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11049000000056

第56章 中国卷·民国时期(1)

民国时期

袁世凯窃国

溥仪宣布退位后,袁世凯马上给南京临时政府致电,表示赞成共和。孙中山接到袁世凯的电报,便履行承诺,辞去了大总统的职位。

1913年10月6日,临时政府国会进行正式大总统的选举。当天,袁世凯收买了数千名便衣警察和地痞流氓包围国会。议员们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一直忍饥挨饿,连选了三次,最终还是屈服于袁世凯的武力,被迫推选他为民国正式大总统。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之前,并不是没有做准备。为了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孙中山加了三个条件:第一,临时政府设在南京,这样就可以削弱袁世凯和北方封建势力的联系;第二,新大总统在南京就任的时候,临时大总统才能辞去职务;第三,新大总统必须遵守《临时约法》。接着,孙中山还派蔡元培等人为专使,到北京迎接袁世凯南下就职。袁世凯的势力大部分都在北京,他可不愿意轻易离开自己的老巢,但是他表面上仍然装出欢迎蔡元培等人的样子,暗地里却在耍着诡计。专使刚刚到达北京没几天,袁世凯的爪牙曹锟就在暗地里制造“兵变”,北京城内一到夜里常常枪声四起,放火抢劫的现象也是明目张胆,连专使的住处也未能幸免。蔡元培等人一打听,袁世凯的爪牙们都说是军队由于反对袁世凯离开北京才惹是生非。拥护袁世凯的人又借机大做文章,蔡元培等人就这样被蒙蔽住了,他们没料到这一切都是袁世凯的阴谋。

于是,蔡元培等人给南京临时政府和孙中山打电报,要求取消袁世凯南下就职的决定,让他在北京宣誓上任。孙中山知道事已至此,反对也没有用,就再次做出让步,同意袁世凯在北京上任,临时政府也随即迁到北京。

当选正式总统的袁世凯,一上台便显露出小人嘴脸,他下令解散国民党,同时解散了国会,授意成立“约法会议”,炮制了一个由他亲自定夺的《中华民国约法》,以取代《临时约法》。在《约法》中,袁世凯彻底违背了孙中山的初衷,改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凡一切内政、外交、军事、制定宪法和官制、任免大权,由大总统一人独揽。大总统无限期连任,大总统的继承人由大总统推荐。袁世凯妄图独裁的野心昭然若揭。

当上大总统的袁世凯,不仅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还大肆出卖国家主权,签订不平等条约,以寻求帝国主义的支持,这一切都是为了复辟帝制做准备。1915年8月,袁世凯的美国顾问古德诺出面,鼓吹“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这些舆论都是在为袁世凯复辟帝制造势。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袁世凯开始着手帝制复辟的活动。12月12日,就在前一天还假惺惺地拒绝称帝后,袁世凯就接受了第二次推戴书,正式发表接受帝位的申令。13日,袁世凯在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封黎元洪等100余人爵位,成立“帝制大典筹备处”,下令改公历1916年为“洪宪”元年,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并准备在元旦登基。

然而,袁世凯的皇帝梦还没做成,1915年12月25日云南就率先宣布独立,原云南都督蔡锷为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的护国军政府和护国军宣告成立。全国随即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护国反袁运动。紧接着,贵州、广西等地也纷纷响应,各地组成了护国军,发动了讨伐袁世凯的战争。此时,北洋军阀内部也发生了分化。

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袁世凯不得不在1916年2月25日下令,宣布缓办帝制,撤销大典筹备处。同年3月22日,袁世凯又宣布取消帝制,废除“洪宪”年号,仍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袁世凯从称帝到取消帝制,总共只经历了83天。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狼狈地死去。

