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世界史
墨索里尼与法西斯党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墨索里尼利用赞助来的50万里拉在米兰创办了《意大利人民报》,之后便开始疯狂地鼓吹战争。1915年1月24日,墨索里尼又成立了“革命行动法西斯”组织,并凭借自己“强硬的革命派”的名声,打着虚假的“社会主义”旗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该组织。短短的一个月之内,“革命行动法西斯”就发展到100多个基层委员会,并成功吸纳了9000多名成员。而那些深受沙文主义毒害的人们,更是在墨索里尼的蛊惑下,举行了大规模的集会,甚至是殴打反战派的成员。
墨索里尼及其“革命行动法西斯”组织对战争有着狂热的感情。在他们的引导下,反战派微弱的呼声越来越小,而主张战争的呐喊声则越来越狂烈。终于,意大利在5月24日也加入了战争。然而参战后的意大利情况并不乐观,100多万退役的士兵参加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希望得到国王在战前的许诺:会在战后分给他们土地。但当他们走下战场后,政府却忘记了这个诺言,甚至还歧视和虐待这些退伍的士兵。迫于压力,墨索里尼开始在报纸上歌颂军人的功德,提出政府要分给他们土地,并且支持他们去夺取地主的荒地。这样一来,墨索里尼就在士兵们的心目中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救世主。
1919年3月23日,由于得到了大量的民众支持,墨索里尼便在米兰的圣·塞波尔罗广场上举行了会议,并正式建立法西斯组织——“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此外,会议还对“妇女要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实行8小时工作制”、“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强烈呼吁。1920年8月,意大利北部发生了60万工人的大暴动。这些工人赶走了工厂主,占领了工厂。并提出了增加工资、缩短劳动时间的要求。见到这种情况,墨索里尼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他很好地抓住了这个契机,强烈地指责政府的无能。同时,他还要求法西斯分子要尽快采取行动。不久之后,“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便开展了两场大规模的暴力行动:他们袭击工人、摧毁工会,并且殴打杀害了大量的革命者和工人。此外,由于在暴力行动中的法西斯分子个个都手提大棒,他们还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棒喝队”。
与此同时,很多深受沙文主义毒害的青年学生和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因为怀着成为英雄的美梦加入了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组织。也因此,法西斯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其基层组织也迅速增加到834个,党员的人数更是增加到了249036人。不仅如此,法西斯分子的反革命行动还得到了垄断资本家的赏识,这些资本家纷纷慷慨解囊、提供经费。在1921年11月7日,“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在罗马举行了全国性的代表大会,墨索里尼被推选为领袖,并将组织更名为“意大利法西斯党”。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已渐渐拉开。
德国法西斯上台
德国法西斯从本质上来说,是德国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一种“反应”。
1929年10月,华尔街蔓延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到了德国,很多企业倒闭,产销萧条,失业人数直线上升,最高的时候达到600万人。
经济危机为希特勒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他在宣传中称经济危机是“政府无能”,是政府接受《凡尔赛和约》和战争赔款及奉行“社会主义”政策的结果,是共和国和历届政府毁灭了德国的一切。
因为法国曾一度严厉制裁德国,德国民众在心理上本来就很不满,希特勒的指责非常符合大众的心理。后来经济危机就发展成为一场国家危机,魏玛共和国的最后一届政府因为国库亏空而宣布垮台。
就在这种背景下,希特勒一方面为国家社会主义展开更强大的宣传,对各阶层人民不断做出符合其愿望的慷慨许诺。一方面又通过纳粹党的宣传机器,宣称该党不是一个阶级政党,而是“大众党”,并重点向中下层的中产阶级发动讨好攻势,以取得他们的支持。
这种宣传打动了身处绝望之中的德国人民,他们相信希特勒的诺言能够兑现,因而纷纷归附到纳粹党的统治之下。
经济危机爆发前,纳粹党只有10万多人,到了1932年,人数猛增到100万人。从1930年开始,纳粹党便不断在国会选举中获得胜利,1932年4月10日举行总统第二轮选举,希特勒竟然获得了36.8%的选票。1932年7月31日举行国会选举,纳粹党获得了37.3%的选票,获得230个议席,从此成为国会中最大的党派。
