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左手羊皮卷,右手塔木德
1084900000041

第41章 下篇 商人也要学识渊博(2)

早期的犹太社会中,不存在专职教师这一职业。教育子女的责任主要是由父亲和拉比分别完成的。在家庭内,父亲不仅仅是子女的监护人,还承担着教育子女的重任。他把学识以及为人处世之道和做人准则传授给自己的子女。

其实在希伯来语中,“父亲”一词本身就具有“教师”的含义。如今在西方语言中以“Father”(父亲)来称呼教师,正是希伯来习俗的延续。在社会上,教师的职责由象征着智慧与权威的拉比来完成,因为在希伯来语中,“拉比”一词的第一含义就是“教师”。

因此,现实中的拉比是各地犹太学校(早期的学校往往与教堂合二为一)的负责人与专职教师。他们被称为智慧的化身,人们有难题的时候,往往也求助于拉比,因此拉比的言语往往被视为金科玉律。

公元6世纪,学校逐渐独立。教师与父亲、教师与拉比的两位一体化也随之慢慢分离,实际意义的专职教师也随之应运而生。

在犹太人看来,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因此,“每一个人要像尊重上帝那样尊重教师”。

犹太经典《密西拿》中把教师(犹太人习惯上把有名望的法学家也称为教师)叫做“塔尔米德哈卡姆”,意思为“圣贤的门徒”,犹太人对待获得“塔尔米德哈卡姆”身份的人非常尊重。犹太教义规定:凡是侮辱了“塔尔米德哈卡姆”的人都要罚以重金,情节很严重者就被逐出犹太区。能与“塔尔米德哈卡姆”的女儿结婚被犹太人视作一种高尚且值得夸耀的行为。

在犹太人中曾长期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个孩子,出生于贫困家庭,父亲含辛茹苦地把他拉扯大。一次,出海的时候,父亲和教师同时落入水中,而这时的条件只允许他救一个人,这位孩子的选择是先救出教师,再救出父亲。

《塔木德》中也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两位检察员受拉比之命来到一个镇上,要求拜见镇上的守卫之人。镇上的警察局长闻讯后急忙出来迎接,检察员却说:“我们要见的是守卫这个市镇的人,不是你。”这时,守备局长又跑出来迎接,检察员仍然摇头。他们说道:“我们想见的既不是警察局长,也不是守备局长,而是学校的教师。警官和部队都会破坏市镇,教师才是市镇的真正守护者。”

可见,在犹太人的眼中,教师是民族利益的守护者,教师的事业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  在犹太人心中,拉比是至高无上的圣者,是上帝的代表和使者,是他们的精神领袖。

其实,在犹太社会中,拉比身兼数职,传道、教学、咨询、评判等都是他们的职责,是享有崇高地位的精神领袖。

在罗马人统治犹太人时期,为了毁灭犹太民族,罗马统治者想尽了各种办法,例如封锁学校、禁止做礼拜、焚烧书籍、禁止犹太人的各项庆典、禁止培育拉比等。

罗马统治者发出布告,如果有人参加拉比的任命仪式,不管是任命的一方还是被任命的一方,都将被判处死刑,举行这种仪式的城市村庄也将遭到毁灭。

这是罗马统治者采取的各种压迫手段中最极端、最残忍的一种。这种手段在一段时间内确实起到了恐吓的作用。

犹太人并没有就此屈服。对犹太人而言,没有拉比,就等于社会宣告瓦解。拉比是犹太民族的领导者,代表犹太人社会中的一切权威。如果没有了精神领袖,犹太民族必会陷入诚惶诚恐的慌乱中。

有位德高望重的拉比看破了罗马统治者的险恶阴谋,于是率领他最可靠的5个弟子,溜出城市,来到荒无人烟的两座大山之间。因为在这样的地方,可以避开罗马人的视线,万一被罗马人捉住也只有自己受到刑罚,不会导致整座城市被毁。

在这个距离城镇很远的地方,这位杰出的拉比任命了他的5个弟子为新拉比。

但是,他们的活动还是被罗马人知道了,于是派军队来抓他们。老拉比说:“我活了这么大的年纪,死而无憾。你们必须尽快逃走,因为有好多事业等着你们去继承并发扬光大!”  5位新拉比听从老拉比的话,都安全地逃走了,最后只有年迈的老拉比被罗马人抓住,恼怒的罗马人把老拉比处死。

