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一生不可不知的中外名著
11049200000058

第58章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文学名著(58)

“不是什么正经玩意儿,”他沾沾自喜地说,“应该叫做二腿货。天晓得是哪个患了梅毒的酒疯子丢下的。我有一条好看的细条纹裤子,灰色的。你穿上一定蛮帅。金赤,我不是在开玩笑。你打扮起来,真他妈的帅。”

“谢谢,”斯蒂芬说,“要是灰色的,我可不能穿。”

“他不能穿,”勃克·穆利根对着镜中自己的脸说,“礼数终归是礼数。他害死了自己的母亲,可是不能穿灰裤子。”

他利利索索地折上剃胡刀,用手指的触须抚摩着光滑的皮肤。

斯蒂芬将视线从海面移向那张有着一双灵活的烟蓝色眼睛的胖脸。

“昨儿晚上跟我一道在‘船记的那个人”,勃克·穆利根说,“说是你患了痴麻症。他是康内利·诺曼的同事,在痴呆镇工作。痴呆性全身麻痹症。”

他用镜子在空中划了半个圈子,以便把这消息散发到正灿烂地照耀着海面的阳光中去。他撇着剃得干干净净的嘴唇笑了,露出发着白光的齿尖。笑声攫住了他那整个结实强壮的身子。

“瞧瞧你自己,”他说,“你这丑陋的‘大诗人’。”

斯蒂芬弯下身去照了照举在跟前的镜子。镜面上有一道弯曲的裂纹,映在镜中的脸被劈成两半,头发倒竖着。他和旁人眼里的我就是这样的。是谁为我挑选了这么一张脸?这只要把寄生虫除掉的小狗。它也在这么问我。

“是我从老妈子屋里抄来的,”勃克·穆利根说,“对她就该当如此。姑妈总是派没啥姿色的仆人去伺候玛拉基。不叫他受到诱惑。而她的名字叫乌水苏拉。”

他又笑着,把斯蒂芬直勾勾地望着的镜子挪开了。

“凯列班在镜中照不见自己的脸时所感到的愤怒,”他说,“要是王尔德还在世,瞧见你这副尊容,该有多妙。”

斯蒂芬后退了几步,指着镜子沉痛地说:

“这就是爱尔兰艺术的象征。仆人的一面有裂纹的镜子。”

勃克·穆利根突然挽住斯蒂芬的一只胳膊,同他一道在塔顶上转悠。揣在兜里的剃胡刀和镜子发出相互碰撞的叮当声。

“像这样拿你取笑是不公道的,金赤,对吗?”他亲切地说,“老天晓得,你比他们当中的任何人都有骨气。”

又把话题岔开了。他惧怕我的艺术尖刀,正如我害怕他的冷酷无情的钢笔。

“仆人用的有裂纹的镜子。把这话讲给楼下那个牛津家伙听,向他挤出一基尼。他浑身发散着铜臭气,没把你看成有身份的人。他老子要么是把药喇叭根做成的泻药卖给了祖鲁人,要么就是靠干下了什么鬼骗局发的家。喂,金赤,要是咱俩通力合作,兴许倒能为本岛干出点名堂来。把它希腊化了。”

克兰利的胳膊。他的胳膊。

“想想看,你竟然得向那些猪猡告帮!我是唯一赏识你的人。你为什么不更多地信任我呢?你凭什么对我鼻子朝天呢?是海恩斯吗?要是他在这儿稍微一闹腾,我就把西摩带来,我们会狠狠地收拾他一顿,比他们收拾克莱夫·肯普索普的那次还要厉害。”

从克莱夫·肯普索普的房间里传出阔少们的喊叫声。一张张苍白的面孔,他们抱在一起,捧腹大笑。哎呀。我快断气啦!要委婉地向她透露这消息,奥布里!

我这就要死啦!他围着桌子一瘸一拐地跑,衬衫被撕成一条条的,像缎带一般在空中呼扇着,裤子脱落到脚后跟上,被麦达伦学院那个手里拿着裁缝大剪刀的埃德斯追赶着。糊满了橘子酱的脸惊惶得像头小牛犊。别扒下我的裤子!你们别拿我当呆牛耍着玩!