1932年8月13日,总统兴登堡召见希特勒,试图说服他与佛朗茨·冯·巴本共同组建联合政府,但希特勒严词拒绝了,声言作为最大政党的领袖,要得到“包括一切方面的整个国家权力”,但兴登堡也发表声明加以拒绝。
就在这个时候,巴本和施莱歇尔为了一己私利,互相拆台,宁让第三者上台,也不让对方执政,通过政治上的交易,把希特勒推出来,搞了一个以“保守派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总统、国防军和钢盔团”为一方,以希特勒的纳粹集团为另一方的联盟,组成所谓“民族团结”的联合政府。
被推翻的霍亨索伦王室的支持对希特勒的得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933年1月22日,皇太子就曾致函兴登堡,敦促他立刻授权希特勒组阁,威廉二世还给纳粹党提供了200万马克的援助。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终于通过“后门”交易登上了总理的宝座。从这个时候开始,魏玛共和国也就正式死亡了,第三帝国宣告诞生。
但是希特勒并不满足于成为总理,他还要求更多的权力,那便是独裁统治。
在希特勒上台的第三天,他就发布第一号文告,声称兴登堡总统宣布解散国会,定于3月5日重新举行选举。
不久之后,希特勒又颁布《保护德国人民法》,以便广泛限制反对党,特别是限制德国共和会社民主党在竞选中的宣传活动。
紧接着,希特勒宣布解散了普鲁士邦议会,任命纳粹党的戈林接管了警察局,为纳粹党在普鲁士夺权创造了条件。随后由冲锋队、党卫队和钢盔团成员组成的所谓“辅助警察”又先后接管了各地的警察部门,并在各大区建立了集中营,关押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社民党人和其他的反法西斯战士。另一方面,希特勒又在暗中拉拢国防军头目和大资本家,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赢得选举的胜利。
为了彻底打击反对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共产党,纳粹党徒制造了震惊世界的2月27日的国会大厦纵火案,并将之嫁祸于德国共产党人,在德国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反共浪潮。在这一事件中,被捕人员有社民党人和其他著名人士。希特勒还在该事件后颁布被人们称之为“国会纵火法”的《保护人民和国家法》,授权政府接管各邦权力。
从此,德国的法制趋于瓦解,纳粹党统治的基础得以基本建立了。
“二战”爆发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出动了58个师、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和6000门大炮,向波兰发动了“闪电式进攻”。英、法两国在德国入侵波兰之后,于9月3日对德宣战。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闪电战又称闪击战,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利用便捷的新式武器,装备快速反应部队,向敌方发动突然袭击,并在短时间内占据优势。这一军事战术最早由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提出,他认为借助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可以在战争中速战速决。但在当时,很多军界将领都认为坦克只能配合步兵作战,所以这种战略思想并不被世人认可,英、法军界内更是无人重视,甚至被认为带有哗众取宠的思想。但是,战争狂人希特勒却非常欣赏这种战术,并积极采纳加以应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突袭乌克兰,一举获得了成功。
二战期间,德国之所以最先出击波兰,就是因为它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波兰处于欧洲东部,东接苏联,西临德国,南接捷克斯洛伐克,北与波罗的海相邻。同时,波兰还是当时英、法在欧洲诸盟国中军事力量最为强大的一个国家。综合这两点,德国攻击波兰的意图就显而易见了。最为明显的就是德国在占领波兰后,可以获取大量的军事经济资源,以改善自己的战略地位。同时还可以解除进攻英、法的后顾之忧,为建立袭击苏联的前沿基地提供良好的条件。可以说,占领波兰是希特勒在称霸世界的战争计划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1938年10月开始,德国开始接二连三地向波兰提出领土要求,并要求波兰交出“波兰走廊”和但泽地区,甚至提出让其将位于“波兰走廊”上的建筑公路、铁路的权利也转让给德国。当德国的这些条件遭到波兰政府的拒绝后,希特勒立刻决定采用武力来迫使波兰就范。之后,德军制订了侵略波兰的战争计划,并将之命名为“白色方案”。即利用装甲兵团和优势航空兵对波兰进行突然袭击,歼灭其在维斯瓦河以西的军队主力,继而占领其西部和南部工业区,然后再向波兰腹地推进,歼灭其残余部队,力求两周内灭亡波兰。此外,为了能迅速地灭掉波兰,希特勒还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欺骗手法来麻痹对方,通过和平的假象掩盖其紧张的战备活动。同时,希特勒还故意对原来与波兰有边境争议的但泽地区示以妥协,不仅向波兰表示“德国方面,可延至来年或更久”,而且还向英国政府表示“但泽问题乃属地方性问题。”而且就在战争爆发的前几天,希特勒还一方面派出了一艘伪装成训练舰的战舰去访问但泽,另一方面派出“军事友好代表团”前去访问波军参谋部,并对波兰军事当局解释说:“德国准备进攻波兰全是谣传,德国确定不动员。”更为滑稽的是,就在临战之前的几个小时,德国外交部长还“十分亲热”地与波兰驻柏林大使进行了会谈。就这样,在“异常和谐”的气氛掩盖下,希特勒在波兰边境集结了大量军队和作战物资。
