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1088400000032

第32章

“耳旁风”是唠叨炼成的

“妈妈,我知道了,你都说过几百遍了?真够啰唆的!”

“我这么做还不都是为了你好!”

“知道你是为我好,可也不能一件事念叨个一百遍也没完啊!”

见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还嫌自己啰唆,妈妈生气了:“怎么说话呢?我是你妈妈,难道我把你养这么大,说几句都惹你烦吗?”

孩子赶紧解释:“妈妈,别生气了,我不是那个意思。我还有事,先走了。”

说完,孩子迅速离开,就怕妈妈接下来会莫名发火。

这样的情形恐怕在每个家庭都发生过,妈妈担心孩子做错事,不断地叮嘱他,提醒他,督促他。殊不知,正是这些没完没了的叮嘱、提醒、督促,让孩子渐渐对她的话有了“免疫力”。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如果父母苛求孩子完美,整天唠叨孩子,没完没了,就会让孩子感到厌烦,结果孩子就容易把父母的话当成耳旁风。

小军家的早晨永远是这样的景象:

早晨6点,妈妈准时起床,一边收拾房间,一边为小军准备早餐。6:30,牛奶、鸡蛋、面包准时端上桌,然后妈妈就开始一遍一遍地叫小军起床。不知妈妈叫了多少遍,一直到快7:00了,小军才懒洋洋地起来,胡乱地刷刷牙,抹两把脸,然后坐到饭桌前用最快的速度对付着早餐。

这时,妈妈在为他叠被子,收拾凌乱的衣服、物品,嘴里还不停地唠叨着:“看看你,老是把哪儿都弄得乱七八糟,让人跟在你屁股后面收拾。每天让你起床都得喊破嗓子才动,早饭都凉了吧?总吃凉饭,还这么狼吞虎咽的,胃要坏的,天天跟你说也没用。要是妈一叫你就起来,不就不用这么紧张,也不会老是迟到挨批评了……”

此时,小军只顾把吃的、喝的填进肚子,对妈妈的话充耳不闻,吃了几口,一看时间来不及了,用手背抹抹嘴,抓起妈妈早已经为他放到客厅沙发上的书包,转身就往外走。妈妈追在小军的身后喊着:“着什么急呀,就吃这么几口呀,一上午的课呢,会饿的。上学的东西都带齐了吗,别又落下了什么,每天都得让人提醒……”

这样的情形,恐怕在很多家庭都上演过。

心理学研究证明:老调重弹,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也就是明明在听,却根本不往心里去。这是长期重复听同样的声音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在乎。所以,亲爱的妈妈们,不要老是只怪孩子把自己的话当耳旁风,你们也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唠叨了。

虽然妈妈有责任对子女的不当言行及思想进行批评教育,但是一定要注意形式。不要没完没了地唠叨,实际上,唠叨不但不会起到作用,反而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重复性唠叨只会让孩子心烦,同时对妈妈的唠叨产生依赖感,慢慢的,妈妈不唠叨,孩子的事情就做不好;批评性唠叨容易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孩子把自己越来越缺乏信心,甚至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随意性唠叨容易让孩子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孩子对需要记住的重要事情也常常当成耳旁风。

那么,妈妈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对孩子唠叨呢?

第一,不要信口开河。

在每次对孩子讲话前要经过一番理智过滤,不能信口开河。比如说,规定孩子做好作业再开饭,但有的妈妈怕孩子饿肚子,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过去问他:“你饿不饿?快做快做,饭都凉了。你还想不想吃饭?”

第二,要给孩子选择的自主权。

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的自由,或是总替孩子做决定,应该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不应该给孩子下达硬性指令,然后靠不停地唠叨来督促孩子,那样的效果往往并不好。

例如:想让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间,对孩子说:“晚饭前必须把你的猪窝收拾干净!”这样的硬性指令,孩子多半是不会听的,而妈妈看到孩子不听自己的话,就会不断地反复催促,结果可想而知。但是如果换一种说法:“孩子,如果晚饭前你有空,就把你的房间收拾一下吧。”这样的说法,则能给孩子以喘息的空间,不会让孩子反感,多半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孩子自觉自愿要做的事情,积极性和兴趣都会很高,根本就不需要你的催促和提醒。

第三,不要事事叮嘱,叮嘱时要有明确的目标。

很多妈妈对孩子讲的话虽然多,但有许多话都没有讲到点子上。事无巨细,都反复强调叮嘱,搞得家庭上下不得安宁,大人为孩子不听话而气愤,孩子在繁杂的环境里静不下心来做功课。所以,父母要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一些管理、指教,在对孩子有要求时,要尽量用简洁的、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讲清楚,并提出具体的建议、指导,让孩子真正明白父母的意思,并允许孩子对此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然后再去做。

第四,别只盯着孩子的缺点。

很多妈妈,眼里只看到孩子的缺点,总是翻来覆去地说,却绝口不提孩子的进步。其实,绝大多数孩子已能分辨是非善恶,只是缺少改正缺点的自觉性和毅力。如果此时还有人在旁边喋喋不休地数落自己的缺点,反复教训自己,“我讲话你就是不听”、“怎么说你才能改呢”,这样的态度,孩子会视为不信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第五,对孩子进行指导,而不是唠叨。

指导不同于唠叨,唠叨往往含有责怪、批评的味道,是一种反复的单调的刺激;而指导是亲切的、言简意赅的,它能启发孩子独立思考,帮助他们处理问题,使孩子情绪稳定、心情舒畅。聪明的妈妈从不规定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是放手让孩子去做。如果没有做好,也会耐心地帮他分析原因,鼓励他不要灰心,尽力而为。

好妈妈成长课:

我们担心孩子丢三落四,担心他上课不认真听讲,担心他写作业注意力不集中……于是,我们一遍遍地提醒他,但事与愿违,他总是将我们的提醒当成耳旁风。我们可曾想过,正是我们过多的唠叨让孩子的耳朵起了茧子,对我们的话开始“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