老拉比死了,但是5个年轻的新拉比继承了他的事业。喝在老拉比死了,但是犹太人的精神生活复活了。

在犹太人的观念里,拉比是整个社区最有智慧的人,所有人都应该听从这位智慧和学识都很高的教师的教导。一个犹太人在为自己的女儿选择夫婿的时候,他会选择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而不会选择一个世俗的有钱青年。

犹太人就是这样的民族,尊重知识,追求真理。知识是最伟大的,在它的面前,世俗的一切都要让位。

犹太人的杰出就是因为拥有了智慧的拉比。犹太精神不灭,与拉比的功劳分不开。犹太人的心灵不死,是拉比精神指引的结果。犹太教最后成为世界性的宗教,正是犹太拉比用上帝之言广为传播的结果。

尽管拉比经历了犹太社会不同的动荡时期,但他们的精神却超越了各自的时代,打造了共同的宗教原则和伦理规范。这对犹太教有着积极、永恒的意义。

无论苦难与快乐,犹太人始终团结在拉比的周围,用真理去战胜谬误,用屈辱去谋求生存。因此犹太人被追杀后能重新聚集,生生不息,不断壮大。

犹太拉比用自己的智慧启迪着伟大的犹太民族。在拯救宗教、发展宗教的同时,形成了犹太民族特有的生存智慧。

只要活着,就要不停地学习

《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犹太人曾被多次召集起来学习上帝授予他们的律法。摩西这样命令各长老:“把你们各支派的男人、女人、孩子都召集来,将这些律法说与他们听,让他们研读。”

摩西死后,约书亚成为犹太人的领袖。上帝第一次召喻他就说:“这《律法书》不能离开你的嘴,要日夜诵记,好使你谨守书上所写的每一句话。”

在犹太教中,勤奋好学不只是仅次于敬神的一种美德,而且也是敬神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中,把学习和研究提到这样高度的,几乎绝无仅有。

12世纪的犹太哲学家,精通医学、数学的迈蒙尼德明确把学习规定为一种义务:

“每个以色列人,不管年轻年迈,强健羸弱,都必须钻研《托拉》,甚至一个靠施舍度日、不得不沿街乞讨的乞丐,一个要养家糊口的人,也必须挤出一段时间钻研。”

在犹太人看来,不管一个人到了多大岁数,也不论他有多么贫穷,只要他是人,就可以学习。人们可以透过学习保持“青春”,保持年轻人的心态,还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财富”,实现精神上的富足。

“忍冻学习的西勒尔”是一个为犹太人熟悉的故事:

名垂千古的西勒尔年轻的时候,抱着一个很大的希望,那就是专心致志研究《塔木德》。可是,他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裕的金钱。因为他实在太穷了。

在左思右想之后,他决定拼命地工作,靠工钱的一半过活,把剩下的钱送给学校的看门人。

“这些钱给你,”西勒尔对看门人说,“不过,请你让我进学校去听课,我很想听听贤人们在说什么。”

西勒尔就靠着这种办法听了不少课,可是他的钱实在太少,到最后他连一片面包也买不起。这时候,看门人坚决地拦住了他,不再让他走进学校一步。

怎么办呢?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沿着学校的墙壁慢慢爬上去,然后躺在天窗边,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见教室里面上课的情形,也可以听到教师讲课的声音。

安息日前夕,天寒地冻,冷风刺骨。第二天,学生们照常到学校去上课,屋外阳光灿烂,可是屋里却漆黑一片。

原来,西勒尔躺在天窗上整整一夜,已经被冻得半死。

从此以后,凡是有犹太人以贫穷或者没有时间为借口不去求学,人们就会这样问:“你比西勒尔还穷吗?你比他还没有时间吗?”

只要是活着,犹太人总是不停地学习。因为对犹太人来说,学习是一种神圣的使命。犹太人认为到达天国以前,人必须不断地学习。学问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所有的犹太人都秉持着这样一种观念:肯学习的人比知识丰富的人更伟大。

在犹太人眼中,学问不只是学习,而是以本身所学为基础,自行再创造出新东西的一种过程。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另一个教师,也不是人的拷贝,而是在于创造一个新的人。

在犹太人看来学生有四种:海绵、漏斗、过滤器、筛子。

海绵把一切都吸收了;漏斗是这边耳朵进那边耳朵出;过滤器把美酒滤过,而留下渣滓;筛子把糠秕留在外面,而留下优质面粉。

因此,犹太人倡导:学习知识,应该去做筛子一样的人,只有学习才能使人更接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