此外,为了给战争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希特勒导演了一出“德国遭到波兰侵略”的闹剧。1939年8月31日,一支德国党卫军的士兵穿上了波军的衣服,袭击了德国边境的格莱维茨电台,同时还在广播里用波兰语辱骂希特勒和德国,并且丢下了几具“身穿波兰军服”的德国囚犯的尸体。紧接着,全德国的电视台就广播了“德国遭到了波兰突然袭击”这条消息。9月1日拂晓,德国大举入侵波兰。
德军根据“闪电战”的作战要求,在战争伊始就出动了2000多架轰炸机,对波兰全国主要的机场、电站、桥梁、行政中心、交通枢纽进行了狂轰滥炸。并以坦克和摩托化师为先导,利用飞机空袭的掩护迅速突破波军的防线。深入波兰腹地后,德军更是如入无人之境,以每天近60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
当然,德国所采取的手段绝非只是利用飞机、坦克和大炮等,他们还利用潜伏在各地的奸细不失时机地制造恐慌和混乱。而波兰当局也被希特勒制造的种种假象所迷惑,错误地认为德军的主力已经被英、法所牵制,根本不会东调进攻波兰。直到发现德军大兵压境时,波兰政府才开始发动军事动员。由于时间仓促,波军只调动了40个师和22个旅仓促应战,结果在德军的“闪电式”进攻下迅速瓦解。9月16日,波兰政府被迫逃往国外,德国的两个兵团也在当日胜利会师。9月17日,德军包围了波兰的首都华沙。德波战争爆发后,与波兰订立盟约的英、法两国政府于9月3日对德宣战,以履行其保护波兰独立的诺言。但在实际上,英、法两国的政府却只是宣而不战,开始了奇怪的“静坐战争”。希特勒在占领波兰后,更是针对英、法的这种“静坐战”说道:“对于这种结局,波兰人应该感谢他们的英、法朋友。”
德国入侵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从此,人类再次陷入战争的深渊。
张伯伦的绥靖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首相张伯伦因为主导绥靖政策而臭名昭著,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除此之外,张伯伦也是一个颇为具有传奇色彩的领袖。
英国历史上的首相,大部分都是毕业于名牌大学,不是牛津大学就是剑桥大学。而张伯伦所上的是玛松科学学院,也就是现在伯明翰大学的前身,在当时的英国,这并不是什么名校。毕业于普通大学而可以当上首相的,只有张伯伦一个人。从这一点便可以发现张伯伦的不简单。张伯伦在内政上做得非常好,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在政治斗争中击败丘吉尔。
张伯伦出生于一个政治世家,6岁的时候母亲就病故了,这使他从小性格就很内向,从来不参加任何的社交活动。张伯伦喜欢文学和音乐,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冶金专业。毕业之后,他并没有立刻从政,而是选择了在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1890年,英国殖民统治达到了巅峰,张伯伦和兄长到南美去经营种植园。六年之后,种植园倒闭,张伯伦又返回了英国。
张伯伦回国之后经营金属制造业,渐渐地取得了成功,成为小有名气的经理。这时,他开始步入政界。他先是担任伯明翰市议会议员,后来当选为伯明翰市长。在他的任期内,伯明翰发展得非常快,他一力促成了伯明翰市银行的建立。后来张伯伦参加了议会选举,在几届内阁中,先后担任邮政大臣、卫生大臣和财政大臣,而他担任时间最长的便是财政大臣。
1937年,因为在财政大臣位置上工作出色,张伯伦正式当选为英国首相。然而张伯伦最大的失误就是对外政策,这便是他的所谓绥靖政策。
张伯伦上台之后,法西斯侵略同盟“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已经宣告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迫在眉睫。英国国内的有识之士,例如丘吉尔,对法西斯的上台非常警惕,一直主张对法西斯实行强硬政策。但张伯伦认为自己“对欧洲整个局势,甚至对整个世界了如指掌”。
实际上,张伯伦的想法是让德国法西斯来遏制苏联,从而维持欧洲的和平。而要利用德国,必然要满足德国的一些要求。因此,当德国暗杀了奥地利总统并吞并了奥地利之后,张伯伦认为既然事情已成定局,不如保持沉默,以换取德国的满意。
后来,张伯伦甚至拉拢法国总理达拉第,与德国在慕尼黑签署协定,要求德国不再发动战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张伯伦竟然允许德国占领苏台德区。
慕尼黑协定签订以后,张伯伦得意洋洋地宣称:“这是历史上,第二次英国首相从德国带回保持尊严的和平,我相信这就是我们一个时代的和平。”
然而,1939年3月,希特勒悍然发动了对捷克的战争。直到这时,张伯伦才发现上当受骗。他断然放弃了绥靖政策,并且宣称如果纳粹德国敢于进攻波兰,英国将给予波兰一切的武装支援。但是绥靖政策的恶果已经埋下,局势的发展超乎了他的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