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11049000000091

第91章 世界卷·近现代世界史(2)

张伯伦总是想不付出实际的利益,就从欧洲各国获得好处。希特勒进攻波兰之后,张伯伦政府虽然对德宣战,但实际上并没有作战,因此世人称他的宣战是“电话战争”。

后来一直等到德国进攻荷兰,张伯伦这才下令加速英国重整军备计划,并将丘吉尔拉入自己的内阁。英国开始进入战争,但是欧洲的局势显然已经乱成一团。不但德国进攻西欧,苏联也开始入侵波兰和芬兰。张伯伦这个搞内政的首相显然已经难以领导战时的英国了。

张伯伦主动向国王提出辞呈,建议由丘吉尔组建内阁,丘吉尔得以顺利上台。丘吉尔上台之后,本想让张伯伦继续领导财政部门,但当时张伯伦在媒体眼中,已经成为二战的罪魁。因此,丘吉尔只好让他担任了枢密院院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担任枢密院院长的张伯伦与丘吉尔一直紧密合作,反对与德国议和。1940年11月,张伯伦因胃癌去世。

纵观张伦伯的政治生涯,在内政上自然有其独到的一面,但他的绥靖政策纵容了战争的爆发,鼓励了法西斯侵略者。

敦刻尔克大撤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敦刻尔克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城市跃而闻名于世,主要因为这里发生了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撤退。1940年5月27日至6月4日,近34万英、法联军在短短9天的时间里从这里奇迹般地逃离了德军的西、南、东三面重围,回到了英国本土。这为日后盟军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1940年5月10日,德国法西斯开始对西欧发起进攻。当时的德国已经拥有了100多个师、300多万的军队,基本上相当于法国、英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总和。而当时的法国和英国却没有认清战争的发展形势,除了外交上对德国的谴责之外,便没有了其他的动作。尤其是法国,处于虎狼之侧,却盲目地认为马其诺防线固若金汤,国家的安全保证非常好,便在心态上放松下来。这就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战争”——“静坐战争”。

当然,选择毕竟是要付出代价的,法国这种消极应战的态度终于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这个曾经雄霸欧洲大陆的超级大国,在短短不到半个月时间里就被迫宣告灭亡。作战之初,德军避开了马其诺防线,率先攻击了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继而又悄悄地绕过马其诺防线,直捣法国腹地。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国猝不及防,整个防线很快就被瓦解,数以百万计的法国军队都沦为德国的俘虏,只有几万人与驻法英军一起从敦刻尔克渡海逃到了英国。

5月20日,德军抵达英吉利海峡,并切断了法国北部以及比利时境内的英、法、比、荷盟军和索姆河南部法军主力之间的联系。尽管英、法联军也多次实施了反突击战争,但却均因兵力不足、行动时间不一、缺乏空中支援和统一指挥等原因而未能取得效果,并最终导致了约40万英、法联军三面被围,而被迫撤退到敦刻尔克地区的局势。此时,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成了他们唯一的生存希望。

而希特勒的一念之差也给了英法联军一次大好的撤退机会。5月24日,希特勒出于保存装甲部队实力的考虑,让截断联军退路的德“A”集团军群停止前进。此时德军最近的坦克离这个港口仅仅只有10英里,只要稍作坚持便可拿下敦刻尔克,但还是在希特勒的命令下停止了前进。之后,围歼联军的任务便交给了空军和从正面进攻的“B”集团军群,但却因为这期间的一段空白,而致使德国失去了最好的战机,并为英、法联军的撤退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为了更好地保证联军撤退,英国政府于5月26日下令执行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计划,并任命多佛尔港司令拉姆齐海军上将为撤退行动的总指挥。于是,有史以来最为复杂、危险的海上撤退便从这天开始了。之后,英国政府和海军便发动了大批船员和人民营救军队。联军的撤退行动一开始,德军就马上加强了对地面的进攻,并从空中和海上两面夹击联军。经历连续9天的奋战,将近33.8万(其中法军12.3万人)的联军终于从死亡漩涡中挣脱了出来。

在这次大撤退中,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共派出了861艘各式舰船加入了救援行列,其中包括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只等。然而,就是这些装备一般、缺乏安全护航的运输船只却组成了一支所向披靡的“无敌舰队”。更让人为之慨叹的是,这些船只中大部分都是自发前去接运部队的人民,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大不列颠民族征服海洋的精神以及他们对世界和平的追求。

联军从敦刻尔克成功撤退后,反法西斯战争的有生力量得到了极大的补充。而希特勒的这一由空军取代地面装甲部队消灭敦刻尔克盟军的决定,也因此而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最大的失误”。6月4日,丘吉尔向议会报告敦刻尔克撤退时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英国历史学家也对此做出评论:“欧洲的光复和德国的灭亡始于敦刻尔克,这绝不是一场奇耻大辱的败退。”总而言之,这次撤退为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强有力的有生力量,可以说是“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列宁格勒保卫战

