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哲学家谈幸福
10863000000036

第36章

最后,对方倘不是深交之人,你也畅所欲言,以快一时,只能显示你的冒昧和浅薄。真诚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与时,而非其地,其人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话,已是太多;得其人与时,你说三分话,正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与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长谈,这并不与真诚相悖。

4.别让愤怒带走了健康

人生在世,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是人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绪的发泄表达。世间凡事皆有度,适度正好,过度不利。这既是哲学观点,也是宗教的教义。喜,不可手舞足蹈、大喜过望;怒,不可怒不可遏、怒发冲冠;哀,不可呼天抢地、肝肠寸断;乐,不可忘乎所以、乐极生悲。每个人都难免有愤怒发火的时候,每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不会是事事顺心、处处如意的,除了受到自己内心的困扰之外,有时也会陷入别人的困扰之中。也许我们并不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也不会对所有的事情都感到愤怒,尽管如此,有些人和事还是会让我们气愤不已。虽然人人都知道愤怒是一种心理病毒,会使我们重病缠身,一蹶不振,可仍有很多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情绪而乱发脾气,让人觉得难堪、窘迫、尴尬、伤人自尊,严重的还会使自己受到较大伤害。

有一位青年脾气非常暴躁、易怒,并且喜欢与人打架,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他。有一天无意中游荡到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休禅师正在说法,听完后发愿痛改前非,就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打架、发生口角了,免得人见人厌,就算是受人唾面我也只会忍耐着拭去,默默地承受!”禅师说:“何必呢,就让唾沫自干吧,不要去拂拭。”“那怎么可能?为什么要这样忍受?”“这没有什么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做蚊虫之类停在脸上,不值得与它打架或者骂它。虽受唾沫,但并不是什么侮辱,微笑地接受吧!”禅师说。“如果对方不是吐唾沫,而是用拳头打过来时,那怎么办?”“一样呀!不要太在意,这只不过是一拳而已。”这人听了,觉得禅师说得太没道理,终于忍耐不住,忽然举起拳头向其头上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怎么样?”禅师非常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没什么感觉;倒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这人哑然,无话可说。

心胸宽阔、心态平和的人是不可战胜的。面对别人的挑衅和辱骂,只要我们能够平静对待,不把它们放在心上,那么所有的无理责难就会烟消云散。要制怒,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或其他人;自己有了错误,更要制怒,不要用自己的错误去惩罚不相干的人。怒气会传染,不容易克制;无论发生什么,都要谨记不要迁怒,愤怒只会让人失去理智,感情用事,让事情陷入更糟的境地。当事与愿违时,我们必须克制心中的怒火,换一种思维方式,使自己的精神得以解脱。

一位先生去银行取钱,被小偷盯上了。刚出银行大门,小偷便伸脚将他绊了一个大“马趴”,趁势将4000元钱全掏走了。待他发觉追赶时,小偷早跑得无影无踪了。回家之后,他怎么也咽不下这口窝囊气,工薪阶层攒下4000元确实不易呀!禁不住长吁短叹。这桩事若碰上一般的主妇,自己生气之余还得给丈夫戴几顶“桂冠”:“笨蛋”、“窝囊废”、“败家子儿”……家里少说三五天不得安宁。可是这位先生那一向豁达开朗的妻子却快言快语:“我说你有完没完?不就是4000元钱吗?有什么大不了的!没了就没了,愁出白头发,钱也不会再跑回来了,一个男子汉至于这么磨磨唧唧的吗?”

事情已经发生了,再怎么抱怨、责骂也无济于事。故事中妻子的一番话使本来心怀内疚的丈夫从心底感激她,这既避免了一场雪上加霜的吵闹,又增进了夫妻感情。钱财乃身外之物,丢了钱,已经有了身外的损失了,何苦再在自己和丈夫的精神上、身体上造成痛苦呢?同样的道理,当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之后,我们为何不将痛苦就此打住,还要继之以烦恼、愤怒,让自己痛上加痛呢? 这个世界上没人让你愤怒,愤怒往往都是自己找的。

