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如果长大后想成为有思想的人,那么平时就不要轻易嘲笑任何东西。从调整状态做起,也等于是古训中说的“正心诚意”。先端正了态度,其他的才会紧随而来。
每个人在受教育的过程当中,都会有段时间确信:嫉妒是愚昧的,模仿只会毁了自己;每个人的好与坏,都是自身的一部分;纵使宇宙间充满了好东西,不努力你什么也得不到;你内在的力量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你知道能做什么,但是除非你真的去做,否则连你也不知道自己真的能做。
--爱默生(美国思想家、文学家)
在生活中进行“潜入式教育”
曾老师很少正儿八经地讲课,他常常是在大家闲聊时,就开始传授自己的知识。他提倡在生活中进行“潜入式教育”,把课堂搬到生活中去,与生活实景相结合,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比较灵敏,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有一次,在闲谈“中西方文化比较”这类课题时,曾老师讲过的一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以前看南怀瑾先生的书,里面说到“东方有圣人出,西方也有圣人出,此道同,此理同”,当时我对许多文化问题还没有明晰的答案,南怀瑾的观点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每个人的知识进阶都有楼梯的,他的书就曾经是我前进的一个阶梯。他提醒了我,“道”其实没有黄头发和黑头发的区别。“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话是《金刚经》里面的。《金刚经》并不是一本简单的佛经,它里面蕴藏着极深的哲理。其实世间许多道理、法则,一体两面,虚虚实实。就拿“内用黄老,外用儒术”来说吧,据说它是历代帝王的治国之术,其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便道破天机了。这句话是说,帝王为了实现某个大计划,让百姓这么做,但不必让他们知道帝王的真正动机,而且还用烟雾弹来掩护,虚虚实实。方法就是重要的工具,你的头脑中不要以为凡是“欺瞒”就不好,想问题先不要用情感或道德的标尺,让“理性”和“冷静”先行。你慢慢品味,争取以后好好用它。
南怀瑾有本书叫《老子他说》,是讲解《道德经》的上半部分,讲得非常好,深入浅出。他告诉我:能够将深刻的思想,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对学生展现出来,令不同的人都易于接受,这是一种本事,更是一种真诚的情怀。我很期待他讲解的下半部也出书,可是遍寻不获。后来听南怀瑾说过:《道德经》是教人高深的谋略,里面有些常人看来像阴谋诡计的内容,确实很厉害。我现在讲解这本书,以后社会效果好坏难说。好人看了,用以为善。但是坏人也容易学去了,假如用来做坏事,那破坏力可就大了。
其实《道德经》比《论语》更好看,之所以社会上看《论语》的人比较多,是因为官方不高兴老百姓习武或者训练智力,因此它千百年来一直都是少数派的教材。历代许多建功立业的谋士都认真学过里面的东西,譬如张仪、苏秦、范蠡、刘伯温,都是这一派的。当然,他们奉行功成、名遂、身退原则,深藏锋芒技艺于民间。
南怀瑾不出《道德经》下半部讲稿的用心,我后来也深有体会。做一件事情,动机虽然是好的,可是也要综合考虑到方方面面的社会影响。有时为了实现一个崇高的目标,必要时需动用一些放不上台面的策略,也是在所难免的。这收放之间的平衡点在哪里?很微妙,未必有标准答案,存乎一心的事啊!
台湾的学者李敖也说过:历史上好人的脸谱就是最终要被坏蛋气死的、害死的,其实那不算是真正有头脑的好人。强悍的好人是要斩妖除魔的,具体怎么斩妖,你要有比坏人更厉害的手段才能降服坏蛋啊。这就是“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所以,你们想问题先不要用情感或道德的标尺,让“理性”和“冷静”先行,否则会影响到理性冷静的判断力。
曾老师这番话对我影响很大。后来在上高级课程时,我才知道他在教育上运用了《道德经》中的许多理念。
善养浩然之气南怀瑾的书有儒、释、道三家的内容,虽然我还没看宗教那一部分,但有一次曾老师也跟我谈到过这个话题。
那是我刚到他身边不久,有一次我们到弘法寺散步,我以一种无神论者的自豪感嘲笑那些香客,说我看不惯有些亲戚去烧香拜神。
曾老师马上正色地对我说:“小松,你年纪还小,不要轻易嘲笑那些自己没有深入思考过的领域。你刚才嘲笑别人拜神,我先不追究你的观点是对是错,你知道我也是不拜神的。但我要提醒你:不能人云亦云。‘嘲笑’是一种低劣的作风,尤其是借用一些未经独立思考过的立场。你要想获得真正的智慧,就从尊重每一个现象开始,首先冷静,然后才能客观地思考。”
我见曾老师那么严肃,当然立即收起笑容,肃穆垂听了。那时我与他相处时间还不长,第一次被他这么严肃地教育,足见此事在他看来非同小可。于是我脸红着说:“拜神的人难道不愚昧吗?”
这时曾老师放松一些了,说道:“在人类社会中,宗教的作用是很大的。它的作用怎么大?今天不展开说,你的知识积累还没有达到听这一课的程度。但是我要提醒你,对宗教人士或宗教行为不要嘲笑。因为,嘲笑别人首先意味着你已占领了优越于对方的立场,而那个立场还没经过你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不是你的,你只是借用了某种群体的能量。”设想,在一个房间里有20个人,其中5个是无神论者,那5人是很难做出嘲笑其他15个人的行为的,因为他们在局部里力量不占优,没有底气。但是,另外那15人假如以群体的名义去侮辱少数派的思想,也是不对的。因为这不是人数多寡的问题,数量的表象容易阻碍人们对真理的追寻。‘以群体的名义’是一种必须提防的思维陷阱。所以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首先是能独立思考的人,要与群众拉开适当的距离。然后‘卓尔不群’就成为他们的气质了,有那种气质才能谈‘精神贵族’这个词。
“如果你长大后想成为有思想的人,那么以后就不要轻易嘲笑任何人和事。从调整状态做起,也等于是古训中说的‘正心诚意’。先端正了态度,其他的才会紧随而来。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你以为这是什么意思?孟子说呀,我自己的气质靠自己培养出来的,不需要化妆。他有一套独特的方法。李敖也说过,孬种变成英雄可以靠训练来达成。我相信李敖一样懂得这套(培)养气(质)术。以我的经历看,自己培养气质真的可以做到。”
关于“气质”,本来对我而言是很虚很遥远的名词。可是后来,在看了很多书、思想成长之后,有一回和亲戚们吃饭,他们说我有点气质了。这些表扬让我深深记住了孟子那句话--“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来自己是可以由内而外地改变气质的,诚不我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