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柯岩文集第三卷(CA俱乐部)
11067400000065

第65章 快乐地生活下去的秘密(1)

二○○四年未及过半,我已有两个朋友被查出身染重疾。一位是大学的同窗好友,一位是后来工作的同事。这两位朋友,均是开朗、乐观、理性、自制、善解人意的知识分子,他们对来自朋友的安慰心存感激,不断点头称谢,看得出,他们力求作出不被压垮,不被吓倒的样子,然而,同样看得出的是,对那个可怕的字眼儿,他们始终小心翼翼地回避着,大家也犹恐不慎脱口而出导致尴尬。一旦成为癌症病人,对外界反映莫名一下子就变得格外敏感起来了,本来无话不谈的亲密朋友,在表面热烈的话语下,却微妙地拉开了些许距离,这是一种多么痛心的无奈啊。

怎样温暖那一颗颗因意外伤害而变得麻木、迟缓、冷却下来的心?怎样重新燃起他们心头的希望之火,让他们回归社会,重塑幸福?

柯岩《CA俱乐部》,好似一束于悠远黑暗中突然出现的噼里啪啦燃烧的火把,极生动、极丰富、极具感染力地给出了一个光明的答案。在这个复合答案中,有母亲的疼爱,朋友的知心,医生的严谨,哲人的深刻,更重要的是,作品细细描绘出了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癌症病人康复模式的雏形,即“生物—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雏形,从而让所有处在濒危幻灭状态的病友,清晰地看到、真切地触摸到一组组鲜活的浮雕,那浮雕上的人物嘴角轻轻上提,各个呈微笑喜乐状,他们坦然达观,心气不倒,天天长精神。

一口气读罢全篇,我心里被一种久违了的激情感染着,温暖着,怎么也不能平静下来——我要在第一时间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朋友,我还要写下一点什么来。

天下的俱乐部何其多也,或为相同的爱好而集合,或为地位接近而成群,或因追逐偶像而结帮,或因利益均沾而聚拢,但是,如此系在受伤者心上,为每一位成员带来生之希望的俱乐部绝不多见。

恰如书中“感恩之歌”写到的那样:

我来自偶然,像一粒尘土。

有谁知道我的痛苦?

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

谁能在下一刻给我欢呼鼓舞?

天地虽宽,这路实在难走……

我历遍了这人生的坎坷痛苦!

我还有多少爱,还有多少泪?

我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是命运让我找到了你,我的 CA俱乐部!

……

的确,这样的俱乐部,有如莽莽戈壁上的绿洲,卡拉昆仑山古驿道上的兵站,灾民干涸唇边的一汪清水,非经历苦难者,难以感同身受俱乐部成员的这份欣喜之情和感恩之心。

通过柯岩所描绘的故事,我们作为旁观者,在灵魂的至深至秘处,生出同感与共鸣:CA俱乐部,那是不挟任何私念、功利、世俗、偏见等杂质的地方,是人性的光芒照亮的黑暗中的大舞台,在这里,用善良、悲悯、互助、同情、坦率、感佩、真诚等乐章编织出了一首宏大的命运交响曲。

来到 CA俱乐部的人,不独受伤,被社会所边缘化,而且恐惧,死亡的凶神正逼近自己,随时准备拿走这原本美好现已残破的躯壳和灵魂。

CA俱乐部的力量首先在于镇定。好似在电影院失火时,被吓晕四处逃窜的人于践踏拥挤中,突然听到了整齐的歌声与威严的命令,不由得驻足歇手,跟进这支队伍,于是,混乱无序的践踏之伤亡悲歌被齐整庄严的希望颂所替代。

其次,CA俱乐部作用在于安慰,人们彼此作心理按摩。这里没有“你们”,只有“我们”,没有居高临下的怜悯安慰,更没有故作姿态的逢场作戏。大家如此不幸,又如此平等,唯有相濡以沫,相互舔舐心灵上的伤口,彼此分享严冬的最后一缕阳光。

第三,CA俱乐部里有别处找不到的榜样。这里大多数人都是“追星族”,那些十年、二十年的抗癌典型,是这里真正的“资深大牌明星”,其撼动人心的力量远胜于什么好莱坞大片中的俊男靓女。明星们生命力的顽强与壮美,时时激励那些后来者,重新点燃后来者心头已经熄灭的人生之火。

