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11049000000021

第21章 中国卷·隋唐时期(2)

4.三游江都。隋炀帝乘坐四层高的龙舟,从京城浩浩荡荡地南下江南。对此后人评价不一,有人认为巡游的意义非常重大,一个中原的皇帝下江南,一个刚把江南归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不久的王朝,为表示对江南的统治与重视进行巡游;但也有人认为,巡游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实是祸国殃民之举。

5.三驾辽东。公元611年(大业七年),隋炀帝以高句丽本为箕子(商纣王叔父)所封之地,不遵臣礼为由,动员全国士兵,不论远近均于次年正月汇集于涿郡(今北京城西南)。此后,各地百姓纷纷有组织或自发地聚集到了幽燕地区的驿路山冈之上,遍地都是装甲武士。这次远征高句丽是深得百姓支持的,遗憾的是这次征伐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成功。

公元613年(大业九年),隋炀帝不甘心第一次征伐高句丽的失败,从洛阳出发,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隋朝大军兵强马壮,周密计划,准备充分。但由于后院起火,杨玄感起兵反叛,严重地威胁到了隋王朝的腹地,隋炀帝被迫撤回大军,导致第二次征伐高句丽的失败。

公元614年(大业十年),隋炀帝不顾国内危机四伏,第三次亲征高句丽。沿途有很多士卒逃亡,但此次隋军大获全胜,高句丽王高元非常恐惧,于是遣使请降。隋炀帝见国内农民起义烽烟四起,便无心再战,班师回朝。

隋炀帝的晚年,并没有像陈后主那样做个长城公,也没有把经常带在身边的毒药派上用场。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见天下大乱,无法挽回,便下命修建了丹阳宫(在今南京),准备迁居到那里。从驾的都是从关中来的卫士,他们非常怀念家乡,便纷纷逃归。这时,虎贲郎将元礼等,与直阁裴虔通共同密谋,利用卫士们思念家乡的怨恨情绪,推举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作为首领,发动了兵变,隋炀帝被迫自杀。隋炀帝死后,连个像样的棺材也没有,由萧后和宫人拆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偷偷地葬在了江都宫的流珠堂下。唐朝平定江南后,于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将其移葬于雷塘(今江苏扬州市北15公里雷塘南平冈上,南距吴公台5公里)。

这是一个穷兵黩武、奢侈腐化的帝王,也是一个开疆辟土、立功无数的帝王,功过是非,只能任由后人来评说。

杨广

唐朝的建立

公元616年,隋炀帝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尽管李渊非常尽心尽力,想博得隋炀帝的赏识。但是隋炀帝非但不信任李渊,还派了自己的心腹王威、高君雄做太原的副留守,监视李渊的一举一动。李渊表面上整天喝闷酒,心中却早有所谋。他暗地里花重金买通了朝中重臣,培植自己的势力。当时,为了躲避东征高句丽和农民起义风潮的官僚纷纷来到晋阳(今山西太原),李渊便与他们结交,同时还网罗了很多隋朝的犯罪官员,委托他们以重任。

李渊

李渊何许人也?李渊出生于一个大官僚的贵族家庭,父亲是北周时期赫赫有名的柱国大将军,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李渊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霸和李元吉(李元霸早死)。其中李世民最具有雄才大略,他很有远见卓识,看到全国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认为隋朝的统治不会长久,只有趁现在天下大乱的时机,才能夺取政权。这时候,时任晋阳令的刘文静被抓捕,因为他与瓦岗军首领李密是姻亲。李世民便冒险来到狱中探望刘文静,两人在狱中定下了反隋大计。

与此同时,太原北面的突厥可汗大举进攻马邑。李渊便以抵抗突厥为名,招兵买马。仅仅10多天的时间,就募集到1万多人马。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雄心中生疑,便立即抓捕了隋朝逃犯右勋卫长孙顺德、右勋侍刘弘基,从他俩口中得知了李渊的真实意图。于是,王威、高君雄两人便商定了计谋,打算请李渊到晋祠去祈雨,想乘机将他杀死。李渊得知他们的计谋后,便决定先下手为强,给高、王二人安了一个里通外国、引突厥袭边的罪名,将二人杀死。公元617年五月,李渊自称大将军,派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做左右领军大都督,刘文静做司马,起兵反隋。李渊将兵士称为“义士”,他们率领3万人马离开太原,向长安进军,一路上继续招兵买马,并且效仿农民起义的做法,打开官仓发粮给贫民。这样一来,应募的老百姓就越来越多。