列宁格勒,原名为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是俄国著名沙皇彼得大帝建立的俄国“欧洲之窗”。此外,这里还是苏联建立之前的俄罗斯帝国的首都,同时也是苏俄十月革命的发源地。1924年,苏联党中央和苏联政府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而把它改名为列宁格勒,便称它为“苏联第二首都”。

二战期间,德军统帅部考虑到列宁格勒在政治、经济和战略意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便将其定为侵略的主要目标。为此,希特勒特意调集了40个师、6000门大炮和1000多架飞机进攻这座城市。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对列宁格勒的围困,实施了第21号训令,即“巴巴罗萨”计划。在这项计划中,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东普鲁士出发,开赴波罗的海沿岸,并消灭那里的苏联红军。然后再与芬兰军队相配合,争取在1941年7月21日之前攻占列宁格勒。另一方面,希特勒十分看好自己的闪电战术,他宣称,届时他会在列宁格勒的冬宫广场上,亲自对军队进行检阅,并在列宁格勒的阿斯托里亚饭店为军队摆下庆功宴会。

1941年7月1日,德军占领了拉脱维亚的首都里加。7月4日,德军又突破了苏军在拉脱维亚与俄罗斯边界设置的防线,接着又在7月9日占领了苏军弃守的普斯科夫。至此,德军已经真正地打开了通往列宁格勒的大门。而芬兰军队东南、卡累利阿两个集团军也对列宁格勒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列宁格勒就此陷入德、芬两军的南北夹击中。

而对方,苏军西北方向总司令伏罗希洛夫元帅紧急动员了群众,数以百万的列宁格勒居民围绕在列宁格勒周围,夜以继日地构筑了三道防线。就这样,在苏军的顽强抵抗下,以及卢加河畔的天然屏障的保护下,北方集团军群想要在7月21日前拿下列宁格勒的计划破产了。另一方面,为协助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希特勒在7月19日还特意发布了第33号训令,命令中央集团军群的霍特带领第3装甲兵团北上切断列宁格勒与莫斯科之间的交通线。8月21日,南路德军占领了楚多沃,成功切断了列宁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铁路。到8月底的时候,德军一路向北推进到了斯卢茨克—科尔平诺地区,该地区距列宁格勒城南仅20千米。9月8日,南路德军到达列宁格勒城东面的拉多加湖南岸,并占领施吕瑟尔堡,至此,列宁格勒与外界联系的最后一条陆路交通线也被切断,并形成了被德国三面包围的形式。从这点看来,列宁格勒已经岌岌可危,形势对苏联一方甚是不利。

之后,德军开始对列宁格勒进行了猛烈的炮击和空中轰炸。9月9日,德军又向列宁格勒发起新的进攻。此时的德军已经突进到了城市的接近地,情况已经非常紧急。苏军方面军的指挥者正是朱可夫大将,他领导的军事委员会在对当前形式进行分析后做出了一个决定是:即使战至最后一人,也要守住列宁格勒。

就这样,在苏联军民团结一致誓死保卫列宁格勒的情况下,德军想要在9月夺取列宁格勒的目标再次破灭。德国再次改变了计划,决定在10月中旬向季赫温实施突击,意图切断列宁格勒与外界联系的最后一条铁路。而当时,被围城市所需的物资全部都需要通过这条铁路运至拉多加湖,再经水路运送到达。德军的这一举措,无疑是令苏军的情况雪上加霜。11月8日,德军一举攻下了季赫温。但在12月9日又被苏军夺了回去,甚至将德军赶到了沃尔霍夫河彼岸。1941年冬季,列宁格勒人历经千辛万苦,在拉多加湖冰面上奇迹般地开辟了一道冰上公路,通过这条唯一能够与外界取得联系的“生命之路”运进粮食、运出伤员,从而战胜了寒冷和饥饿,彻底粉碎了德国想要困死列宁格勒人的阴谋。

1942年1月至10月,列宁格勒方面军与沃尔霍夫方面军突击集团对德军进行了东西夹攻,再加上锡尼亚唯诺方向的顽强战斗,德军的兵力受到了极为严重的损耗。但是,由于兵力、兵器不足和军队指挥上的缺陷等原因,这两次战役都只是重创德军而未能彻底解除城市封锁。

