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楼花影
10827500000026

第26章 菊花千古高风说到今

菊花,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品种已达千余种。中国菊花传入欧洲,大约始于明末清初。中国人极爱菊花,古代神话传说里菊花就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从宋朝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花史》说,“菊为冷香。”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深受中国古代文人的喜欢。

菊花花朵千姿百态,色彩姹紫嫣红,香气清隽高雅,尤其它不畏寒霜欺凌的气节,和梅花一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中国历代诗画家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画众多。南宋郑思肖的诗《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赋予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通过描绘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就像林黛玉诗里写的,“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蘅芜君夜拟菊花题”,因为海棠诗社成立时史湘云缺席,史湘云在补写了两首海棠诗后,尚未尽兴,提出作东道先邀一社,晚上与薛宝钗商议,史湘云提议“昨日作了海棠诗,我如今要作个菊花诗如何?”宝钗向湘云建议:“诗题也别过于新巧了,你看古人诗中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了,若题目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有好诗,终是小家气。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两人商议,“如今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竟拟出几个题目来,都是两个字,一个虚字,一个实字,实字便用‘菊’字,虚字就用通用门的。如此又是咏菊,又是赋事,前人也没作过,也不能落套。赋景咏物两关着,又新鲜,又大方。”

最后按照薛宝钗的意见敲定了菊花诗的所有题目,宝钗道:“起首是《忆菊》;忆之不得,故访,第二是《访菊》;访之既得,便种,第三是《种菊》;种既盛开,故相对而赏,第四是《对菊》;相对而兴有馀,故折来供瓶为玩,第五是《供菊》;既供而不吟,亦觉菊无彩色,第六便是《咏菊》;既入词章,不可不供笔墨,第七便是《画菊》;既为菊如是碌碌,究竟不知菊有何妙处,不禁有所问,第八便是《问菊》;菊若解语,使人狂喜不禁,第九便是《簪菊》;如此人事虽尽,犹有菊之可咏者,《菊影》《菊梦》二首续在第十第十一;末卷便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这便是三秋的妙景妙事都有了。”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史湘云次日请贾母等赏桂花吃螃蟹,贾母领着众女眷在藕香榭赏花饮酒吃螃蟹,欢乐非凡。宝玉和众小姐们酒足蟹饱之后,诗兴大发,分题作了十二首咏菊诗。十二首咏菊诗,均把菊花拟人化了,写菊花实际上是在写人。蘅芜君宝钗作了第一首《忆菊》:“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咏菊诗用韵与咏白海棠诗稍不同,即不限韵,各人可自由选择韵脚。宝钗这一首用的是“四支”韵。对这首诗,探春评价说:“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竟烘染出来了。”忆菊,其实是忆人,暗示了后来的情节,她所忆的人就是后来离家出走的宝玉,宝钗这首诗预示了她未来独居时“闷思”“断肠”的凄凉情绪。

怡红公子《访菊》:“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首联写访菊的兴奋心情。如此明朗的秋天,正是访菊的最佳时机,任何事都不能妨碍诗人访菊的兴致。一扬一抑,诗人访菊前的内心波澜显露无遗。尾联与首联相呼应,把诗人访菊的痴情推向高潮,一腔热情倾泻而出。而《种菊》:“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此诗写亲手植菊的喜悦之情以及殷勤护花的诚挚之心,诗人的诚意似乎感动了花神,得到了花神的暗中相助,就像小说开头提到的神瑛侍者对绛珠仙草的浇灌,也是林黛玉进贾府后贾宝玉对她无微不至的体贴与关爱。宝玉的三首诗名列最后,心里有些欠欠然:“我又落第了。难道‘谁家种’,‘何处秋’,‘蜡屐远来’,‘冷吟不尽’,都不是访,‘昨夜雨’,‘今朝霜’,都不是种不成?但恨敌不上‘口齿噙香对月吟’、‘清冷香中抱膝吟’、‘短鬓’、‘葛巾’、‘金淡泊’、‘翠离披’、‘秋无迹’、‘梦有知’这几句罢了。”又道:“明儿闲了,我一个人作出十二首来。”李纨道:“你的也好,只是不及这几句新巧就是了。”