第四,CA俱乐部里有理性诉求与信息交流。是化疗还是放疗?到什么医院?接受什么检查?挂哪个专家的号?用什么方子的药?因久病而成良医的 CA俱乐部成员,每天都在进行“专家会诊”、“高层研讨”、“前沿最新技术分析”、“治疗成本与效益评估”。

此外,CA俱乐部在技术层面上,对保健康复治疗的研习,在文化角度上,对古老气功健身法的继承,在心理层面上,对积极心理因素的调动,带来了此种医疗模式的独有性与有效性。关于这一点,我索性多说几句,我怀着忐忑试着讲出一孔之见,求教柯岩老师,并期引起讨论与批评。

首先,充满迷人魅力的气功到底是什么?

在我看来,说白了,气功是一种健身方法。这种健身方法,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带有鲜明的自我身心综合式锻炼的特征。

气功对健身与康复的有效性是不容置疑的。

气功在习练者心理上造成的依恋感迷醉感体验是真实的。

作为古老的健身方法,气功在历史上曾经被沾染上了许多本不属于她的东西,例如巫术神水,迷信瑕疵,宗教樊篱,骗术技巧等等,近些年,也曾在市场经济大潮下,滚进拜金主义泥沼,神秘主义窠臼。但是剥离掉擦拭净这些污泥后,古老的气功依旧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当今世界自然疗法大兴,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正阔步行进,古老的气功必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人民健康作出自己的贡献。

气功历史悠久,但气功概念却是新的,与新中国几乎同步。其原因是,过去散落民间被修炼家们掌握的“气功”既无统一名字,亦无统一练法,龟息、吐纳、易筋经、五禽戏、坐忘、静坐、自然门、大成功……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新中国成立初,北戴河疗养院为开国元勋们疗理积劳成疾的身体,老中医编制了一套以呼吸法为入手功夫的健身方法。因其以气息为调神敛气之先导,故取其“气”,又因为必须力持久远颇具功夫方才生效,故取其“功”,遂以“气功”而命名。其后,气功之名以简洁上口,更因其挟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国元勋习练之光环而声名远播。渐渐地,民间各种健身修炼法俱以气功一言蔽之,气功终成气候举大名耳。

综观儒、释、道、医、武、艺、民间,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各种类气功、泛气功修炼方法,人们不难发现,透过其林林总总的繁纷外表,打捞其货真价实的核心部分,各家修持方法其实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即无不追求“放松入静”。

“入静”实际上是一种大脑皮层自我保护性的抑制状态,此种状态,与睡眠者的自然抑制状态不可互相替代,但自我保护性的抑制状态优于自然抑制状态。此种状态,调摄身心,使习练者大脑皮层的α波与β波发生变化,促使大脑皮层细胞同步有序性增强。故此,“入静”,乃气功之核心与本质,而“放松”则是“入静”的必须前提。

如何才能由放松而入静?

有人持戒,强调“戒而后定”(“静”的另类表述,通常指较深的入静状态);

有人内守,注意力集中于一点,求“一念而摄万念”;

有人借同一动作反复,进而达到“静界”,波及面影响面较大的内丹功、周天功、太极功等即属此类;

有人突出“敬”字,循“敬”而入“静”,谓道德至上;

有人法自然门,不执著于任何方法,只需不主动思考,便自然地进入“忘却”状态,达到入静之要求。

如若我们不是那么过分珍视自家功法的百年“老字号”,不是在情感上那么强烈依恋并以功法创始人为自豪为标准,不是由于分享前人荣耀和利益而生出类比优越感,不是因为可以预见到的好处而必须标示出自家与别家不同的话,此功也罢,彼功也罢,其实没有高下之分,并无实质不同,其本质均是自我身心的锻炼方法。所借助的技术:①自我暗示法;②他人暗示法;③集体催眠法。