1943年1月12日,列宁格勒方面军所属第67集团军各兵团、沃尔霍夫方面军所属突击第2集团军各兵团和第8集团军部分兵团接到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命令,联合着手实施了“火星”战役。1943年夏秋之际,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彻底打破了德军想要重新封锁列宁格勒的计划。此间,苏军肃清了德军在沃尔霍夫河岸基里希地区内的兵力,并攻占了德军枢纽部锡尼亚唯诺。至此,苏军在战役中被动形势已经彻底扭转。

之后,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左岸乌克兰战役、顿巴斯战役及第聂伯河战役中的相继取得了胜利,这为苏军在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两市附近实施战略进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战役的结果,给德军的北方集团军带来了沉重打击,列宁格勒州也几乎全境解放。1944年夏,苏德战场北翼德军战略集团被击溃,之后芬兰宣布退出战争,从而德军战略路线的北翼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1944年8月10日,列宁格勒结束会战。这次会战的胜利对历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战略意义,这是因为这次会战牵制了德军重兵和芬军全部兵力,对苏德战场其他地段的战斗进程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珍珠港事件

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时间),美国夏威夷珍珠港和往常一样,风平浪静。因为这一天是周末,驻扎在这里的太平洋舰队戒备并没有往常森严,大部分官兵还在床上。

与此同时,日军已将第一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司令南云忠一的机动部队开到珍珠港以北约230海里处。他们正在酝酿一场规划空前的袭击。

早上6点,南云接到命令。不到15分钟,担任第一波攻击任务的183架飞机已全部飞离航母甲板,43架战斗机、49架水平轰炸机、40架鱼雷机和51架俯冲轰炸机直扑珍珠港。

7点55分,炸弹倾泻在太平洋舰队基地四周的希凯姆、惠列尔和福特岛机场上,美军很快丧失了制空权;随后,日军鱼雷机从几个方向突入,向福特岛东西两侧的美国军舰同时发射了数百枚鱼雷。8点05分,水平轰炸机从正西方向进入,再次轰炸了福特岛东侧的战列舰。美军高炮火力集中的依瓦机场同样没能逃脱噩运,很快处于瘫痪状态。

8点40分,日军结束第一波攻击任务,战斗机返航。这是日本方面,我们再来看看美国方面是怎样应对突如其来的袭击的。

最初几分钟里,没人知道珍珠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时,战列舰“马里兰”号正在升旗,一名海军士兵看了看冲向机场的飞机,还误以为是自己人。当炸弹落到机场和战舰甲板上时,美国大兵才反应过来,这是偷袭。顿时,爆炸引起的大火已让整个珍珠港陷入烟雾弥漫之中。

8点整,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才把电报发往海军部:“珍珠港遭到空袭,这不是演习。”

8点15分,美军哈罗瓦机场发动29架战机抵抗日军偷袭。但由于当时部署在珍珠港的军力薄弱和事先没有准备,所以战机不是被日军战斗机击落,就是被自己的高射炮误伤。

这一波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损失惨重,日军的机关炮炸毁了战列舰“内华达”号,“亚利桑那”号则被鱼雷击中沉入海底。“俄克拉何马”号和“西弗吉尼亚”号也在强烈的炮火中裂开。

8点55分,日军又派出168架飞机,开始了第二波攻击。没用多久,美军便溃不成军,日军牢牢控制了珍珠港的整个上空。此后的几个小时中,日军对美国太平洋舰队进行了狂轰滥炸,把强大的太平洋舰队玩弄于股掌之中。

10点整,日军战斗机陆续撤离珍珠港。就这样,日军在美军惊魂未定时,迅速撤离了珍珠港。

根据事后统计,日军在珍珠港偷袭中,投掷鱼雷40枚和各型炸弹556枚,导致40多艘美军舰船被击沉和击伤,2403名美国大兵阵亡,1778人受伤。日军飞机被击落29架和损毁70架,一共死伤55名飞行员。

那么,日本为什么要对拥有强大海军的美国实施偷袭?这场影响巨大的袭击后面又隐藏着怎样的阴谋?

事情的起因该从1940年春夏之交说起,那时,战争狂人希特勒用“闪击战”横扫西欧,英军退守英伦三岛。当时,日本认为这是夺取英、法、荷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和攫取战略资源的绝好机会。同年,9月27日,日本和德、意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将矛头直接对准了美、英等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山本五十六一向认为,在征服东南亚的过程中,美国是其最大的绊脚石。一旦日、美两国开战,美军的太平洋舰队主力一定会驶出珍珠港,从侧翼对日军进行牵制。

为了打击美国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1941年2月,这个天生的赌徒制定了“Z作战计划”,企图通过打击珍珠港来迫使美国签订互不侵犯的协定。

可以说,山本五十六的这一决定几近疯狂。因为这个计划是建立在多个假设之上:

1.空袭珍珠港时,美国太平洋舰队正好停泊在那里。

2.日军的机动部队横渡太平洋时,不会被美军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