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书
1086900000074

第74章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2)

康德的“先验分析论”属于“先验逻辑”,它分为“概念分析论”和“原理分析论”。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不同,形式逻辑是分析的,是先天分析判断,这种判断只要不违反同一律、矛盾律等规则就可以成立。它只管思维形式,不涉及内容。而他的“先验逻辑”则是综合的,是先天综合判断。这种判断要求认识与对象相一致,形式与内容相结合。“先验逻辑”把知性形式看成是内容和经验对象之所以成立的前提条件,没有形式便没有对象。概念不应用于认识,判断不应用概念,不能综合统一杂乱的经验材料,那么,概念和判断是没有意义的。“先验分析说”的中心虽然讲科学知识是感性与知性、质料与形式相结合的产物。但是,康德的重点在于说明知识形式是构成科学知识的先决条件。他强调,知识是感性与知性相结合的产物,是知性形式对感性直观材料进行加工改造、综合统一的产物。

4先验辩证论

(1)先验幻想与纯粹理性。康德认为,人类的要求超出“现象世界”,进而把握“本体世界”时必然产生谬误和矛盾,就是“先验幻想”。所谓“理性”是指人类认识的最高能力,是思想的综合统一的能力。它通过概念在普遍中了解特殊。

(2)纯粹理性的理念。康德的“理念”只是一种“理想”,是从有条件的相对的知识出发进行推理不可避免地产生的条件的总体。“理念”只是“先验批判论”的“理念”。

(3)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康德认为,由于知性范畴有四大类,所以“二律背反”也有相应的四种。他对四种“二律背反”的命题分别作了证明,揭示了理性矛盾的必然性,促进了德国古典唯心概念辩证法的形成和发展。

(4)纯粹理性的理想。在“先验辩证论”的第三章“纯粹理性的理想”中,康德主要阐述了关于“上帝”的先验幻想问题。“上帝”这一理念,由于它的高度抽象性而比知性概念和其他两个理念离客观实在更远,从而不能成为经验对象。在康德那里,上帝其实只不过是一种理想而已。

5先验方法

康德所论述的“先验方法论”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说明纯粹理性的根本任务是防止因用知性概念去规定超经验的东西而产生的总体性的错误,从而使我们的纯粹理性得以训练。第二,说明正确使用纯粹理性的原则和标准,即“纯粹理性的法则”。如果说“纯粹理性的训练”是从消极方面说明如何防止错误的话,那么,“纯粹理性的法则”则从积极方面说明如何正确使用我们的理性。第三,说明构成学问体系的技术。第四,主要阐明纯粹理性的历史。

附文:康德哲学的遗产

美国的康德研究专家贝克曾引述哲学家中流传的一句格言:“在哲学问题上,你可以赞同康德,也可以反对康德,但不能没有康德。”人们之所以给康德思想如此高的评价,主要原因在于:康德的哲学精神,既囊括了他那个时代人类在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也凝聚了西方文化自古希腊发轫以来的一切理智生活的智慧结晶。

在康德这里既有蓬勃发展的自然科学及其方法的影响,又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一代圣哲的思想启迪,还有文艺复兴运动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文化的熏陶;既有唯理论者和经验论者的理论碰撞,又有法国早期启蒙学者和人文学者的思想浸染,更有像牛顿、卢梭和休谟等这些时代巨人的人格和思想的深层积淀。正是在上述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康德以德国自身的莱布尼茨——伏尔夫学派为背景,提出了自己的“批判哲学”,奠定了近代德国哲学和神学的基础,而这种哲学和神学的影响所及又大大超出了德国的范围。