可是,当李渊率军到达霍邑(今山西霍县)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他就是驻守霍邑的隋朝虎牙郎将宋老生。宋老生骁勇善战,他并没有与李渊军正面作战,而是坚守不出,以消磨李渊大军的锐气。此时忽然连降大雨,李渊军的粮草供应变得非常困难。李渊遂动摇不定,打算撤兵返回太原。李世民与李建成都来劝说,李渊依然犹豫不定。幸亏很快就雨过天晴,粮草如期送到,李渊军士气大振。于是,李渊立刻组织部队进攻霍邑。这一次他没有和宋老生发生决战,而只是派遣了一部分游击军去佯装攻打,以此来激怒宋老生,宋老生果然上当。宋老生率领3万人马,从东门、南门出来迎战,李渊以退为进,吸引宋老生到城外不远的地方,又派李建成和李世民率军绕到了宋老生大军的背后,切断他的后路,让人在乱军中大声喊话,说宋老生已经被杀死了,让大家快去逃命。结果宋老生部阵势大乱,四处溃散而逃,宋老生也被斩于马下,李渊取得了第一次战役的决定性胜利。随后李渊兵分两路,一路由李世民率领,顺利攻下了屈突通镇守的河东,另一路主力军则由他自己亲自率领西进,由壶口渡过黄河,扼守潼关,直逼关中。留在长安的李渊的女儿也招募了1万多人马,号称“娘子军”,与进关的李渊军遥相呼应。李建成则率领着精兵与李渊会师,20多万军队围攻长安,千军万马齐头并进,长安守军大为恐慌,纷纷溃散投降,长安城很快被李渊大军攻下。

攻克长安后,李渊为了争取民心,颁布了12条法令,善待民众,剪除奸臣,把隋炀帝制定的苛刻法令全部废除。但李渊并没有立即称帝登基,因为这时候只是关中略微平定,离全国统一的目标还相去甚远。此时称帝,恐怕会破坏了大事。于是,李渊便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宣布尊立13岁的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18年夏天,隋炀帝的禁军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发动了兵变,将隋炀帝杀死。隋炀帝被杀的消息迅速从江都传到长安,李渊的儿子和谋臣们都认为这是个大好时机,便逼迫隋恭帝杨侑退位。李渊正式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唐,改元武德,李渊即唐高祖。

李渊称帝后,关中最大的障碍是王世充的势力。王世充原本为隋朝的大将,曾任江都通守,隋炀帝被杀后,他拥立炀帝的另一个孙子杨侗为帝,但到了公元619年,他干脆废了杨侗自立为帝,建立郑国,定都洛阳。

公元620年九月,李渊派李世民率军东进洛阳,王世充率3万人马与唐军在慈涧(今河南洛阳西)交战。经过长时间的激战,王世充退回城内。李世民断绝了王世充的粮道,把主力军屯驻于洛阳北面的邙山,对洛阳形成包围夹击之势。

李世民率领唐军与王世充部在洛阳对峙的时候,河北的窦建德起义军也是一支非常强大的力量。李世民和王世充都派人去争取窦建德,窦建德一面表示愿与李世民联合,一面又向王世充表示愿意派兵相助。

公元621年三月,窦建德率兵30万,突然增援王世充部。他率领大军到达虎牢关(今河南荥阳西),并通知王世充,希望能东西夹击唐军。

面临腹背受敌的威胁,李世民亲率精锐部队东赴虎牢关,与窦建德军几次交锋,唐军都取得了胜利。窦建德誓死一搏,率全军西进发动进攻。唐军以逸待劳,坚守不出,从早上坚守到中午,趁窦建德军饥渴疲倦之时,突然出击。窦建德措手不及,边打边退,最终被唐军俘获。窦建德失败后,王世充知道大势已去,便举城投降了。

这之后,中原、河北一带,基本上为李渊所占据。而此时的江南仍然被萧铣割据,萧铣原本是南朝后梁皇族后裔,与隋炀帝的萧皇后同是本家,他想趁天下大乱恢复梁的基业,但很快就被李渊手下大将李靖打败。

至此,李渊基本上消灭了隋末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玄武门之变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烽烟四起,李渊趁此机会在太原起兵,后来在长安称帝,他就是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他依照“立子以长”的原则,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同时,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李世民对这个结果很不满意,但也无法改变封建社会确立皇储的普遍原则。因此,他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之间矛盾重重,甚至相互打击。在《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述中,李世民一直处于被陷害的局面。

高祖晚年最宠幸张婕妤和尹德妃,李建成和李元吉便暗地里讨好这两位妃子,并和她们串通一气。当时,李世民经常在外带兵打仗,妃子们很少能够见到他。李世民平定洛阳后,高祖让妃子们去后宫游玩。见到珍贵的器皿和华丽的衣服,妃子们便私下里争相向李世民讨要,还为自己的亲戚求官做。李世民以府库里的东西都已经登记造册入库、而官爵也只封给有功将士为由,拒绝了她们的要求。李世民的这一做法遭到了妃子们的怨恨。

李世民出任陕东道行台后,曾把一块肥沃的田地送给淮安王李神通,而张婕妤也想为父亲要到这块地。高祖亲手写诏书,将此田赐给了张婕妤的父亲,可李神通已经得到了田地,哪里肯轻易让出来。张婕妤便骗高祖道:“陛下赐给我父亲的田地,被秦王夺去送给了别人。”高祖颇为震怒,把李世民叫来责备道:“难道我的诏令还不如你的话管用吗?”

