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世上没有难教的小孩
11082500000024

第24章 后记

小松去英国留学后,我们时常会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在最近的一封邮件中,他向我“汇报”了近况及学业成绩,感谢我为他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的人生轨道发生了改变。我深感欣慰,这个孩子真正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笼子里,我们的生活环境、视野范围、思维能力、社交关系都是无形的樊篱。活在巨大局限中的人,要先懂得局限性,然后才能发现哪些是自己的围墙,明白身体和意识如何受到囚禁,然后才能寻找自由的出口。

人的自由首先受制于身躯,躯体受控于诸多生理感受和规律,饥饿、性欲、舒适、权利感等欲望都在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在不断满足基本欲望的同时,也遭受它们的囚禁。

囚笼是无形的,围墙也是无形的。

1.自我意识醒觉的时间点,是一面墙;2.父母的条件,是一面墙;3.学校的教学内容,是一面墙;4.老师的水平,是一面墙。人生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不管父母或者其他宣称深爱我们的人如何将我们紧紧拥抱,他们永远无法替代我们自己的灵魂与感受,心灵注定只能孑然独立地面对世界。人生故事是由自己的脚印写就的,与他人无关。因此,世界上只有自己爱自己,只有自己能够真正为自己负责,喜怒哀乐也只能独自承受。

父母的爱是他人的爱,他人与自我有着本质上的距离,他爱和自爱截然不同。父母无法为我们负责,假如弄砸了我们的成长,他们只能遗憾。就像我们对别人的不幸也只能在口头上表示深切的慰问和同情一样,再精彩的空谈也无法代替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遭遇。

自我意识指的就是一个人感知并且经过严肃的思考后,发现自己是与他人彻底区隔开来的独立生命,并且深刻地明白只有自己能为自己的生命真正负责。

从励志的角度看,“朝闻道夕死可矣”,来了就好,不管早晚,但是从自我命运的务实角度看,感悟自我意识的时间点非常重要,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每个幼小的生命都是一堆原料,走向成年的过程就是从原料变成产品的过程。这基本上是不可逆转的,而且具有强烈的时效性。人就像一桶打开瓶盖的胶水,随着时间的延续,黏性不断降低,状态不断固化,25岁之后,黏性和可塑性所剩无几。

试想:如果我是那瓶已经被打开盖的胶水,当黏已性还很强时,胶水自己会思考,顿然明白自己正在急速固化的过程中,“我的未来想成就哪种形状?”它生出与胶水特性抢夺时间、设计自己未来模型的念头来,情况会怎样呢?当年华逝去,蓦然回首,发现自己曾经是一堆原料,可现在已经基本上固化了,情何以堪?

所以醒悟的时间点出现在14岁之前最好,出现在24岁之后太迟,出现在30岁之后大多只剩下唏嘘了。所以醒悟的时间点很重要,对自我的生命发展而言,它就是一面围墙。

降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是无法选择的,遇上怎样的父母也是无法选择的。父母这个词有多种属性,从生物学上解释,就是一雄一雌两个性成熟的个体,结合之后将新生命带到了这个世界,这两人就被称为父母。所以进入父母这一行,其实门槛很低,和知识多寡、性情好坏、智力高低全无关系,只要性功能成熟了就可以。不管是博士、官员还是杀人犯、智障者,只要有生育能力,皆可以当“父母”。“父母俱乐部”是真正的免票入场,来者不拒。

假如孩子觉醒得早,想设计自己的未来,但是父母的教育观念、性格、文化层次和孩子的目标不匹配,怎么办?经过一番理性思考、充分论证之后,如果还是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比较正确的,那么别责怪他们。爸妈也都是平凡人,也处于自己的人生局限当中,所以也应该允许他们犯下平常人会犯的错误。他们也许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可能无力为孩子提供更有用的信息指导和帮助,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父母无法代替孩子去吃饭,无法代替孩子去感受,无法代替孩子去活,所以孩子要去的地方,不一定总是和父母的愿望相一致。假如由于种种原因,父母在知识指导上带孩子走了弯路,父母会为孩子负责吗?不会,因为在既成事实面前谈负责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孩子和父母本质上是彼此独立的,把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放在“这一生”的大视野下看,他们只不过是孩子幼年阶段的重要人物。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原材料,家长是原料的监护人,监护人花钱把原料送到学校,拜托学校把原料加工成产品。

学校使用的教材和教学目标都是由他人制定的,原料和监护人对此都没有发言权。原料把自己的青春时光奉上,监护人把银两奉上,任由学校摆弄,而学校的教学工作是针对所有原料的,并没有考虑到每一块原料的个体差异。原料该思考自己的命运吗?原料该有自己的想法吗?原料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学校的设计是一样的吗?假如原料自己志向远大,而通往目标的必需科目学校又不教,怎么办?

如果被别人操弄成为一堆四不像的块状疙瘩,除了原料为自己不幸的命运哭泣之外,还有谁会对此负责呢?

