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你不可不知的100个教子误区
11050200000042

第42章 抱残守缺

教训案例

留辫子的小男孩

小小是个小学生,他上面有4个姐姐,爸爸妈妈为了生个男孩,给姐姐们起了“招弟”“来弟”“盼弟”“引弟”的名字。爷爷奶奶按照当地的风俗,硬是让小小梳了个小辫子,说是“葫芦系子”,还给他穿上姐姐的衣服,说是为了留住这个小孙子。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小小渐渐喜欢和女孩们一起玩,说话嗲声嗲气,走路扭扭捏捏,做事慢慢腾腾,引来男孩子们的嘲笑,弄得小小经常为了这些事哭哭啼啼……

专家解析

家长以为孩子是“雕塑匠手里的泥巴”,于是随心所欲的做法,使得孩子对自己的性别认识发生了偏离,因此不能做出符合自己性别角色和年龄特点的得体举动,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所谓得体是指语言、服饰、举止恰如其分,与性别、时间、地点、对象、场合等相关环境协调一致。

个人对自身是男性或女性的认知、确信和态度形成于童年早期。性身份一旦确立之后,便很难改变。促进性身份形成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教养因素两方面。只要父母当做男孩教养,便形成男性的性身份;如果当作女孩教养,便形成女性的性身份。外貌姣小的男孩从小生长在女性众多、缺乏男性的家庭中,或其父母经常给他女孩的衣着和玩具,语言上又经常对孩子类似女性的外貌和行为予以赞赏,这类环境对孩子性身份的建立将发生重要作用。

教育误区

1.封建迷信。长辈守旧,为孩子下赌注,算“八字”,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2.麻木不仁。对孩子的性别教养认识不到位,认为是小事,不能及时校正。

3.过犹不及。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过分的保护,导致孩子无情、无能、无责任感。

相关链接汉·刘韵《移书让太常博士》: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亡(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抱:守住不放。守住残缺、破旧的东西不放,思想保守,不愿革新,故步自封,而非推陈出新,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