枕霞旧友史湘云的《供菊》:“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菊花婷婷点缀几案幽,一座之隔而闻到菊花的香气,自己也与菊一样傲世,并不迷恋世上的荣华富贵。此诗妙处在于诗中有画,而且是活跃跳动的画,写出了菊之神韵,更表现了供菊者的气质,因此深得林黛玉的赞赏:“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未供之先,意思深远。”

枕霞旧友的《对菊》:“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此诗活画出史湘云的浪漫气质,颔联中的“科头坐”“抱膝吟”勾画出诗人对菊时活泼动人的神情、身影,只有史湘云的性格才做得出这样的诗。所以李纨笑道:“你的‘科头坐’,‘抱膝吟’,竟一时也不能别开,菊花有知,也必腻烦了。”

蕉下客探春的《簪菊》:“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古时有插菊花于头上的风俗,《干淳岁时记》:“都人九月九日,饮新酒,泛萸簪菊。”又史正志《菊谱》叙曰:“唐辈下岁时记:九月宫掖间,争插菊花,民俗尤甚。杜牧诗曰:‘黄花插满头’。”探春从不同角度,写出重阳节簪菊的闲情逸兴,全诗洋溢着一种令人神往的浪漫生活情趣和人生理想。宝钗对这首诗予以高度评价:“你的‘短鬓冷沾’,‘葛巾香染’,也就把簪菊形容的一个缝儿也没了。”

十二首诗,黛玉的三首占得前三,李纨笑道:“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然后《簪菊》《对菊》《供菊》《画菊》《忆菊》次之。”宝玉听说,喜的拍手叫“极是,极公道。”黛玉道:“我那首也不好,到底伤于纤巧些。”李纨道:“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

排在第一的潇湘妃子《咏菊》:“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此诗出色地描绘出自己咏菊时的独特神态和情怀,而这正是此次菊花诗会的要求。开头两句就活脱脱地刻画出一个全身心都沉浸在诗情之中的少女形象,接着充分展现了女诗人的鲜明创作个性,黛玉自己就是那开在秋风中“毫端蕴秀临霜写”的一枝孤傲的菊花,是《红楼梦》中的“冷月葬花魂”。

就像湘云说的:“‘偕谁隐’,‘为底迟’,真真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潇湘妃子的《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我赞同这样的看法,咏白海棠时湘云“压倒群芳”,在后面讽和螃蟹咏时宝钗之作为“绝唱”,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有意让所咏之物的“品质”去暗合吟咏它的人物。咏物抒情,恐怕没有谁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气质更与菊花相适合的了,她比别人能更充分、更真实、更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完全合乎情理的。《问菊》就是黛玉问自己,菊花的寂寞正是诗人孤独心理的深切写照。

潇湘妃子的《菊梦》:“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写菊花之梦,也是写咏菊者之梦。因写梦境,故用扑朔迷离的笔法。菊花在酣梦中进入和云伴月的佳境,去寻高朋结良盟。但这种美妙的境界常被打断,因之产生种种懊恼和幽怨。其实这正是林黛玉对爱情理想生活追求破灭的诗意反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黛玉对悲剧命运的预感,此诗极其悲凉。

菊花也终将凋残,大观园里的红颜也一样地会衰颓。蕉下客《残菊》作了很好的注脚:“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明岁秋风还会知再会吗?这可能只是一个期盼吧。唐太宗《山阁晚秋》诗:“疎兰尚染烟,残菊犹承露。”白居易《晚秋夜》:“花开残菊傍疎篱,叶下衰桐落寒井。”陆游《残菊》:“残菊一枝香未残,夜窗拈起百回看。”谁不对那凋残的菊花伤感呢?探春是大观园里富于冷静理性的人,她来写《残菊》确实是恰切的,残菊即“残局”,衰败的菊花暗寓了大观园少女们的悲剧命运。

2011年3月13日写于澡雪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