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11049000000051

第51章 中国卷·清朝时期(7)

可见,道光皇帝的“节俭”对官场的奢靡风气并没有多大影响。那么,这样的节俭对他的后代有影响吗?试看咸丰纵情于声色之中,他的儿媳妇慈禧大兴土木的生活便就可以知道,他的影响力是多么不值一提,这对道光帝的节俭是相当大的讽刺。

尽管道光皇帝为清朝节省了很多的开支,却对经济危机依然显得苍白无力,财政状况并没有得到彻底扭转,而且每况愈下。以致有的大臣不禁问道:为什么乾隆朝挥金如土而国库充盈,如今日日节俭却民生罕裕,“岂愈奢则愈丰,愈俭则愈吝耶”?这个疑问其实也常常困扰着道光帝。

其实,清朝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已经处在了衰败的局势,社会风气正在一步步地下滑,大部分官员已经离心离德,应有的责任感早已损失殆尽。在这种情况下,道光没有从根本的体制上和制度上来进行变革,使之可以跟上社会的发展,而是妄图用率先垂范的方式来扭转社会风气,澄清吏治,这必然使他变得势单力薄,孤掌难鸣。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清朝渐渐不可阻挡地走向了衰败。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打响以后,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敲开,中国由此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陷入了更黑暗的苦难深渊。

林则徐虎门销烟

清朝的国势在乾隆、嘉庆年间开始走向衰落,就在这个时候,英、美、法等西方国家逐渐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需要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为此英国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庞大的中华帝国。由于中国仍然属于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英国便用鸦片贸易来扭转两国之间的贸易逆差。

林则徐(1785—1850年)

到了道光年间,吸食鸦片已经危及到了国家民生。吸食鸦片的人,上瘾的时候,浑身无力,涕泗横流。平时也是耸肩驼背、面黄肌瘦的病态样。满洲贵族、旗丁、太监、官吏、地主、绅士、士人、商贾、戏子、仆役、兵弁、和尚、道士、娼妓……三教九流,吸食鸦片者,不计其数。

道光皇帝颇为不解,曾经给广东的官吏写信:“听说鸦片是死尸的肉做成的,洋夷在里面施了法,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瘾君子?”广东方面的官吏回信说道:“没听说是死尸做的,倒是听说是用乌鸦的肉做成的。”皇上与臣下尚且如此无知,就不用问鸦片为何泛滥成灾了。面对清朝的危机局面,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严禁派官僚,大力呼吁彻底消除鸦片。林则徐在奏折中写道:“若犹泄泄视之,是使中原数十年后无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之银。”说明了吸食鸦片的危害,道光帝非常震惊,决定派林则徐赶赴广东禁烟。

林则徐是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出生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他的父亲叫林宾日,秀才出身,以授课为业。林则徐出生的时候,就任福建巡抚的徐嗣曾,正好坐着官轿从林家门口路过,其衣冠车驾威仪给林宾日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将刚出生的儿子命名为“则徐”,就是希望儿子能够效法徐嗣曾,读书上进,光大门楣。林则徐从小就被塾师称为“神童”。有一次,塾师带领学生们去攀登鼓山屴崩峰,一时兴起,让学童们以“山”、“海”为题,各作一对七言联句。林则徐才思敏捷,随口吟念道:“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塾师不禁鼓掌叫好。

果然,林则徐没有辜负师长对他的期望。他13岁中秀才,19岁中举人,27岁中进士。一生历任14个省的官职,有监察御史、布政使、河道总督、巡抚、总督和钦差等。而且大清皇帝每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总要派林则徐前去解决,他被中外人士视为忠心不二的能干之臣。他死之时,道光皇帝给他谥号“文忠”。此外,他还深得英国侵略者的尊敬。现在英国伦敦蜡像馆,依然矗立着林则徐的蜡像。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中进士第,便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京城时,他与南方出身的清流派京官创立文学团体“宣南诗社”,诗社中有陶澎、黄爵滋、龚自珍等人。他们常常饮酒作诗,议论时局,讨论经世之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为林则徐以后出任封疆大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上书,请求明令禁止鸦片。此时的林则徐正在担任湖广总督,他厉行禁烟,颇有成效。道光皇帝非常赏识林则徐,于是在这年十二月下诏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到广州海口查办鸦片走私案件。

林则徐日夜兼程,在第二年正月抵达广州。他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在钦差行辕——越华书院里,突然传见十三行洋商。在道光帝时期,清朝只允许广州十三行官商与洋人贸易,而这些官商经常暗中走私鸦片,中饱私囊。林则徐严厉地审讯了他们,要他们据实交代,另外让他们捎带一封勒令外商缴烟具结的谕帖。老奸臣滑的怡和行洋商伍绍荣准备行贿林则徐,因为他知道邓廷桢也曾受过贿的,主意一定,他说:“我愿以家资报效钦差大臣。”林则徐大怒道:“本大臣不要钱,要你的脑袋。”

