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世上没有难教的小孩
11082500000003

第3章 诱发孩子自己思考

针刺式启发的要点在于准确、快速、灵活。话不在多,时机和语言的分寸都要掌握好。如果能击中要害,孩子内心原有的观念肯定会受到强烈冲击。针刺之后你可以漫不经心地离开,剩下的事情,就是在他们脑内发生的“革命”了。你只需等待,等它分解到位了,再适当进行启发,这样的效果最好。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内在反思促成的变化,而不是由外力强行剥除的,这种自发的剥离效果更稳固,副作用更小。

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约翰·洛克(英国哲学家)

不经意地刺了一针

大约第五天,曾老师在书房忙完了事情,端着茶杯走进来和我聊天。他问我以前在学校里喜欢和什么样的同学交往。我就随口说了许多以前在学校里的事情:我总是和那些成绩差的学生一起玩,而且在教室走廊上,我们会集体嘲笑那些成绩好的同学。我们笑他们假正经,还经常想办法捉弄或者打击他们,所以许多同学都怕我们。在学校里,我们那群人还是挺风光的。

曾老师听完笑着说:“你现在还想那些哥们儿吧?”我说:“是啊,我们那群人……”还没等我说完,曾老师突然打断我说:“这些天你已经说过很多次‘我们那群人’了,这种表述以后尽量不要再用了,因为你本不属于那群人。小松,你和他们根本就不同。你只是因为成绩不好,担心被同学孤立,为了被群体接受,可以扎堆儿,才选择和他们混在一起的。要不你现在认真想想看,难道你真的和那些曾经被你们嘲笑过、被你们打击过的同学有什么过不去的冤仇吗?”

我想了想,说:“是没有。”

“那你们为何要以群体的力量去嘲笑人家呢?”

我有点迷惑,答不上来。曾老师告诉我,有一本书叫《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里面说:群体的力量经常是邪恶的、盲目的。而作为群体里的个人,很可能是清醒的、独立的。因此用群体的名义做坏事,并不代表群体里面的每个人都是魔鬼。我以前的那些行为,在仔细思考之后,我自己都找不出合适的理由去解释,这说明我内心有健康的道德判断标准,我知道做人的善恶准则。当我去思考它,思考的过程就是在寻找能合理解释自身行为的依据。可是找了一遍,我发现没有基础,嘲笑别人的依据根本站不住脚。所以,我不是真的坏蛋,我只是害怕成绩差而没有队伍接纳自己,于是就去附和那群成绩不好的同学,我其实只想取得某个群体的身份认同。

没等我回过神来,曾老师就起身走了。然后,我继续和胡老师耍嘴皮子。可是,曾老师刚才那番话始终在我心里挥之不去。我刻意不去想它,可它就在那里,我无法忽略它的存在。吃饭的时候,散步的时候,睡觉的时候,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审视自己。真别扭!我好像不是从前的那个“我”了。

曾老师谈思路

这是我第一次对小松采用针刺式手法,用突击点穴的方式,刺穿小松心理上不正确的群体属性。通过针刺,让那个小水疱慢慢漏水,然后消失。小松本来就不是坏孩子,只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他自然就和学习差的同学扎堆。当他进入群体之后,就会不自觉地被那个群体的价值观牵引着走。

我现在先给他不经意地刺一针,泼一点冷水,让他通过刚才话语中的逻辑去反思。通过反思,促使他内心发生化学反应,让他与内在的原有形象分离。就像去除街边顽固的小广告纸片一样,先泼上一点水,让水分润湿纸张,同时分解部分胶水,再去剥除纸张就容易多了。

针刺式启发的要点在于准确、快速、灵活。话不在多,时机和语言的分寸都要掌握好。如果能击中要害,孩子内心原有的观念肯定会受到强烈冲击。

针刺之后你可以漫不经心地离开,剩下的事情,就是在他们脑内发生的“革命”了。你只需等待,等它分解到位了,再适当进行启发,这样的效果最好。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内在反思促成的变化,而不是由外力强行剥除的,这种自发的剥离效果更稳固,副作用更小。许多孩子之所以浑浑噩噩,是因为他们对时间、对生命还没有过触及灵魂的思考。一旦某些信息刺激、诱发他们思考,情况就不同了。

深夜里的忏悔

那是我来到曾老师这里的第九天。对我而言,那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那天晚上,曾老师依然陪我看电影,这次是他选的片子是《霸王别姬》。身世凄凉的小豆子在戏班辛苦练功,因熬不住而逃离,偶然看到京剧名角唱戏,他突然开悟了,自愿回到戏班,甘愿接受师傅的鞭打,他的韧劲让我感动。

戏中的老爷子说:人啊,想成为角儿,得自己成全自己。经过非同一般的苦练,昔日的小豆子成名了。他成了红星,想收留路边的弃婴,老爷子在旁劝道:还是不要了,小豆子,人各有命啊!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曾老师多次暂停画面,为我深入讲解故事的历史背景、剧情的发展线索。我当时真被电影给感动了。假如没有曾老师在旁解说,这种影片我是不会感兴趣的,而且也看不懂,因为那些时代背景对我而言太过陌生,和我毫不相干。但是有老师在旁边适时解说,我似乎不大费力就能嚼出一些味道,并跟着故事进入了那个时代。

电影结束后,我们继续聊天。曾老师把话题往深处带,他给我讲了许多现代史知识,阐述1949年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形态变化。坦白说,那晚具体谈了什么我也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触动了我心里的某根弦,以至于让我忘记了周遭的一切。当晚,年少的我第一次失眠了。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脑海里一片模糊。我想了许多,想努力给自己的生命找一点意义,但是我发现自己生命的行囊空空如也。

蓦然间,我想到了未来--在寂静的黑夜里,我突然感觉深深的恐惧!