从敞开着的窗户传出的喧嚷声,惊动了方院的暮色。耳聋的花匠系着围裙,有着一张像煞马修·阿诺德的脸,沿着幽幽的草坪推着割草机,仔细地盯着草茎屑末的飞舞。

我们自己……新异教教义……中心。

“让他待下去吧,”斯蒂芬说,“他只不过是夜间不对头罢了。”

“那么,是怎么回事?”勃克·穆利根不耐烦地问道,“干脆说吧。我对你是直言不讳的。现在你有什么跟我过不去的呢?”

他们停下脚步,眺望着布莱岬角那钝角形的海岬——它就像一条酣睡中的鲸的鼻尖,浮在水面上。斯蒂芬轻轻地抽出胳膊。

“你要我告诉你吗?”他问。

“嗯,是怎么回事?”勃克·穆利根回答说,“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啦。”

他边说边端详斯蒂芬的脸。微风掠过他的额头,轻拂着他那未经梳理的淡黄头发,使焦灼不安的银光在他的眼睛里晃动。

斯蒂芬边说边被自己的声音弄得很沮丧:

“你记得我母亲去世后,我头一次去你家那天的事吗?”

勃克·穆利根马上皱起眉头,说:

“什么?哪儿?我什么也记不住。我只记得住观念和感觉。你为什么问这个?天哪,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你在沏茶,”斯蒂芬说,“我穿过楼梯平台去添开水。你母亲和一位客人从客厅里走出来。她问你,谁在你的房间里。”

“咦?”勃克·穆利根说,“我说什么来看?我可忘啦。”

“你是这么说的,”斯蒂芬回答道,“哦,只不过是迪达勒斯,他母亲死得像头畜生。”

勃克·穆利根的两颊骤然泛红了,使他显得更年轻而有魅力。

“我是这么说的吗?”他问道,“啊?那又碍什么事?”

他神经质地晃了晃身子,摆脱了自己的狼狈心情。

“死亡又是什么呢?”他问道,“你母亲也罢,你也罢,我自己也罢。你只瞧见了你母亲的死。我在圣母和里奇蒙那里,每天都看见他们突然咽气,在解剖室里被开膛破肚。这是畜生也会有的那种事情,仅此而已。你母亲弥留之际,要你跪下来为她祷告,你却拒绝了。为什么?因为你身上有可诅咒的耶稣会士的气质,只不过到了你身上就拧啦。对我来说,这完全是个嘲讽,畜生也会有的事儿。她的脑叶失灵了。她管大夫叫彼得·蒂亚泽爵士,还把被子上的毛茛饰花拽下来。哄着她,直到她咽气为止呗。你拒绝满足她生前最后的一个愿望,却又跟我怄气,因为我不肯像拉鲁哀特殡仪馆花钱雇来的送葬人那样号丧。荒唐!我想必曾这么说过吧。可我无意损害你母亲死后的名声。”

他越说越理直气壮了。斯蒂芬遮掩着这些话语在他心坎上留下的创伤,极其冷漠地说:

“我想的不是你对我母亲的损害。”

“那么你想的是什么呢?”勃克·穆利根问。

“是对我的损害。”斯蒂芬回答说。

勃克·穆利根用脚后跟转了个圈儿。

“哎呀,你这家伙可真难缠!”他嚷道。

他沿着胸墙疾步走开。斯蒂芬依然站在原地,目光越过风平浪静的海洋,朝那岬角望去。此刻,海面和岬角朦朦胧胧地混为一片了。他两眼的脉搏在跳动,视线模糊了,感到双颊在发热。

从塔里传来朗声喊叫:

“穆利根,你在上边吗?”