如前所述,气功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故此,郭林气功亦同样是中国文化背景下,上述心理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前些年,各路神功大师纷纷自我神化、膜拜钞票,诈欺学员,有人甚至不惜危害社会,一时间泥沙俱下,许多人守不住清白,蹚起了混水。郭林老师不为所动,坚持走真心实意为病患者服务的正路子。郭林同志生前,朴实诚恳,热情待人,从没有神化过自己,没有拿气功谋及不义之财,也没有贬低别人刻意抬高自己,其高风亮节峻如山岳,其穆行安人惠泽方海,近之者莫不敬佩有加。

但是,敬佩郭林同志高尚而伟大的操守,与认为其是否有超自然力量,其功法是否具有神功法力,是完全不同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和许多同志一样,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

不独郭林气功,各家气功悉数在内,连同印度瑜伽,美国超觉静坐,加勒比海妇女自我修炼的方法,苏联亚历山大演员功统此在内,其道理均是相通的。即都要通过肢体精神放松而后入静的方法,先心理而后生理,先软件而后硬件,先灵魂而后躯壳的方式,使自己进入到“大脑皮层广泛的自我保护性抑制状态”。

对此种状态,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已有许多既有的,通过实验而得出的发现:

——导致肉体和精神紧张的肾上腺素和可的松减少;

——肌肉的紧张、氧的消耗和皮肤的传导率降低;

——大脑两半球活动同步化,脑电波变得协同一致;

——注意力更宜保持集中;

——反应速度较对照组提高约百分之三十;

——敏锐感增强,一段时间后,周围世界似乎变得更清晰、颜色更鲜艳,快感更强烈。

除此之外,频率高、幅度小的β脑电波变为频率慢、幅度大的α、θ波。这种电波有助于增强记忆,启发创造力,而且能提高加工信息和对刺激客体作出反应的速度。这种脑电波变化不仅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和进化,而且使脑更具内聚力和复杂性,丰富大脑中信息的传递。

依照神经科学的经典结论:特定感觉与情绪的改变,与某一区域释放出的化学物质有关,今天,这类物质主要是什么,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这种在结构上与天然吗啡完全一样的物质,叫“内啡肽”,是“内源的”和“吗啡”两个术语的缩略语,取自一九七五年当时尚未鉴定的“吗啡样因子”。

人们对它的感觉就像对海洛因、吗啡和鸦片一样,奇妙的是人的体内竟然可以自己合成。故此,有人将内啡肽称为“通向天堂的钥匙”。倘若一个人不能够正常地合成内啡肽,那么,这个人一定会在痛苦中受尽煎熬,甚至因痛苦而死去。

前几年研究的结果表明,肽的分泌形式是在储存和分泌期间从较大的前体肽切割出来的。今天,科学家已经能从肽的细胞的mrna来直接测定肽的顺序。对于现代分子神经科学来说,这一类课题具有基石般的意义。

内啡肽像荷尔蒙一样,扫过我们的神经网时,能被适当的神经细胞接收。内啡肽一旦被内啡肽感受区域接受,就能改变神经细胞的电流,然后,将改变了的电流传给毗邻细胞。

今天,科学家已能很容易地测出内啡肽在大脑和脊髓中的数量和轨迹。内啡肽研究者、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杰·吉尔曼发现,病人在适当电刺激下,也可以在体内大量分泌内啡肽。如此大量的内啡肽,足以使人产生强烈的快感,而产生内啡肽最多的区域,以及内啡肽受体最集中的区域,居然就在学习和记忆的相关区域。

二十多年前便致力于研究内啡肽的著名女科学家波尔特,当时发现了内啡肽的麻醉剂受体,震惊了科学界。波尔特及其研究小组认为,内啡肽还担任着大脑的警卫或过滤系统的职责,就像我们今天总经理的秘书或办公室一样,对来自一切方面的信息进行选择,而后决定是否汇报给总经理。来自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中的各种信息,一些被选择作了推举,进入大脑,另一些渗透进来的不需要的信息则被阻止,不可能进入高一级的意识活动之中。

大脑皮层神经组织的电位变化可用仪器记录下来,这就是脑电波。通过气功锻炼,左右脑的脑电波可变得协调一致。

上述抛弃与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呢?

波尔特强调,这一切过程均以情感意义和过去的经验为基础。正是内啡肽的力量,使得一些俱乐部成员充分体会那种“洒满阳光”,“找到意义”,“又有了归属”,“欣快、麻醉、舒服,令人不忍离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