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懂一点净化人心的禅心佛语
1088900000011

第11章 悲智并用,看满天花雨 (3)

哪知苏东坡的船刚刚靠岸,却见佛印禅师已经在岸边等候多时。苏东坡怒不可遏地对佛印说:“和尚,你我相交甚好,为何要这般侮辱我呢?”

佛印笑吟吟地说:“此话怎讲?我怎么会侮辱居士呢?”

苏东坡将诗稿拿出来,指着背面的“狗屁”二字给佛印看,质问原因。

佛印接过来,指着苏东坡的诗问道:“居士不是自称‘八风吹不动’吗?那怎么一个‘屁’就过江来了呢?”

苏东坡顿时明白了佛印的意思,满脸羞愧,不知如何作答。

苏东坡是古代名士,既有很深的文学造诣,同时也兼容了儒释道三家关于生命哲理的阐释,而有时候,他也并不能领悟真正的智慧。平时,我们谈生论死,侃侃而谈似乎置生死于度外;平时,我们谈名利如浮尘,恨不得视之为粪土。但是当死亡的恐惧,浮名的诱惑摆在眼前时,我们是否还能够保持一颗平静淡然的心,从容对待呢?

当我们将手中的鲜花送与别人时,自己已经闻到了鲜花的芳香;而当我们要把泥巴甩向其他人的时候,自己的手已经被污泥染脏。不嗔怒不暴躁,不患得患失,不受尘俗牵挂,超然洒脱,才能达到高深的修持境界,获得真正的智慧。

莲心禅韵:

八风:所谓“八风”,是佛教常用的一个名词,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种世俗常情的力量。

称:就是指各种称赞,各种说好。因推重某人而在人前人后随时宣扬赞美他的一切优点。

宗臬(1089—l163):宋朝杭州径山寺禅师。师从圆悟克勤禅师,高宗绍兴17年诏使住径山,后因反对秦桧而被放逐,绍兴28年诏使再住径山,开创临济宗径山派,对日本禅宗有极大的影响。孝宗隆兴元年8月10日,圆寂于径山明月堂,享年七十五,谥号普觉,塔曰宝光,后获赐号大慧禅师。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佛教是理性的宗教,而禅也是智慧与慈悲相交融的事实。如何才能领悟禅之深意?圣严法师教导信徒,要用慈悲心来关怀他人,乃至遍及于一切众生;要用智慧心来观照自我,乃至微细的每个念头。慈悲如两足,能遍行各地,了无障碍;智慧如双目,能洞察真伪,发现实相。

佛教的观点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佛教导我们要对一切人发慈悲心,这样即使有人存着恶性,也会逐渐变得慈悲,因为每个人都有善根;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逐步克服自我为中心的劣性,凡事都会下意识地把别人放在前面,从而渐渐地陶冶心性、完善人格,获得更多的智慧。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有一座大森林中突然发生了火灾,大量的树木被烧着了,动物的家园被毁,四散逃窜。

林中有一只雉鸟,挺身而出,它拼尽自己的力气想要扑灭这场无妄之灾。它飞向远方的河流,跳进水里把自己的羽毛打湿了,然后再飞回燃烧着的森林中抖落身上的河水。

如此往返,飞来飞去,雉鸟却不觉得辛苦。但毕竟是杯水车薪,于事无补,但它并不放弃,仍然努力地想要扑灭大火。

终于,天帝看到了它奔波忙碌的身影,于是便问道:“你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凭你每次带回来的这点水根本不可能消除这场灾祸!”

雉鸟回答说:“我只想尽自己的力气,以便能让森林里的动物有一个安身之处。森林是动物赖以为生的,我身体虽小,但还是很有力量的;或许这份力量也微不足道,但毕竟是成千上万的力量中的一分。既然有力量,为什么不去尽力挽回呢?”

天帝心生感慨,他又问:“你的力量这么微弱,肯定是扑不灭这场大火的,那你准备干到什么时候呢?”

雉鸟毫不犹豫地说:“我会一直飞到飞不动了为止,直到死才会停止。”

现代人常常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挂在嘴边,而这只雉鸟不仅不为己,反而可以为了他人舍弃自己,它对其他动物的爱已经超越了对自己的爱。在很多人的眼中,也许会觉得它有些“傻”;但是当我们用禅宗的观念再去审视它的行为时,立刻会心生敬意,它确确实实在用一颗菩萨心拯救着其他动物。

禅宗是理性的,它的目标是开启人的智慧,消除人的烦恼,从而使人人皆成菩萨,人人皆入佛道。以慈悲心对他人,则身边处处皆有佛缘,人人成佛,又哪里会有敌人?以智慧心对自己,戒除贪嗔痴疑慢,己心成净土,也自然不会再有烦恼。白隐禅师就是这样一位能以慈悲心对人,以智慧心束己的圣人,他看破了世事,沉默地守护着自己心灵的一方净土。

有一对夫妇,在白隐禅师家附近开了一家小店,家中有一个漂亮的女儿。不经意间,夫妇俩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地大了起来。

这时使她的父母颇为震怒,免不得要追问来由。她起初不肯招认那人是谁,但是在父母的苦苦逼问之下,终于说出来“白隐”两个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禅师理论,但这位大师只说了一句话:“就是这样吗?”

孩子生下来之后,就被送给了白隐。此时,他的名誉虽已扫地,但是他却并不介意,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这个孩子,他向邻舍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一切用品。

时隔一年之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妈妈终于忍不住了,向父母吐露了真情:孩子的亲生父亲是一个在鱼市工作的青年。

她的父母立刻把她带到了白隐禅师那里,向他道歉,请他原谅他们当年的错误,并请求他允许他们将孩子带走。

白隐禅师依旧无话,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

白隐禅师的修为令人赞叹、景仰,他并没有将被人误解、诽谤看作是坏事,而当误会得到澄清时,他也没有过多地表现出欢喜,而是一直默默地承受,心平气和地付出。他以慈悲心对待恶语中伤他的人,并且悉心照顾他们的孩子;又以智慧心对待这件荒唐可笑的“祸事”,从而让自己能够平和地对待,不起烦恼。这样的人,真是圣人!所以他才能够得到众人的叹服,同时获得自己内心的快乐与清净。

真正的慈悲不只是爱你所爱的人,还要去宽恕、爱护你的仇敌;真正的智慧不仅是头脑的聪明,而是用宽厚的胸怀来面对一切祸福,是一种爱人如己的智慧。真正做到了以慈悲心爱众生,以智慧心对自己,以慈悲去包容,以理智去面对,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就不会再有敌人,也不会再有烦恼。

莲心禅韵:

从何而来

“请问禅师,世间的一切,像山河湖水,大地草木都是从何而起呢?”有一个小和尚远道而来拜访德韶禅师。

德韶禅师反问道:“请问和尚,你这个问题从何而来呢?”

实相:佛教术语,指一切法的真实体相,也指世间万事万物的真实面目或本来状态。在整个佛教哲学体系中,其内涵等同于实性、空性、涅槃、真如、实际等表示终极性、绝对性、本体性、本源性的概念。《法华经.方便品》中曰: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要想求得佛法,就必须参透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