鸦片烟具

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一向认为中国官吏是雷声大、雨点小,准备采取拖延手段,而林则徐义正词言地说道:“如果鸦片一日没有禁绝,本大臣便一日不回京,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并下令对负隅顽抗的英国鸦片商人采取了必要的制裁手段。他先是派兵包围商馆,继而撤走为商馆服务的中国劳工人员,同时再次晓谕义律:“尔等售卖鸦片,贻害民生,正人君子,无不痛心疾首。”

当义律指使最大的鸦片商人颠地化装逃跑,被清兵发现并抓捕时,林则徐鉴于英方持不合作态度,便加大了制裁力度,下令断绝中英贸易,并明确指出一等事件解决,仍将恢复正常的中英贸易。义律黔驴技穷,只得就范,下令英国鸦片贩子向中国政府缴烟。

林则徐先是规定以虎门外的龙穴岛为缴烟地点。但龙穴洋面,时晴时雨,为了加快缴烟进度,避免节外生枝,缴烟地点又换到了沙角。道光十九年五月十八日,缴烟工程结束,共缴鸦片19187箱和2119袋。

知识链接

《南京条约》

1842年8月29日,中英两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共十三款。其主要内容有:

1.宣布两国之间的战争结束,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清朝政府要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以及准许英国商人及其家属在那里自由居住。

3.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银元用于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用于赔偿英国军费,300万银元用于偿还商人的债务。并且要再4年内缴纳所有赔款,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

4.清政府要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5.清政府要废除原有的公行自主的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6.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

7.以口头协议决定中英民间的“诉讼之事”,规定“英商归英国自理”。

《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月初三,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到虎门视察焚烟。下午的时候,销烟池池水沸腾,烟雾弥漫,顷刻间鸦片化为渣沫黑烟,这次销烟一共进行了20多天。

为了报复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英国从本土和印度派遣远征军,并任命义律为对华谈判全权大臣。1840年6月英国军舰抵达珠江口,因林则徐防范严密,英军无隙可乘,后来,英军攻陷浙江定海,又直逼天津大沽口。为此,以穆彰阿为首的投降派全力攻击林则徐,将罪过全部推在他身上。林则徐被革职充军,发配到新疆伊犁。1842年7月,英国封锁瓜州,攻陷镇江,兵舰直驶南京下关,清政府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林则徐大力禁烟,为中国的海防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他能在中西方遭遇的时候,敢为天下先,迈出了解、研究西方的第一步。在禁烟运动的时候,他注意网罗人才,研究外情。比如他网罗了一批外语人才,著名的有袁德辉、梁进德等,他们都通晓西班牙语、英语。1839年,他派人与美国传教医师伯驾联系,请伯驾帮助翻译有关的国际法知识,伯驾协助翻译了《各国律例》,同时还向林则徐赠送了《各国地图册》。后来,林则徐托付伯驾将他写给英王的信件翻译成英文。此外林则徐还令人翻译外文报纸,将《广州周报》、《广州纪事报》、《新加坡自由报》等英文报纸中关于中国时事的评论和报道,按时间顺序编订成册,以备参考。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命人翻译《四洲志》,原书名《世界地理大全》,由英国人慕瑞编著。《四洲志》是根据此书摘印的,译文有8.7万多字,全部材料后来被魏源辑入

《海国图志》中。《海国图志》后来流传到了日本,对明治维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事实足以说明林则徐在中西初次会面之时,在中国从相对封闭状态被迫纳入世界运行体系的转变时代,能以务实精神,及时调整“天朝中心”等不切实际的自大心态。就如后人所评价的一样,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林则徐的功绩远不止这些。他还以为官清廉而著称,曾任河道总督、巡抚、总督等显职,在赈灾、平冤、擢才、断案等方面口碑极好,民间呼之“林青天”。即使他落难充军新疆期间,也是心忧社稷,荷戈万里。他关心民疾,推广坎儿井、纺纱车,当地人分别称为“林公井”、“林公车”。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十月,林则徐获得赦免,朝廷清流派官僚奔走相告,欢喜异常。此后,他任陕甘总督,二十九年又调任云贵总督。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底,洪秀

全运动反清,道光得知后多次宣召林则徐入京,林则徐以病重不能应命。第二年,洪秀全起义爆发,道光强令林则徐以钦差身份赶赴广西,林则徐只得抱病起程。道光三十年十一月十九日,林则徐乘轿赶到广东普宁县城洪阳镇时,旧病加剧,只得暂住,请普宁县保和堂名医黄华诊治。黄医生切脉后,断定病状危急,当即写下症论和方论,并配合药物治疗。由于随从医官都是北方人,认为剂量太重,不让林则徐服药。延误到了第二日,黄医生再次诊脉,断定先前药未服,已经病入膏肓,无法救治。十一月二十四日,林则徐病死于洪阳。林则徐之死,还有一种说法是广州十三行的汉奸买办买通了厨子,在饭中下毒致死。

