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二十六年,汤显祖辞去遂昌县令,返回抚州。显祖经金华,过上饶,由南昌转水路,在“千里风烟卷画开”的抚河上行程四天,抵达抚州。船在抚州城外直街码头拢岸时,已是傍晚时分,沉沉暮色中,一个女子还蹲在码头上洗衣。这女子叫李小红,船拢岸时,李小红走起身相让。汤显祖随后下船,见李小红有礼有节地让在一边,汤显祖微微一笑。
李小红抿抿嘴,回了汤显祖一个笑。
汤显祖字义乃,别号若士,出生在抚州城外文昌里。他少年即有才名,由于不肯攀附权贵,直到万历十一年才中进士。这年显祖三十四岁。中进士后,他先在南京做一名太常博士,因抨击朝庭大臣,被贬到徐闻县做典史,后调任遂昌知县。为官仅十四年,汤显祖即弃官归隐,归隐抚州。此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汤显祖写成了《牡丹亭》。此剧演出后,获得广泛好评,引起极大的反响。对此,汤显祖当然高兴,但显祖深叹旨趣不为人领会,故而只有亲自指导排练,以求不损《牡丹亭》神韵。汤显祖在《七夕醉答君东》一诗中就写道:“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扳教小伶。”
《牡丹亭》后来久演不衰,观者如潮,几令西厢减价。在这些观者中,李小红算是最痴情的一个。
李小红就住在抚州城外直街上,父母以做豆腐卖豆腐为生,属小户人家。不过,李小红身上却有大家闺秀的样子,知书达理。她原与直街石匠张源青梅竹马。张源十三岁随父亲开磨凿石,现在只有二十出头,却手艺精通。当时,抚州有一句老话:宜黄夏布抚州磨。抚州石磨出名,一是乌石山的石好,二是抚州石匠手巧。这张源,就是一个凿磨的能手,当然,张源不仅凿磨,石匾门牌柱石旗杆等等 都拿的起放得下。李小红和张源石匠两情相悦,常常幽会。但李小红的父母却棒打鸳鸯,折散了这对有情人,并把李小红给城里开布行的陈多昌。
陈多昌是个纨绔子弟,仗着家里有钱,常出入烟花巷中,要不聚一伙人,在抚河边游荡。一日,李小红在河边洗衣 ,陈多昌路过,他见陈小红漂亮,上去百般调戏,后竟差媒人前来提亲。李小红父母贪陈多昌有钱,竟答应了。李小红当然不从,但父命难违,可怜李小红和张源对门而居,却罗带同心结未成。见了面,四目相对,眼里满是怨恨。
一日,李小红到城里东门口戏院看戏,这日演的正是《牡丹亭》。从杜丽娘一出场,李小红就目不转睛了。
杜丽娘在宫衙里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后来在春香的帮助下,才偷偷地到了后花园。杜丽娘在游园中唱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哀婉的唱腔深深地打动了李小红,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与张源虽有情却难成眷属,李小红泪湿春衫袖了。
杜丽娘的觉醒也觉醒了李小红,李小红后来主动约会了张源。两人在河边相见,相拥在一起,发誓要罗带同心。但李小红的父母坚决不从,父母说张源父母早亡,家贫如洗,嫁给他要穷到老,而陈多昌富甲一方,可以一辈子衣食无忧。李小红不为所动,她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有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是杜丽娘的声音,也是李小红的心声。但由不得李小红,她父母坚决不同意女儿跟张源好。为了劝住李小红,母亲以死相挟,二次跳进抚河。李小红终于妥协了,她知书达理,不愿做个不孝之女,答应了这门婚事。
此后李小红心无所属,每日只以看戏打发时光。每看戏,必看《牡丹亭》,并深深地把自己溶在戏里,随杜丽娘悲而悲,也随杜丽娘喜而喜。杜丽娘在惊梦一出中说:“我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青春虚度,光阴如过隙耳,只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李小红听罢,在心里说我没生于宦族,也非名门,怎么也叫命如一叶,不能自己呢,说罢黯然伤心。
李小红曾去找过汤显祖,想把心中的苦闷诉说与他。她住的直街离汤显祖文昌里旧居仅300米。李小红信步而去。但此时汤显祖早搬至城外内沙井新居玉茗堂内。李小红并没有见到汤显祖,在旧居前的月塘旁,李小红伫立水边,顾影自怜,又一阵伤心。
李小红后来积忧成疾,病重时张源去看望过她。李小红这时已不能起身了,但她拉着张源,让他再带她去东门口戏院看一回《牡丹亭》。张源便背着李小红去了。演到杜丽娘和柳梦梅相见时,奄奄一息的李小红还是两眼放光。李小红说生不能和你厮守,但愿你日后能在梦里和我相见。说罢,歪倒在张源身上。
张源悲恸不已,嚎啕大哭。
其时汤显祖也在戏院,闻哭声匆匆过来,听张源把原由说过,也是泪水盈盈,长声嗟叹说:“天下竟有如此痴情女子”。后汤显祖亲自前往李家吊孝,并在李小红灵前演全本《牡丹亭》,以寄哀思。
张源后来和汤显祖成了忘年交。
万历二十八,汤显祖的好友舒非回乡省亲,舒非时任浙江巡抚,他这次回乡,主要的目的是要在家乡油坊盖一幢屋。拜见显祖时,舒非被显祖的新居玉茗堂吸引,逐邀请汤显祖为他设计新屋。汤显祖欣然答应并带张源一同前往。
舒非的新居三年后建成,这是一幢三重直进的大屋。屋后有后花园,后花园有亭,汤显祖亲笔题为“牡丹亭”。
张源为那幢屋付出了不少心血,屋中所有的柱石都是张源雕凿的。其中“牡丹亭”的六尊柱石,更是精雕细凿。其时李小红刚死不久,张源满心的思念凝聚在柱石上,他在六尊柱石上都雕上了两个女子。这两个女子,一个是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一个是他的情人李小红。李小红因杜丽娘而伤感,积忧成疾,不治而亡。张源为情用心,把两个女子雕刻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张源永远把他的思念雕凿在柱石上。
汤显祖明白张源的良苦用心,他感叹良久,说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今人在《牡丹亭题词》中可以看见这段话。
舒非油坊的旧居经400年风雨,至公元一九九八年尚存,虽破败不堪,但气势不倒。一日抚州吴文丁、杨华林等学者前往考古,有人意外地发现舒非的旧居与资料中的记载的汤先祖玉茗堂有颇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园中一亭,更与牡丹亭一模一样。这亭其实就是汤显祖设计的牡丹亭,400年风雨,亭没倒,但汤显祖的题词却荡然无存了。
众学者非常细心,居然发现亭子的6尊柱石上雕凿的女子形象。400年过去,柱石上的女子仍清晰逼真。众学者当即想到这女子应该是杜丽娘的造型,但另一女子,却无人猜得到。但不管是谁,众学者皆认为那些柱石极具文物价值,并建议村民应好好保护。
就在众学者谈古论今之时,边上站着一人。此人姓舒名田,这些日子,舒田正在为钱发愁,他在上邓村找了个女子,女方索要彩礼一万块,舒田拿不出钱来,听人说柱石极具文物价值,他眼睛亮了起来。
当晚,舒田带着撬棍,把亭子中的6尊柱石全部撬走了。当然,舒田带了些砖去,每撬开一尊柱石,便塞些砖进去。柱石撬了,亭子仍然立着。
但一个夜晚,雨横风狂,亭子轰地一声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