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懂一点净化人心的禅心佛语
1088900000010

第10章 悲智并用,看满天花雨 (2)

老人的儿子很英武,善骑射,他见到家中又多了一匹好马,不禁跃跃欲试,老人劝阻他他却不肯听从,有一天偷偷骑着这匹马出去,结果不慎从马背上跌落,摔断了腿。邻居们前来探望,老人不仅没有抱怨,反而安慰其他人说:“谁知道这不是福气呢?”

第二天,边塞起了战事,朝廷迅速征兵,每家每户的成年男丁都要应征入伍。战争持续了好几年,边塞一带的人家,十室九空,幸运的是,老人的儿子因为腿瘸而躲过了这一劫。

这位老人是智慧的,他能够看穿每一件事情背后即将发生的转折,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世事无常,人世间的沧桑变化不能够完全用常理分析,这就是“无相”的道理。知道了什么是无相,才能更好地理解“无住”。

圣严法师说“无住”就是不把一个现象或一桩事情当成是特别的、不得了的重要,也没有把一样事情看作是不重要的。升官发财不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吃饭呼吸也不可以忽视。世界上的任何人、事、物,都没有绝对的重要与不重要,绝对的好坏善恶之分,或许恰恰就是我们一直执着地认为重要的事情,却偏偏成为了将我们引入深渊的诱饵。

从前有一个和尚,他的邻居是一个屠夫,两个人相处的时间久了,彼此成为了朋友。和尚每天早上要起来参禅礼佛,而屠夫每天清晨也要磨刀、烧水,安排好一天的工作。因为各种特殊的原因,两个人都曾经因为起床晚而影响到了每天的正常生活,所以后来他们相约以后不管是谁先起来,都去敲一下对方的房门,把对方也叫起来工作。

两个人互相遵守着这个约定,直到多年之后,两个人相继去世了。和尚认为自己一生都在潜心修佛,做尽了善事,死后必定升入西方极乐世界;而屠夫也明白自己手里的一把屠刀杀生无数,死后必定坠入地狱,忍受万年痛苦和煎熬。

然而,让所有人都很吃惊的是,屠夫上了西天乐土,而和尚却下了地狱。

他们困惑不解,找到了佛祖请求开示。

佛祖说:“和尚每天虽早起打坐,却会把屠夫叫起来让他杀生;而屠夫呢,每天早起都在做善事,叫和尚起来诵经。”

和尚认为每天的打坐诵经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清晨的忙碌准备也是屠夫每天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和尚认为自己一直在做善事,而屠夫一直明白杀生是恶,但换了一个角度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逆转。只有真正理解了其中深意的人,才能获得真正无相无住的智慧。

智慧是春天溪水畔第一棵吐芽的嫩草,新鲜洁净,生机勃勃;智慧是夏日清晨第一颗凝聚在荷叶上的露珠,晶莹璀璨,熠熠生光;智慧是秋风里第一片摇曳起舞的落叶,化作春泥,只待来年满园芬芳;智慧是冬天第一朵飘落的雪花,纤尘不染,洁白无暇。智慧无相无住,它使人能够把握禅机,超越一切存在,明辨是非,超越不是欲求,明辨即为放下,来去自在,福泽广积。

莲心禅韵:

禅机:佛教禅宗和尚在谈禅说法时,用一些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使人能够触机领悟。

无相:即外离一切相,也就是在起心动念之中排除一切杂念并且不执着于一切想法,从而达到离相的境界。

心宽寿自延,量大智自裕

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这句话常常被用来激励失意之人。不要慨叹生命的短暂,而是要在有限的生命中注入无限的激情,如此,心情会随之改变,生活会随之改变,命运也会随之改变。

当我们要在一个蓄水池中注满清澈的河水时,蓄水池已经固定,增加输水管道的长度也只是拉长了水流的距离,我们需要去做的是将管道拓宽,这样才能更快地将水池注满。

事实上,当我们真正改变了心灵的宽度时,生命的长度也会悄然增加。圣严法师说:“有德即是福,无嗔即无祸,心宽寿自延,量大智自裕”,这真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禅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宽度和量度都是禅的智慧。心宽,放下一切自我执著而引发的烦恼;量大,用包容的心去容下他人的一切,才能获得真正的洒脱,做到真正的慈悲,获得真正的智慧。

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因为厌倦了战争和尘世里的奔波忙碌,便找到大慧宗臬禅师,要求剃度出家,并请求禅师为他开示。

他说:“禅师,我已经看破红尘,红尘俗世中的种种,都不过是过眼云烟。禅师您慈悲,请您收留我,让我随您修行吧!”

宗臬禅师说:“你贵为将军,声名显赫,能将功名利禄全部放下吗?”

将军说:“功名利禄如粪土!”

宗臬禅师:“可是你尚有家眷,还有太多尘世俗缘割舍不下,你不能出家!”

将军:“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全部都可以放下。请您为我剃度吧!”

宗臬摇摇头,仍然不肯为他剃度。

将军无奈地离开了。几天之后的一个清晨,他再次来到寺中参禅礼佛。宗臬禅师问:“将军,你为什么这么早就就来庙中拜佛呢?”

将军回答:“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禅师听到他用禅语回答自己的问题,心中对他出家的诚意大为赞赏,但还是开玩笑似的对他说:“起得这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一听,勃然大怒:“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大慧宗臬禅师哈哈一笑,对将军说:“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这位自以为已经放下了一切的将军不仅未能将心头的执著放下,更没有真正领悟到禅宗的智慧,被人稍稍一激,立刻变得暴躁,已然犯了嗔戒,“说时似悟,对境生迷”,他既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也不能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别人,又怎么能算是真正看破红尘了呢?

真正的宽容,是包容清净的,也包容污秽的,包容爱的人,也包容恨的人,包容善良,也包容邪恶。真正的量大,要像广袤的苍穹,容纳群星也容纳尘埃;要像浩瀚的大海,容纳百川也容纳细流;更要像无垠的虚空,无所不含,无所不摄。

苏东坡被贬谪到江北瓜洲时,和金山寺的和尚佛印相交甚多,常常在一起参禅礼佛,谈经论道,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

一天,苏东坡作了一首五言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作完之后,他再三吟诵,觉得其中含义深刻,颇得禅家智慧之大成。苏东坡觉得佛印看到这首诗一定会大为赞赏,于是很想立刻把这首诗交给佛印,但苦于公务缠身,只好派了一个小书童将诗稿送过江去请佛印品鉴。

书童说明来意之后将诗稿交给了佛印禅师,佛印看过之后,微微一笑,提笔在原稿的背面写了几个字,然后让书童带回。

苏东坡满心欢喜地打开了信封,却先惊后怒。原来佛印只在宣纸背面写了两个字:“狗屁!”苏东坡既生气又不解,坐立不安,索性就搁下手中的事情,吩咐书童备船再次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