有一个脾气极差的妇人,常常控制不了自己而乱发脾气。于是她决定去请求高僧指点迷津。妇人找到了高僧,向他诉说心事,言语态度十分恳切,渴望从高僧那里得到启示。高僧一言不发地听她讲述,等她说完了,就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然后锁上房门,无声而去。妇人本想从高僧那里听到一些开导的话,没想到高僧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把她关在这个又黑又冷的屋子里。她气得跳脚大骂,但是无论她怎么骂,高僧就是不理会她。妇人实在忍受不了了,便开始哀求,但高僧还是无动于衷,任由她在那里说个不停。

过了很久,房间里终于没有声音了,高僧在门外问:“还生气吗?”妇人说:“我只生自己的气。我怎么会到你这里来!”高僧听完,说道:“你连自己都不肯原谅,怎么会原谅别人呢?”于是转身而去。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还生气吗?”妇人说:“不生气了。” “为什么不生气了呢?”“我生气有什么用呢?只能被你关在这个又黑又冷的屋子里。”高僧说:“你这样其实更可怕,因为你把你的气都压在了一起,憋在心里,一旦爆发会比以前更加强烈。”说完又转身离去了。等到第三次高僧问她的时候,妇人说:“我不生气了,因为你不值得我为你生气。”“你生气的根还在,你还没有从气的旋涡中摆脱出来!”高僧说道。

又过了很长时间,妇人主动问道:“高僧,你能告诉我气是什么吗?”高僧还是不说话,只是看似无意地将杯中的茶水倒在地上。

妇人终于顿悟:原来,自己不气,哪里来的气?心地透明,了无一物,何气之有?

人活着就是活一种精神,活一个心情,活一个幸福,这是最朴素的道理。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遇事平心静气,自觉维护心理健康才是硬道理,“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尽量少发怒、不发怒、有意识的“制怒”实乃明智之举。学会制怒应是每个人应有的本领,因为人生需要制怒。制怒是人生一大智慧。懂得制怒,能够制怒之人会将心中的愤怒释放得更加彻底,更为舒畅,更能达到较高的人生境界。

5.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做真实的自己。”这句话包含了无穷的真理,假如我们能领悟这句话的真谛,并且认真实践的话,一生必将受益无穷。纵观社会上各行各业成功人士的经历,就不难发现他们成功的要诀在于他们有充分的自知之明,也就是经由认识自己之后,不断改造自己,才能逐步走向成功之路。

拿破仑曾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套用到销售人员身上,就可以这样说:“不想赚大钱的销售人员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事实也确实如此,一个不想赚大钱的销售人员一般都不能创造良好的业绩。但是,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销售人员,还需要认清自我和努力发掘自身的潜质。

我们就来看一下日本保险业销售泰斗原一平的例子吧!

原一平在27岁时进入日本明治保险公司,开始了他的推销生涯。在他从事这份工作之初,他穷得连午餐都吃不起,只能露宿街头。但一个极为偶然的机会,这位落魄的销售人员因为一位老和尚的一席话而改变了一生。

有一天,他向一位老和尚推销保险。原一平详细地说明之后,老和尚平静地说:“听完你的介绍之后,丝毫没有引起我投保的意愿。”老和尚注视原一平良久,接着说:“人与人之间,像这样相对而坐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一种强烈吸引对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将来就没有什么前途可言。”原一平哑口无言,冷汗直流。老和尚又说:“年轻人,先努力改造自己吧!”“改造自己?”“是的,要改造自己首先必须认识自己,你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老和尚又说:“你在替别人考虑保险之前,必须先考虑自己,认识自己。”“考虑自己?认识自己?”“是的,赤裸裸地注视自己,毫无保留地彻底反省,然后才能认识自己。”老和尚的这一席话,如醍醐灌顶,原一平终于明白了自己失败的原因所在。他从此努力认识自己,锤炼自己,终成一代推销大师。

认识自己,看起来简单,其实相当困难。必须经由自我剖析与别人批评的过程之后,才能够逐步认识自己。大多数人对自己都没有信心,经过自我剖析之后,发掘自己的长处,知道自己性格的弱点,相信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从工作中找到自己,也拾回了信心。那么,又如何自我剖析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永远留一只眼睛注视自己,随时反省,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