“我这就来。”勃克·穆利根回答说。

他朝斯蒂芬转过身来,并说:

“瞧瞧这片大海。它哪里在乎什么损害?跟罗耀拉断绝关系,金赤,下来吧。那个撒克逊征服者早餐要吃煎火腿片。”他的脑袋在最高一级梯磴那儿又停了一下,这样就刚好同塔顶一般齐了。

“不要成天为这档子事闷闷不乐。我这个人就是有一搭无一搭的。别再那么苦思冥想啦。”

他的头消失了,然而楼梯口传来他往下走时的低吟声:

莫再扭过脸儿去忧虑,沉浸在爱情那苦涩的奥秘里,因黄铜车由弗格斯驾驭。

树林的阴影穿过清晨的寂静,从楼梯口悄然无声地飘向他正在眺望着的大海。岸边和海面上,明镜般的海水正泛起一片白色,好像是被登着轻盈的鞋疾跑着的脚踹起来的一般。朦胧的海洋那雪白的胸脯。重音节成双地交融在一起。一只手拨弄着竖琴,琴弦交错,发出谐音。一对对的浪白色歌词闪烁在幽暗的潮水上。

一片云彩开始徐徐地把太阳整个儿遮住,海湾在阴影下变得越发浓绿了。这钵苦水就躺在他脚下。弗格斯之歌,我独自在家里吟唱,抑制着那悠长、阴郁的和音。她的门敞开着,她巴望听到我的歌声。怀着畏惧与怜悯,我悄悄地走近她床头。她在那张简陋的床上哭泣着。为了这一句,斯蒂芬,爱情那苦涩的奥秘。

而今在何处?

精神在现实与梦幻中的徘徊

《变形记》

·作者简介·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出生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一个犹太血统的中产阶级家庭。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毕业后从事保险工作。1904年开始用德语写作,1917年因患肺结核,辗转疗养。1923年迁居柏林,专门从事创作。次年病情恶化,于7月3日在维也纳病逝。

卡夫卡的主要作品有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没有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死后多年,其作品中的深刻思想才逐渐被人认可,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

·作品导读·

卡夫卡的一生恰值奥地利近代史上发生深刻社会变革的时期,同时他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一直抱旁观态度对待政治事件,所以他的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直觉象征的手法,表现那些被社会环境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且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卡夫卡热”。卡夫卡的创作旺盛期恰好在德国表现主义文学运动的高潮时期,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就是表现主义的最典型之作。表现主义的创作宗旨是遵循“表现论”美学原则,和传统现实主义的“模仿论”原则相对立。反对“复制世界”,不把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当做真实的依据,主张要认真“观察”和重新思考,去发现或洞察被习惯观念掩盖着的、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真实。为此,就需要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把描写的客观对象加以“陌生化”处理,造成审美主体和被描写的客体之间的距离,从而引起读者的惊异,迫使读者从另一个角度去探悉同一个事物的本质。这种艺术手段通称为“间离法”,在布莱希特那里叫做“陌生化效果”。《变形记》的变形即是一种间离(或“陌生化”)技巧。作者想借此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之所以亲亲热热,是因为互相有共同的利害关系维系着,一旦割断这种关系,那种亲热的外观马上就会消失,从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的真相。

·作品概要·

格里高·萨姆沙的父亲是一个破产小公司的老板,为了给父亲还债,他在债主的公司里当了旅行推销员,拼命地工作,担负起一家四口的生计。一天早晨醒来,格里高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母亲吓晕了过去,父亲吓哭了起来。公司派来查问的秘书主任吓得跌跌撞撞逃走了。当格里高准备追过去拦住主任、保住自己饭碗的时候,母亲吓得从地上跳上了桌子;父亲则操起手杖挥出一拳,把他打进了房间,关上了门。格里高的一只脚受伤了,在房门上留下十分厌恶的斑点、血迹。

变故发生后,这个家庭彻底变化了,女佣人借口请假离开了;家庭生活也越来越困难,父亲必须到银行做杂工,母亲拼命地替人补衣服;妹妹也到大街卖东西,且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她晚上得学习法语。为此,格里高非常伤心、惭愧。他一直很疼爱妹妹,变形前还打算把她送进音乐学院;可是,一切都太晚了。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他的双亲将其中一个房间租给三个寄宿生。渐渐地,他的房间则像仓库一样堆着许多东西,他还被父亲丢进来的苹果打伤。从那以后,他的食欲减退,身体愈来愈弱。到了三月底,他被格雷蒂发现“即将死亡”。父亲听到后说:“我们应该感谢神,这样最好。”于是一家三口搭上电车前往郊外散步。