秦王府的门客杜如晦骑马路过尹德妃父亲家门口的时候,尹父嫌他傲慢,带着家仆把杜如晦殴打一顿,打折了他一根手指。尹父感到很害怕,便指使尹妃在高祖面前诋毁李世民派手下打伤自己。高祖没有调查便大声斥责李世民道:“你的手下连我宠妃的家人都敢打,何况是百姓呢!”李世民辩解无用,由此越发地被李渊疏远了。

《新唐书》中还记载,李建成曾与李世民一起夜宴,暗地里给他倒了毒酒。李世民饮酒后忽然暴病,接连吐了很多血,幸亏淮安王把他送回府。高祖听说李世民生病了,只是对李建成说:“秦王不能饮酒,以后晚上不要聚会了。”并没有去调查事情的真相。

无论史书中的记载如何,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等人的矛盾都是公开的,根源便在于王位继承上。

面对李建成与李元吉的进攻,李世民不甘示弱,早早开始筹划夺取继承权。起兵之后,他就开始广泛网罗人才,培植并发展自己的势力。他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创立文学馆,招揽了很多像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人才,号称“秦王府十八学士”,武将则有“八百勇士”之称。这让唐高祖感到非常不满,他曾对宰相裴寂说:“这个儿子领兵时间太长了,在外边飞扬跋扈,已经不是我过去的那个儿子了。”

为了消除争夺储位的隐患,唐高祖开始限制李世民的军政大权,并把兵权收回,交给了齐王李元吉。他还将秦王府里的很多人调到外地去做官,以分散李世民的势力。

《旧唐书·杜如晦传》曾记载,李世民平定长安以后,府中很多官员都被调往外地,让他感到很不舒服。房玄龄说:“这些人调走得再多也不可惜,但是绝对不能让杜如晦走。他是一个辅佐帝王的人才,如果你只想做一名藩王,那就不用管他了;如果想经营四方,则非此人莫属。”李世民急忙将已经外调的杜如晦调回秦王府。这显示出早在唐王朝建国初期,李世民就已经为将来经营四方做了充足的准备。

尽管在战争期间,高祖曾口头答应李世民,将来立他为太子。但兵荒马乱的年代,无从考证高祖说此话时的心态与初衷。不过《资治通鉴》中记载唐高祖曾当面斥责李世民:“皇帝乃上天注定的,不是依靠智慧可以获得的,你何必那么惦记着想做呢。”可见高祖在立太子一事上,从来没有偏袒过李世民。

李建成为人宽容仁厚,政治军事才能也非常突出。自从太原起兵之后,他就一直扮演着继承人的角色,在辅佐高祖处理政务、安定后方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曾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立下显著军功。他虽然不像李世民那样战绩显著,也并没有多大过失。高祖即便想要废掉他,也没有合适的理由。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想通过合法途径来做皇太子,可能性并不大。要是想做皇帝,就必须采取非常手段。谋划已久之后,一个发动政变的想法渐渐在他头脑里形成了。

不久机会来了。突厥侵犯边境,太子推荐李元吉领兵抵抗,趁机调拨秦王府的精兵,并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等猛将编入军队,这实际上是在挖李世民的墙角。长孙无忌等人都劝说李世民先下手为强,以预防太子等人利用此机会兴兵作乱。于是,李世民入宫秘密奏知高祖,说太子等人在后宫淫乱,并趁机说道:“我没有对不起其他的兄弟,现在他们要杀掉我,是要为王世充、窦建德复仇。”高祖大惊道:“明天早上我要好好追究这件事情。”

高祖宠爱的张婕妤将此事迅速通知太子,太子找来李元吉问计。李元吉建议整顿东宫的军队,第二天早上称病不去上朝。太子却觉得如果不入朝,无法辨明此事的真假。他没有听信李元吉的建议,导致了第二天的悲剧。玄武门之变爆发,李元吉回身张弓搭箭便对准了李世民,连射三箭,没有一箭射中。李世民稳稳地拉开弓,一箭射穿了李建成的咽喉。这一箭打破了原有的宁静,为这个悲惨的清晨洒下了第一滴血。

李元吉被射伤后,从马上掉了下来。李世民的马受惊逃到树林中,被树枝挂住,李世民自己也被困住。这地方离李元吉颇为接近,李元吉不顾伤痛跑了过来,夺走了李世民的弓,想用弓弦勒死李世民。关键时刻,尉迟敬德率领70余名骑兵赶到,大声呵斥。李元吉想要跑到武德殿,尉迟敬德在后边追赶,一箭射死了他。

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听说李建成已死,悲愤地说:“太子生前对我们恩德优厚,现在他死了,我们一定要为他报仇。”于是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2000精兵,杀向玄武门。

守门的兵将拼死奋战,将攻门的军队阻挡在玄武门外。李世民的部下也都前来支援,依然不能取胜。关键时刻,尉迟敬德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高高挑起,悬挂在玄武门外。攻门的军队见大势已去,只好四散而去。

唐高祖听到玄武门之变的消息后,惊慌失措,问裴寂等人该怎么办。萧瑀与陈叔达认为,李建成和李元吉自唐朝建立以来没有立下什么功劳,反而勾结起来谋害李世民。而李世民又功盖天下,民心所向,不如就此将国家事务交付给他,既可以减轻高祖的负担,又可以顺应天下百姓的心愿,高祖只好同意了这个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