可我以前是从不担忧未来的!恐惧,如大军压境。对黑夜的恐惧,对未来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一起向我袭来。我想到自己快16岁了,功课却只有小学二年级的水平,那不是羞耻,而是绝望啊!以后我还要走自己的人生道路,未来风云莫测,我该怎么办?

在黑暗中,我用被子把全身裹起来。我真想睡着啊!睡着了就能逃避这该死的思考了。我手足无措地陷入了恐惧的深渊里!在黑暗里,我不知不觉地哭了……过了很久,我还是无法入睡。那种恐惧太深了,我就像堕入了宇宙深渊,孤独无助。我感觉自己快要窒息了,于是起床,打开灯,看看时间,已是凌晨两点多了。我走到曾老师的卧室前,敲响了他的房门。

曾老师睡眼惺忪地起来开门,问我什么事。我说睡不着,很害怕。他丝毫没有责怪我半夜叫醒他,而是披上外套,陪我一起回到我的房间。他坐在我的床沿,像个洞悉一切的长者,安静地看着我。

我告诉他我心里的恐惧,我突然害怕一切,不知道该怎样独自面对未来的人生。我是一个废物,我终于明白了这一点。我以前错过了太多宝贵的时光,现在充斥胸口的全是痛楚和悔恨。

在曾老师面前,我伤心地忏悔自己过去的蹉跎。我迫不及待地把十多年来从没有表露过的自卑、怯懦都倾倒出来了。一个人在激烈情感的撞击下,会情不自禁地做出一些缺乏理智的行为来。简单地说,当时我真是崩溃了!

曾老师用眼神鼓励我,让我尽情地发泄。哭完之后,我对他说:“请您现在打电话让胡老师过来给我上课吧,我一刻也不能等了,我马上就要开始学习。”

曾老师看看时钟说:“不必急于一时。你目前的心情我能理解,但三分钟热度以后,你能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才是关键。”

看我渐渐平静了下来,情绪也宣泄完了,曾老师才温和地说:“小松,你今晚会为自己流泪,我很高兴!这说明你长大了。可是事情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你想追赶时光,我可以担保:没问题,一定行!可是我也要告诉你,这不是靠三分钟热度能完成的,它需要长久地坚持,每一个小时,每一天,每个月,每一年。很高兴你今晚愿意叫醒我,让我和你一起分享忏悔的心情。可是我不会把你刚才说的话放在心上,所有的承诺和保证,在天亮后都一笔勾销,就当没有发生过。你是不是真的想改变,等睡过一觉之后,心情平静了,再扪心自问一遍。不管答案是什么,你都不用向我保证。我这里不保存任何人的保证书。如果你今晚的决心是真的,不妨在心里许一个承诺,由你自己来监督和保管。我很健忘,就算你明天仍不振作不努力,我一样不怪你。”

也许是哭久了、疲惫了,也许是将积压多年不敢吐露的心里话全掏了出来--我觉得整个人都空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一晚等我睡着后,曾老师打电话把这件事告诉了我的妈妈。当时妈妈在外婆家里,她马上把消息告诉了外婆、外公。外婆当时就哭了。他们期待我的醒悟已经太久。在那么普通的一天,曾老师的一个电话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曾老师谈思路

一个年轻人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的精神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很多家长都为孩子瞎操心,为孩子代劳,反而扼杀了孩子最可贵的东西,那就是对自我行为的责任意识。缺乏对自己的责任感,就会成为灵魂的弱者,就无法真正锐意进取--其实多数时候是家长们在误伤自己的孩子。

假如家长希望孩子真正自律,就要放掉手上的鼻绳,让孩子像骏马那样奔腾。必须让孩子们明白,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他们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他们需要行使自由意志。当他们知道没有人牵着他的鼻子走,他才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放掉绳子,方能催生自律。自律滋长了,就能激活灵魂。

很多家长担心在孩子不懂事之前,如果不去管教他们,就会耽误孩子的成长。其实,如果管教得太严,反而会推迟孩子懂事的年龄。

家长对孩子严格的教育就像一条绳子,孩子看得见的绳子,大多是制作侏儒的器具。教育孩子的方法要适度,要隐形,就像经济学上常说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在无形中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爱、自律的性格。

家长的性格要稳重,不能刀子嘴,爱邀功,爱逞能,更不能嫉贤妒能。最好是沉得住气,管控得住自己的情绪,头脑清醒,对孩子讲道理--凡具有这些特征的家长,都能轻松地理解“隐形绳子”的妙用。

为激发小松开窍,我在背后做了许多工作。简单讲,首先找准学生的性格,摸清他原有的知识基础,然后有针对性地释放对口信息。这些信息假如契合他的基础,就能迅速激发其内在的反思。

就像放在空气不流通的小房间里的火炉,只要找对炉子的通风口,在恰当的方位吹进一些新鲜空气,必将促进它的燃烧。火炉的温度升高,整个房间将更有活力。我要做的,仅仅是给迷茫的少年递过一块抹布,让他们自己动手擦掉心上的尘埃,使灵魂重获光明。

小松来到我身边的第九天就开窍了,时间之短让我也有些意外。他的开窍,当然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一匹烈马在懂得不受调教无法成就自己的道理之后,才愿意低下头来接受驯马师的指导,这时就没有必要再用缰绳套住它了。而只需告诉他:管理好自己,懂得驾驭自我,就能真正获得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