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哲学家谈幸福
10863000000037

第37章

刘美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设计人员,由于她形象好,总经理出去见客户的时候总是带着她。刘美设计出来的作品总是与众不同,充满了创意。但令她苦恼的是,同事们都认为很好的创意,总经理总是看不上眼,他始终强调的一句话是,我们要满足客户的意愿。总经理为了发挥刘美的形象优势,就把她调过来,做她的助理。刘美内心里是不愿意的,可是为了博得总经理的好感,为了以后得到更多的话语权,最后还是接受了。刘美想:“只要以后自己有地位了,就可以设计自己的作品了。”总经理对她说:“我要你做我的助理,不是为了别的,是为了要你知道客户到底需要什么东西。到时候你仍然可以做你的设计工作。”

为了应酬,刘美在酒桌上也强迫自己向客户敬酒,这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刘美是最讨厌喝酒的了。也不喜欢看见男人酒气冲天的模样,但她必须忍着。客户经常出入夜总会,这是刘美感到恶心的一件事,很多客户邀请刘美跳舞,面对客户的要求刘美只能委屈自己,在舞池里,刘美觉得自己是个小丑。更让她不能忍受的是,客户常常做一些钱色交易的事情,虽然自己洁身自好,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滋味就像犯了罪似的。

刘美就这样整天忙忙碌碌的,不知道为了什么。在和客户接触的日子里,刘美终于了解到了客户对作品的要求和品位。于是刘美向总经理提出要求,重新回到设计工作岗位上去。刘美按照客户的意思设计出了一幅广告作品,她拿给同事们看,几乎每一个同事都摇摇头,以前对刘美那种欣赏的目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不屑。但是,总经理却告诉她,她的作品客户很满意。刘美失去了判断能力,只好求助于以前的大学教授,大学教授给了她一行批语:一幅俗不可耐的作品。这样的批语让刘美伤心不已,在大学的时候,这位教授经常称赞刘美的才气。教授说:艺术的本质是真实,尤其是心灵的真实,而你的作品却充满了虚伪。现在有两条路供你选择,一条是继续虚伪下去,另一条是做另外一个梵·高。

刘美终于醒悟,向总经理递交了辞职书。那一刻,刘美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和快乐。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刘美的悔悟挽救了自己,重新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现实中我们又有多少人能意识到这一点呢?你可能很能干,但如果你不能设法让别人感觉到这一点,那就不会有作用。感觉的力量有时会超越事实本身。有些事情一旦陷进去就无法自拔。摘掉面具,做真实的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艰难。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从一开始就不要进去,时刻保持内心的警醒,不迷失自己。

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我们或多或少都会为了自己的生活去伪装一下自己,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只是希望在有的时候可以暂时把自己的面具摘下来,让你的亲人和朋友看到真实的你,这样也可以使你自己得到暂时的休息。有时候,虚伪是种能让人上瘾的东西,一旦陷入就很难脱身。人们之所以继续待在虚伪陷阱里,或许是因为已经习惯了这种伪装。本来是一个率性的人,可是为了生活掩饰了自己,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痛。有人用一层坚硬的外壳把自己包裹了起来,起到一种防护的作用,因为他曾经在某个地方受过伤,要把自己保护起来。这层外壳上可能会有刺,当别人不怀好意地接近他的时候就会被刺到,但是,当他刺痛别人的时候自己也会受伤。

在一个戴着虚伪面具的世界里,人会活得不真实、不轻松、不自在;我们要活得自在逍遥,只有自然地做真实的自己,做真实的自己需要博大、广阔的胸怀。真实不是固执,不是与环境格格不入。一滴水不会因海洋的博大自惭形秽,也不会因泥塘的肮脏自命清高。由于真实,才能无限地拓展自己的胸怀,摈弃所有的妄想杂念,心静如水。对工作,恪尽职守;对生活,充满自信;对环境,不再抱怨,随遇而安,反正横竖都是风景。不再患得患失,一切顺其自然;不再企望回报,付出是生命的必然内容;困难、问题是旅途中的插曲,有了这些,人生才会饱满。

6.抱怨不如改变

爱抱怨是影响人生的通病之一,抱怨的人并不是不善良,但是绝对不受欢迎。可以这样说——当今世界,很多人都在抱怨,抱怨命运的不公,抱怨出身的寒微,抱怨人际关系难处,抱怨自己赚钱少,怨天怨地、怨社会,抱怨冷,抱怨热,怨刮风,怨下雨等。

生活中偶尔抱怨一次,还可能是某种情感的宣泄,也无不可,但是习惯性的抱怨而不谋求改变,这就不是聪明的人了。人活于世,挫折失败不可避免,抱怨只会磨灭你的斗志。所以,积极地直面人生,迎接挑战,你的人生才会绚丽多彩。美国知名牧师威尔·鲍温曾发起了一项“不抱怨”活动,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觉得很难吗?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80个国家、600万人热烈参与了这项运动,学习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让这个世界充满平静喜乐、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而你也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分子,戴上紫手环,接受21天的挑战,为自己创造心想事成的无怨人生!