·经典章节·

§§§第二部分

格里高白天和晚上都睡不着,有时候他想在下次开门时他要对家中事务像以前一样重新负起责来,他的这种思想,经过一段长时间后,又出现了。老板、公司代表、店员、学徒以及好些反应迟钝的仆役,他还想起了其他公司两三个朋友以及省里一个旅馆的同居女友。他还有一种美好的浮光掠影的回忆:就是那个鞋帽公司的女出纳,他曾经严肃地向她求过婚,但太迟了——所以这一切都和陌生人或者忘记了的人搅到一起了,这些回忆帮不了他,也帮不了他的家,毫无意义,如果自己消失掉了,他才真是高兴。接着,他又没有关心家庭的心情了。他感到愤怒,家里给他的给养太差了。虽然不能想象自己的胃口如何,但他有一个计划,就是怎样进入餐室,即令不饿,无论如何要去那里找点合适的东西吃,不要想象人家可能帮什么大忙。妹妹早上和中午去公司上班之前,总是用脚将一些随便什么样的食物,踢进格里高的房间,不管格里高喜欢不喜欢吃——大多数情况是原封未动——晚上妹妹将扫帚一摇,这些食物全部扫地出门。房间的清扫工作总是在晚上进行,但不再是很快就完了。这里一堆尘土,那里一堆废物,沿着墙壁留下的肮脏的线条。妹妹进到房间时,格里高爬入专门画好了的墙角,为的是通过这个位置使妹妹有内疚的感觉。他也许躺在那里一周之久,妹妹也不会给他打扫,她和他一样也看到了那些脏东西,但她下决心要撵走他。妹妹有一种新的感觉,即打扫格里高的房间,只是她的工作,全家也有这种看法。有一次,母亲对这个房间进行了一次大扫除。她用了好几桶水才扫干净——房间里的潮气影响了格里高的健康,他宽展着自己,痛苦地躺在沙发上一动也不动——这次扫除使母亲自己也受到了惩罚,还没有到晚上,妹妹已经注意到格里高房间的变化,她好像受到严重的伤害,不顾母亲举起手来恳求她不要这样,她还是冲到了客厅,气得发抖地哭了起来。在沙发里的父亲当然大吃一惊,先是一惊,其后也无可奈何地看着,等他们回过神来,母亲右边的父亲就责怪母亲,没有让妹妹自己去打扫房间,左边的人则对妹妹大声叫喊,今后不准妹妹打扫那间房间。父亲由于激动而不知所措。母亲便拖他去卧室。妹妹正抽泣着。格里高在里面则出于愤怒发出丝丝的响声。谁也没想到关门,让他看到了这场家中的风波。

妹妹工作劳累不堪,但还和以前一样侍候格里高,尽管很不耐烦。母亲再没有代妹妹进过格里高的房间,然而他却并未受到忽视。因为老女佣,这个在长期生活中得力于身子骨硬朗的寡妇已经承担了这头痛的工作。她毫无任何好奇心,有时偶尔打开格里高的房门,她一看到格里高就吃惊地将双手交叉搁在小腹上,站着不动。格里高被生人看见也大吃一惊,虽然没有人赶他,自己却开始这里那里胡跑,自此以后她总是在早晨或晚上将门打开一点,看看格里高,她一直这样做,从未耽误。开始她也叫他过来,并且说上一句她认为是表示亲切的话,如:“过来一下,蜣螂!”要么就是:“看看这个老蜣螂!”对于这样一种招呼,格里高总是不予回答,而是不动地停留在原地,好像这房门压根儿没有开过。她没有任意打扰他,而是每天打扫他的房间!有一次大清早,外面下着滂沱大雨,也许这是春天到来的信息,雨打在玻璃窗上,这时这个女佣又开始了她认为亲切的称呼。格里高很愤怒,他慢慢地,步履蹒跚地转向女佣,这是一种攻击的姿态,但女佣并不害怕,仅仅举起了在门旁放着的一把椅子张大嘴巴站在那里,好像她手里的椅子砸在格里高的背上时嘴才闭上去。当格里高又拐弯时,她说:“啊!不再过来了吗?”说着将椅子静静地放回墙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