然而,袁世凯死后,想当皇帝的还大有人在。这个人就是著名的“辫帅”张勋,不过他不是自己想当皇帝,而是希望让已经下台的溥仪复辟。张勋26岁当兵,光绪十年(1884年)曾参加中法战争,次年在镇南关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被越级提拔。后官升参将,驻扎广西边防。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勋随四川提督宋庆调驻奉天。后来张勋又随袁世凯到山东省镇压义和团,升总兵。武昌起义后,张勋奉令镇守南京,戒备第九镇新军。不久,江浙联军围攻南京,他虽未能抵抗,仍被清政府授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张勋为了表示忠于清王朝,本人和所部的将士均留发辫,人称“辫帅”,他的部队也被称为“辫子军”。从1916年到1917年5月,张勋主持召开了四次徐州会议,为复辟做准备。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发生了“府院之争”,张勋趁机进入北京。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在全国民众愤怒的声讨声中,袁世凯举行了登基大典,在中南海居仁堂接受了百官朝拜,定国号为“中华帝国”,改元“洪宪”,妄图复辟帝制。

袁世凯显然错估了时局,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民主和共和已经深入人心。很快,梁启超和其学生蔡锷密商反袁,他们决定分头并进,采取文字鼓吹与武力讨袁双管齐下的办法。

梁启超拒绝了袁世凯20万元的收买,毅然在《大中华》杂志发表长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文章被广为传诵。同时蔡锷在云南组织了护国军,宣布讨伐袁世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护国运动”。

袁世凯(1859—1916年)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今湖南邵阳)人,在当地有“神童”之称,13岁便中了秀才,曾立誓“当学万人敌,不应于毛锥中讨生活”。后来他到日本学习军事,亲眼见到师友遇害,愤而改名,将原名“艮寅”改为“锷”,取“砥砺锋锷,重新做起”的意思。袁世凯窃取政权之后,蔡锷对他抱有很大幻想。当时,他的老师梁启超也被袁世凯蒙蔽,担任了司法总长。袁世凯对拥有很强军事实力的蔡锷始终存有戒心,他把蔡锷调到北京,委任了一大堆虚衔,并在暗中对其严加监视。

此时蔡锷已经感到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为了能摆脱袁世凯的监视回到云南,蔡锷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浪荡之徒,与妓女小凤仙整日厮混。袁世凯得知后信以为真,渐渐便放松了对蔡锷的警惕。蔡锷本来是想利用小凤仙做掩护的,但日久生情,两人彼此信任。小凤仙了解了蔡锷的意图后,还为他创造机会,帮助蔡锷潜逃出京。

蔡锷在准备稳妥后,于1915年12月25日与唐继尧等人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亲自率领第一军主力入川作战,战绩辉煌。同时,在梁启超的积极周旋下,各省纷纷竖旗倒袁。袁世凯眼看大势已去,在称帝仅仅83天后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三个月后暴病而死。

中国的政局暂时安定了,而护国英雄蔡锷却因积劳成疾,于1916年9月由上海乘船去日本治病,同年11月8日病逝于日本的福冈医院,年仅34岁。翌年4月12日,蔡锷将军魂归故里,国民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锷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蔡锷所领导的护国运动再次恢复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但中国却又陷入到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的政治环境中。

张勋复辟与护法战争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为内阁总理。段祺瑞以北洋正统派首领自居,依附日本军阀,掌握军政大权,与黎元洪分庭抗礼。因为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所以这段时期的权力斗争被称为“府院之争”。

黎元洪为了对付段祺瑞,召徐州一带的军阀张勋率军入京相助。张勋是个坚决拥护清王朝的前朝遗老,虽然建立民国已经5年了,但他仍坚持不剪辫子,人称“辫帅”。然而,张勋进入北京后,不但没有打击段祺瑞,反倒乘机解散国会,要求黎元洪下台,请溥仪复辟。黎元洪被迫答应,就这样,7月1日,溥仪发布了“即位诏”,声称“共和解体,补救已穷”,宣告亲临朝政,收回大权,恢复清朝旧制。此外,还大举封官授爵,康有为被任命为弼德院副院长,张勋则任政务部长兼议政大臣。张勋随即通电各省,宣布已“奏请皇上复辟”,要求人民“遵用正朔,悬挂龙旗”。