捻军起义

从嘉庆年间开始,北方开始有捻军活动。清咸丰二年(1852年),淮北地区发生旱灾,百姓流离失所,加入捻军。19世纪初,安徽北部及河南、山东、江苏等省部分地区的农民秘密组织“捻党”,以反抗清朝压迫,寻求生活出路。1851年,河南南阳、南召、唐县等地捻党聚众起义。第二年,张乐行、龚得树等也于皖北雉河集一带起义,聚众万余人,一度攻克河南永城等地。1853年,太平军北伐进入黄河、淮河流域,捻军纷纷响应,在豫、鲁、苏、鄂交界地区,形成了数十支相对独立的队伍,并且逐渐由分散、零星的斗争走向联合。

捻军5万多人先后转战于皖、豫、苏地区,不久后便迅速扩展到了10万多人。但由于缺乏训练,加上武器奇缺,捻军逐渐由进攻转为守势,只有张乐行等少数几支主力于正面阻击清军,以至于雉河根据地被清军占领。1857年春,张乐行率领大军渡过淮河南下,与北上的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部会师,并接受太平天国领导,与太平军一起联合作战,在淮河两岸抗击清军围攻,并一度攻入湖北。1858年,捻军主力回到淮北,一面以圩寨战抗击清军进攻,一面以快速的流动作战方式出击豫、鲁、苏,歼灭大量清军,并与太平军配合进行了多次重要作战。1860年冬,清朝调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全权督办攻捻之事。捻军虽然数次击败僧格林沁军进剿,但因实行消极防御方针,致使雉河集大营于1863年再次失陷,张乐行殉难,皖北根据地全部丧失。突围而出的张宗禹等部,继续以流动作战方式,坚持斗争。1864年夏,太平天国都城天京陷落,捻军与太平军余部在鄂、豫边界会师,改编组成新捻军,以复兴太平天国为目标,推举赖文光为首领,运用新的游动战术,并逐渐改换为骑兵,使捻军变成了一支约10余万人的骑兵武装。1865年5月,捻军在山东菏泽高楼寨全歼僧格林沁7000人马,之后又挫败湘军和淮军的围攻,粉碎了钦差大臣曾国藩“以静制动”和“聚兵防河”的攻捻方略。第二年秋,捻军在河南许州分为东西两部。赖文光率领东部捻军留守在中原地区,与清军周旋。西捻军由张宗禹率领进入陕西,与陕甘回民军相互配合,先后取得灞桥伏击战、进军陕北等作战的胜利。不久,东捻军被围,西捻军继而东下经山西、河南进入直隶,在饶阳作战失利后,进而转战于山东、河北地区。但东捻军在河南、湖北、山东地区,遭李鸿章淮军围追堵截,日趋被动。1868年1月,东捻军败兵于江苏扬州地区。8月,西捻军也在山东茌平徒骇河畔全军覆没。

爆发于皖北地区的捻军起义战争,历时18年,波及皖、鲁、豫、苏、陕等10个省区,歼灭清军及地方团练10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国和北方各地的人民起义,给清朝统治以沉重打击。捻军在长期抗清斗争中,形成一套独特的流动战法,经常能克敌制胜。但捻军领导者政治目光短浅,未能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军事上实行流寇主义,忽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捻军后期又将军力分为两部,作战指导盲动,最后被清军各个击破,全军覆没。

太平天国的建立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国外毒贩开始大肆向内陆运销鸦片,加剧了白银大量外流,加上外国廉价工业品也随之涌入,致使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手工业者和农民纷纷破产,失去了生计,破产的农民和战争遣散后的兵勇发动起义。在公元1840年到公元1850年,两广和两湖地区农民起义战争爆发最多。在这期间,一个农民起义领袖应运而生,他便是洪秀全。

洪秀全于公元1814年出生于广东花县。他原本是个读书人,曾多次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但都已失败而告终。因此,洪秀全把自己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不满和广大人民的苦难联系起来,开始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1836年,洪秀全认识了一个名叫梁发的基督教徒。梁发送给洪秀全一本名叫《劝世良言》的书,这本书对洪秀全影响很大,促使他走上了起义的道路。洪秀全仔细地阅读了这本书,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拜上帝会”。后来,洪秀全用两年时间写成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开始对广大下层人民宣传教义。洪秀全说,人人都是上帝的儿女,应该平等相爱。上帝派我到人间解救你们的苦难,我们要团结起来,夺回自己的权利。

《天朝田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