自己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后发优势,发展自己的大数据产业,整合信息产业和制造业,才能在国际分工博弈中后发制人,超越在前。

时间倒退二十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技术发展让生产过程可以相当容易地委托给国界之外的代工企业,所以“离岸外包”模式迅速发展成全球性的巨大体系。那时中国的中小企业成为了全球离岸外包的最大承接商,承担了一个接受外包的角色。这就是链条的中下端。

如何突破这个链条,向上攀升呢?这要靠新的知识产权和技术。因为决定产业链中的利润分配的,不是“谁生产”,而是“谁掌握了标准”。标准的制定者同时也是技术的拥有者和授权方,它们是可以对标准本身进行“知识产权化”处理的,然后形成一套使它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规则。

中国进一步发展需要突破的核心瓶颈--产业升级,实际上就是一个如何使中国自己的生产链条相互之间形成配套的问题。大数据技术无疑为中国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契机,那就是占领新的高端,制定“中国规则”,并在新的规则下进行符合中国利益的产业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