然而要真正搞清康德在哲学史、神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现代生存本体论的影响,仅看到上述因素还远远不够,更主要的是要从康德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来理解康德思想的历史意义。康德哲学和神学思想的根基是其《纯粹理性批判》,特别是其中的“分析篇”,当代西方哲学、神学的主要思潮大都从这里出发来寻找自己的立足点。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旨是以批判考察人类先天认识能力为出发点,以阐释理性与信仰的矛盾冲突为目的,其主要任务就是要确定人类认识能力有哪些先天要素及这些先天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最终为信仰留下足够的地盘。在“分析篇”中康德又把高级认识能力区分为知性、判断力和理性三种。他认为知性的先天思维形式是所谓纯粹知性概念(即范畴,如质、量、因果性、必然性等),知性运用范畴综合统一感性材料才产生了经验或知识,而范畴之用于感性材料是以从范畴规定时间图形而引申出知性的先天原理这种形式进行的。知性的这些先天原理具有建构性,作为认识对象的自然界的各种规律,正是知性通过其范畴或原理而颁定给它的,亦即人为自然立法,这就是康德自称的“哥白尼式革命”。

如果我们仅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分析篇”看,康德似乎只是在讨论知识形成的可能性与必然性问题,但这仅是康德哲学的核心之一,而康德的真正目的是要由此出发来构建其更为恢弘磅礴的理论大厦。换言之,康德建构其“分析篇”的主要目的远非仅仅要指明知识形成的可能性问题,而是要以人类知识形成的可能性问题为基点,探讨与人类自身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各种问题。他要使其思想由前批判时期的驰骛于外在宇宙而返回于内在宇宙,由前批判时期向世人呈现出的壮观的自然之图转而再向世人贡献一幅人类深邃的心灵之画。

在康德看来,知识与道德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人类理性的立法有自然和自由两大目标,即不仅包含自然法则,而且还包含道德法则;最初是在两种不同体系中表现它们,最终将在唯一的哲学体系中表现它们。基于这种考虑,康德在研究了人类心灵的认知能力后,又进一步研究人类心灵的情感能力和意志能力,以及这三种能力指向的三种对象——真、善、美。由于康德的思想涉及到人类精神文化的全部学科,它在体系上博大恢弘,内涵上丰富深厚,几乎各个部分都闪烁着智慧的真知灼见。从任何一个角度看它都呈现一种面貌,以致对它的研究和理解不能不存在一定的困难。

上述现象的出现向我们提出了重新认识和理解康德的任务,即在对康德进行分析研究的同时还要进行综合的研究,把分析原则寓于综合之中;把康德学说看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它有着自身的宗旨、基本问题和逻辑线索,有着自身的风格和特质,它的各个部分和环节表现出一种有机的递演关系,并服务于一种终极的目标和理想。基于此种认知,笔者认为康德在东西方世界之中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恒久的魅力,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学术思想的深层所包含的浓郁的人情味和生命气息。康德的精神包容了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的一切实践领域,思考了人生的根本问题,度量了人类心灵的各种功能、条件和界限。它不仅揭示了宇宙的智慧,更是涵盖了生命的智慧,在茫茫无垠的自然寰宇中凸现了人的价值、人格的尊严和人性的自由。因此,只有从人学的视角研究康德,才能真正抓住康德思想的精神实质。(靳凤林)

影响与评价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它开始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哲学革命,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奠定了整个批判哲学体系以及往后的全部哲学研究工作的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基础,成为康德哲学对后世直到当代西方哲学经久不衰的具有深刻影响的源泉。

苏联文艺理论家戈洛索夫克尔将康德比成一座桥。他指出:“在哲学这条道路上,一个思想家不管他是来自何方和走向何处,他都必须通过一座桥,这座桥的名字就叫康德。”在国外,康德的学说在当时的俄国、丹麦等国均有重要影响,甚至在忙于革命的法国亦有重要影响。苏联学者古留加在他的著作中甚至认为:“形形色色的现代哲学思想在不同程度上都渊源于康德。”而为康德写传记则是一个哲学工作者的一件“光荣而责任重大的事情”。

康德的思想在现代西方亦有着广泛的影响。二战后,新康德主义在西方世界异常活跃,甚至成为“右翼社会党人意识形态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在当代西方,不但大名鼎鼎的罗尔斯借助康德的道德哲学重建了政治哲学的体系,而且包括亨廷顿、哈贝马斯在内的一些西方政治思想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通过对康德理论的改造而获得学术研究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