这个不抱怨活动告诉我们:面对生活的不如意,面对世界上无数让我们生气、抱怨的事情,我们要用一颗积极的心,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来面对。生活中,当一件事发生时,我们不必急着去问这件事到底是如何,而要先知道自己对这件事的感觉如何。无论遭遇什么样的逆境,都要先停下来,让自己喘一口气,想一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有句话说:“上帝散布给人间的苦难与月光一样的均等。”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活得容易,更没有一个人可以整日被鲜花和掌声所包围。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不要再抱怨自己时运不济,也不要再抱怨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不公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佛陀为了消除人间的疾苦,就从人间选了100个自认为最痛苦的人,让他们把各自的痛苦写在纸上。写完后,佛陀说:“现在,把你们手里的纸条相互交换一下。”这100个人交换过手里的纸条后,又都争着从别人手里抢回自己写的。

我们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的痛苦、别人的快乐,却不知别人内心深处的痛苦,所以都认为自己是不幸的,这实际上是一种片面的思想。当我们真正了解了别人的痛苦之后,也许就会觉得自己的痛苦微不足道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善待人生,所以有的人快乐,有的人痛苦。而快乐是一种美好,痛苦是一种收获。

一个残疾人去天堂找到上帝,抱怨上帝没有给他一个健全的身体。上帝给这位残疾人介绍了一个朋友,这个人刚死去不久,才升入天堂,他对残疾人说:“珍惜吧!至少你还活着。” 一位官场失意的人来到天堂找到上帝,抱怨上帝没有让他得到功名利禄。上帝就将残疾人介绍给他,残疾人对他说:“珍惜吧!至少你还健康。”

一个年轻人也来找上帝,抱怨上帝没有让他事业有成,上帝就把那位官场失意的人介绍给他,那人对年轻人说:“珍惜吧!至少你还年轻。”其实,上苍在给了我们生命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一样的天空,一样的阳光,一样的雨露,一样的土壤。我们无论行走在阳光地带,还是跋涉在沼泽泥潭,都不要抱怨什么,而要坚定地走过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迎接幸福的到来。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件事情,一个人就能令我们长时间地烦恼,使我们沉浸于懊恼和悲伤中不能自拔。特别是当那个令我们烦恼的人还是一个不会体谅别人,不懂得领情,不会自省的人的时候,情况就会更加糟糕。

有一则古老的寓言,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有一个年轻的农夫,划着小船,给另一个村子的居民运送自家的农产品。那天的天气酷热难耐,农夫汗流浃背,苦不堪言。他心急火燎地划着小船,希望赶紧完成运送任务,以便在天黑之前能返回家中。突然,农夫发现,前面另外一只小船,沿河而下,迎面向自己快速驶来。眼见两只船就要撞上了,但那只船并没有丝毫避让的意思,似乎是有意要撞翻农夫的小船。

“让开,快点让开!你这个白痴!”农夫大声地向对面的船吼叫道。“再不让开你就要撞上我了!”但农夫的吼叫完全没用,尽管农夫手忙脚乱地企图让开水道,但为时已晚,那只船还是重重地撞上了他。农夫被激怒了,他厉声斥责道:“你会不会驾船,这么宽的河面,你竟然撞到了我的船上?!”当农夫怒目审视对方小船时,他吃惊地发现,小船上空无一人。听他大呼小叫,厉言斥骂的只是一只挣脱了绳索、顺河漂流的空船。

在多数情况下,当你责难、怒吼的时候,你的听众或许只是一艘空船。那个一再惹怒你的人,绝不会因为你的斥责而改变他的航向。当然,你完全不必专门去讨好这个人,也没必要和他达成一致意见,甚至你继续厌烦他也都无妨。但你一定要清楚,不能让他制造的麻烦转变成你的烦恼。无论你为此多么愤怒,他不会为你而失眠的。如果因为他的过错而使你陷入无尽的烦闷悲伤之中,你就成了唯一的一个受到伤害的人,而且,是你自己在强化这种伤害的深度和长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见解,我们不可能主宰环境和他人。所以我们就必须对自己的工作、情感、生活负责。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命运、情感交给环境、交给运气或交给他人,那么,他时时都有受到伤害和产生怨恨的可能。我们一定要记住:因为别人的错误生气,就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我想这不是我们每天生活的目标。生活不会让你事事如意,然而这并不影响你快乐幸福地生活,只要你换一个思路看待同样的问题,奇迹就会出现。抱怨只能使你肩上的包袱更加沉重,当你把这个包袱从肩上卸下时,你才会发现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被忽略掉的美好。其实,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