然而,民主共和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所以当“复辟”的消息传出后,举国哗然。孙中山立即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也发表讨张的通电和檄文,组织起“讨逆军”,自任总司令。在讨逆军的两路夹击之下,“辫子军”一触即溃。张勋在德国人的保护下仓皇逃入了荷兰使馆,溥仪也再次退位。这场闹剧仅仅上演了12天,就在万人的唾骂声中收场了。

段祺瑞打跑了张勋,便以维护共和的“功臣”自居,重新担任国务总理,重新掌握了北京政府实权。然而段祺瑞不愧是袁世凯的部下,他完全继承了袁世凯的衣钵,只会独裁、卖国、发动内战。段祺瑞一上台就把毁灭约法和武力统一作为施政的重点,公开宣布“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三不要旧总统”,随即便废止了1913年选出的国会。

1917年9月,孙中山以“打倒假共和,建设新共和”为宗旨,成立了护法军政府,宣布段祺瑞等为叛逆,誓师北伐。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在他的号召下,护法战争正式开始。然而,在北洋军的镇压下,北伐军受挫,加上军政府内部的矛盾,孙中山认识到依靠军阀不可能达到护法救国的目的,于是愤而辞职,护法战争宣告失败。

“德先生”与“赛先生”

辛亥革命后,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张勋,妄图复辟帝制的人都只能遭到人民的嘲笑和唾弃。这个时期的中国,人们的思想已经在发生转变,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酝酿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的新文化运动。

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的同时,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大搞尊孔祭天,还亲自发表“尊孔令”,鼓吹“孔学博大”。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同尊孔复古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陈独秀在《新青年》的创刊号上,发表了具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热情号召青年“应战胜恶社会,而不被恶社会所征服”,要勇于探索和创新。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

《新青年》告诉人们:“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四个提倡”和“四个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和独裁;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文学革命。

就这样,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从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对封建势力和专制统治进行猛烈的冲击,掀起了“打倒孔家店”的浪潮。

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和新文学,主张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随后,陈独秀又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新青年》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导中心。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一针见血地指出隐藏在封建仁义道德背后的,全是“吃人”二字,中国2000多年封建统治的历史就是“吃人”的历史。

文学革命使全国舆论的面貌焕然一新,白话文在全国开始普及,副刊、短评、通讯、社论等文体开始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文学作品也越来越贴近生活、贴近大众。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文化与封建主义旧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在思想上它全方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在政治上给封建主

知识链接

鲁迅像(1881—1936年)

鲁迅鲁迅(1881—1936年),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留学,起初专攻医学,想要济世救人。但长期的现实情况让他认识到了国民的劣根性,于是他又改学文学,意图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部小说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为新文学运动的诞生奠定了基石。1918年至1926年间,鲁迅又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1926年,鲁迅选择了南下,并相继在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授课。“四一二政变”后,他愤然选择了辞职,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抗议。1927年10月,他迁居到上海,开始认真研究马列主义理论。1930年起,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组织,坚决地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1936年,鲁迅提出“民族革命的大众文学”的口号,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同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

义以空前的沉重打击;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8年11月,当新文化运动正在朝纵深方向发展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次年1月,作为战胜国之一,中国政府也派代表参加了解决战后问题的“巴黎和会”。然而,事实证明,这次会议并没有带来它所标榜的和平,而只是帝国主义战胜国试图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向大会提出一系列正当要求,包括取消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收回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但是,英、法、美等帝国主义与日本狼狈为奸,无视中国的正义要求,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全部转交日本,并通过《凡尔赛和约》确定下来。更为可耻的是,皖系军阀把持的北洋政府竟然准备签字承认。帝国主义的这种强盗行径和北洋军政府的卖国外交,成为了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愤怒终于火山一般地爆发了。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时印发的传单

袁世凯执政时期,为了复辟帝制,公然倡导“尊孔复古”。在这种情况下,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以“民主”和“科学”作为口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就此开展。

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也派顾维钧等代表与会,并在会上提出了关于归还中国主权的一系列正义要求。然而帝国主义狼狈为奸,无视中国的要求。此时,北洋军阀政府奉行对外妥协的外交政策,不仅没有争取主权,反而准备在和约上签字,同意将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转交给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