以前学校加工了产品还负责推销,不管好坏还给成品分配工作,现在只管加工,不管销售。钱也赚了,原材料变为了成品,送出校门就不管了。他们不担心没业务,其他家长照样源源不断地将孩子送进去求他们加工。

谁会真正掌握孩子的未来呢?不是家长也不是学校,而是孩子自己。同时,老师只是一种职业名称,它和司机、厨师一样是某种职业人群的统称。既然是一种职业,司机里面有技术好的也有技术差的,水平有高也有低。无论哪个社会,哪种职业,行业中的优秀精英都属于稀缺资源,所以,就算学校有两位优秀老师(这里说的优秀老师是真正在教育水平和职业道德上堪称优秀),他也未必会碰巧教你的孩子。就算他在教你的孩子,但是在众多的学生里,他也未必能对你的孩子特别重视,因为每个人的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

年轻人常常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似乎最好的资源理应围着自己转,这是人生的误区。没有客观的视角,就难以建立清醒的认识。

其实“我”只是“我的一生”这出肥皂剧里的主角。离开自己这出戏,对于别人,对于整个社会,“我”仅仅是空气中做布朗运动的一粒微尘罢了。在别人眼中,渺小的“我”不值一哂。

其实“名师”永远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徐志摩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是而已,此生无缘得遇本也平常。不管在什么时代里,一个学生想要碰上很有爱心、很敬业、很具水准,又肯对你特别重视的老师是件低概率的事情。既然我们明白不能靠买彩票中大奖来养家糊口,所以也不要将自己一生的成败寄望于碰上名师。对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不必枉费心机、徒然等待。

这一堵堵墙合围起来,将我们囚禁其中,制约着人生发展的种种可能,尽管这些墙无影无形,却又真实存在着。

当还处于原料阶段的‘你’,发现了这无形的围墙之后该怎么办呢?如果你甘愿随波逐流,那么以后也别抱怨家长、老师和学校。如果你小时候就萌生了远大志向,并且也意识到围墙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制约,那么自己就赶紧动脑筋寻找合理的办法,努力突破限制。跟随主流有时显得平庸,但是走非主流的道路一定要付出代价。“教育”这个词的意思不是“你别动,只能等我来弄你”。“教育”和“制造”一样,它是个动词,它并没有指定操刀者。我自己可以“弄”自己,就像为自己选择衣服款式、为自己修剪指甲那样,完全可以对自己的前途采取主动。

出生在什么家庭无法选择,遇上怎样的父母也无法选择,学校的教学无法控制,在学校能够遇到什么老师也无法控制--唯一可控的只有自己的大脑。因此,自我教育、自行选择未来应该成为一种选项。是否走这条路另说,但头脑里至少要清醒知道有这个选项的存在。

实现人生目标=寻找路径+坚定不移的行动力。阅读、思考和修正,结合坚毅的步伐,是突破障碍接近目标的最佳方式。只要步伐足够坚定,老师、功课、家长、朋友、经历等都不过是一些成长手段。不要被这些环节绊倒--囚笼里依然有不可褫夺的自由。

各种无形的囚笼一直制约着我们的成长自由。可怕的不是高墙本身,而是我们没能尽早察觉它的存在。当我们真正明白环境的局限性,意识到无形的高墙无处不在时,距离真正的自由也就已经不远了。

突破的出口到底在哪儿呢?就在--自由的阅读中,在各种书籍中,在知识的海洋中!如果你是个不甘平庸、志向高远的人,能意识到父母和学校未必能给你输送充足的养分,那么突破局限的成本最低廉的办法就是自由阅读。

所有希望超越现实环境制约的青少年,一旦将目光投向书籍,就会发现其背后那片辽阔纵深的海洋。阅读是一个相对公平和自由的出海口,通过它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源源不绝的能量。况且获得智慧并不需要吞下整个海洋,能够捕捉一些关键的闪光点,就足以照耀自己的心灵了。

尽早喜欢上阅读,对成长极其重要。书不是普通商品,而是所有人的知识通道。对于被局限在困顿中的人而言,它是一架帮你翻墙的长梯;对于身处幽深谷底的人而言,它是带你飞出困境的翅膀;它是跨越财富等级、跨越名校差距、跨越社会阶层的最公平的工具。

通过学习,获得超越别人的优越感是莘莘学子正常的学习动力之一。在校求学,本质上都是为了日后在社会上出人头地,为了在社会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如果目的都是到达彼处,方法不妨更多姿多彩一些。孩子们本来可以在林荫大道上欢歌笑语地前行,却偏偏被种种不当的设计搞成了持续十多年穿越沙漠的生存苦旅,何必呢?

青少年时期,孩子本来就对“我与社会”“我与他人”的关系感到好奇,这是探索及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心理学知识可以结合生活应用,只要是贴近生活的实用知识,都能很容易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心理学具有启发反省的功效,我对小松所做的,无非是突破常规次序,灵活供应他所渴求的知识而已。

知识本身具有自动延伸和引发疑问的能力,只需将一些关键的知识点适时交到他们的手上,剩下的就是静观他们体内将要发生的裂变。

孩子提出疑问并渴望寻找答案,说明他体内的某些知识点正在发生裂变,这是一种积极发展的信号。对此有心理准备的家长应该充分提供思考、解惑的养分,而不是蛮横地以面对考试为理由将孩子拉回到枯燥的课业书本面前。

要知道,缺乏兴趣和能动性的学习任务也是一种负面感受。虽然通往知识殿堂的路途并不总是鸟语花香的,往往需要直面困难的毅力。但家长应当尽量对学生提供松紧有度、结合务实与效率的学习指导。能轻松的尽量别紧绷,能自律的就别动用他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