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岁之前,孩子自身根本不可能有问题,一切都是家庭和环境的问题。孩子有何过错呢?孩子不过是上天分配到你家里的一张白纸而已。在他们人生的最初阶段,一切都归家长来涂鸦。涂了一部分之后,家长再和社会力量一起涂。每个新生命在最初10年都是很无助的。
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补救,还来得及
第二天,我就开始认真跟胡老师学习了。当我发自内心地想要好好学习时,我发现学习好像也不算很难。当然,从坐不住到慢慢集中注意力,这中间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但是坚持下来,我的状态慢慢好多了。起初,曾老师把每节课的时间缩短,控制在30分钟以内,让我不至于烦躁,然后逐步延长我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这样又过了几天,曾老师找我谈话了。“小松,激动过后,是不是还决定要追赶呢?”他问。我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他拍拍我的肩膀说:“好!自己想上进就好办。别怕!我会帮你。你现在的形势是,该上八年级的年龄,却只掌握了二年级的知识,而且再过三年,你就满18岁了,如果你无法上大学,那么很快就会到社会上混自己的人生。底子太薄弱,未来的艰难,可想而知。坦白说,坏消息是你之前浪费了太多时间,让大脑某些区域错过了最佳的训练时机。大脑的某些区域功能需要在适当的年龄段做适当的刺激训练,一旦错过了时机,即使加倍努力也无法全部追回来。结果就影响到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后可能对某些领域的理解会比较吃力,或者比较迟钝。在前面15年里,你几乎什么都不学,这自然会影响到你的思维基础,现在从头学习的难度可能会更大。譬如数学运算思考、语文的语感及文字触觉等等。虽说勤能补拙,可终究不能无视大脑发育和人格发展阶梯的科学进程。对此,你先要有点心理准备。好消息是你现在才15岁,还来得及追赶和补救。你目前处在这样的夹缝中:错过了太多,但时间窗口还未完全关闭。只要努力,你就有机会。
“法国的哲学家萨特说过:不管命运和环境把你打造成什么样子,一旦某一刻你意识到这种状态,并且经过审视与反思的过程,你就再也无法安之若素,回到原先没察觉时的样子了。
“因为,不管你之前是被拐卖了、被恶意对待了,还是被环境折磨得疲惫不堪,外界造就的这种种结果你都只能接受。关键是,当自由意志跑出来,你认识到现状了,那么从当下开始,你就要为自己将来的一切行为负责了。就像你在阳台上发现有个小偷进了邻居家里,在小偷还没发现你、你自己安全无虞的前提下,你都不打电话报警,为阻止罪案的发生做些积极的动作,那么其实你已经是该案的共犯了。
“存在主义认为:人活在当下,只有承认当下、放眼未来才是强者所为。过往则不究,纠缠于过去是刻舟求剑的行为。像怨妇般抱怨,并没有改善现实的积极意义。再说,喜欢抱怨的人是没出息的!
“其实每个人刚开始都是被他人和环境塑造的。小时候,孩子的自主意识很弱,完全是被动的。可是,当成长到能反思‘什么对自己真正有用’时,孩子的自我意识就能发生作用了。当自我意识发生作用后,孩子会首先盘点自己已经形成的性格。当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完全改变自己。如果对自己不满意,那么就从现在起给自己把关,承认自己的弱点,然后想法设法去改进。就像往一桶脏水里不断加入干净的水,只要坚持不懈地加下去,整体情况能改善是肯定的。朝这个目标不懈进取,就是强者的态度。我们能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首先就要看我们有没有强者的态度。”
曾老师的话让我又喜又忧,过了一会儿,他又继续说:“以你现在的情况,要在高考应试这条道路上和其他同龄人拼高低,确实是太难了。我们要尊重现实,不能够凭空订立目标。不重视现实条件的人,只会纸上谈兵,结果只是浪费时间。”
曾老师谈思路
人生的前面20年是学生阶段,就像小老虎要学会捕猎才能自己谋生,人生的主战场并非在学校,上学不是孩子来人间一趟的真正目的,上学受教育是为日后的社会生活和人生发展做准备的。
从目前的教育体制来看,学校授业与社会需求之间严重脱节。对此,家长们更应该保持足够的清醒,尽量以社会实用性为准则,让孩子少走弯路。可惜很多家长和孩子都不明白这一点,或者心里明白,但真正遇到问题时又把实用原则抛在一边不管不顾了。这说明他们没有真懂,真懂的人是把认识落实到行动上的。因为人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避害的行动不够积极,正是由于认识不到位。
老师带我抄近路
“我们的目标都是要学会一定的生活技能,为将来步入社会打基础。假如我们将到达泰山顶比喻为这个目标,那么大部分人走的都是大路,也就是通过学校教育这条路,来实现这个目标。通往山脚的大路早已经人满为患,拥挤不堪。而你的情况更糟糕,你老早就已经跟着那些散兵游勇离开了大队伍,想找回原先的大路已经没时间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先用卫星定位坐标,找准坐标之后,我们只能走小道,缩短距离,直接跑到山脚下与大队伍会合,到了那里再和他们比赛爬山!”
我听了很开心,但还是忍不住问:“能行吗?”“人的知识结构其实像搭积木,假设想把A方木块搭放在第五层,其实并不需要杂七杂八一大堆东西去垫底,有方法的人可以循简捷路径达到目标,省时省力就把它垫到那个高度。比如数学、英语、思考能力等等,只要真正懂得其中进阶的逻辑路径,就可以走捷径。学习任何东西,找到好方法很重要,好的方法会效率提高。比如说记英语单词,我可以帮许多学生以每天新增150个单词的速度来记忆。这套方法建立在科研总结出的遗忘规律之上,我们可以借鉴以提高效率。”
曾老师说要带我抄近路,在前面和同龄人会合。直到两年后,我和一群中国大学生参加美国的冬令营时,这番话才得到验证。当时团里面有5名高三学生、4名大学生。我们在一起生活了20天,通过交流后我发现,在阅读广度、独立思考、逻辑思维上,我们的能力都差不多。直到那时,我才确信曾老师的策略是对的。
大家都渴望生活精彩纷呈,激情不断,可大多数人的生活是平淡乏味的。生活不像电影,可以专挑美景来拍。我不是刚刚鼓足了勇气想撒腿快跑吗?其实我每天也照样老老实实在地上龟行。每天睁开眼睛面对的是学习任务,大部分时间都安安静静地上课、做练习。当时我也很困惑,不是说要“抄近路”吗,为什么每天还是这样毫无进展呢?
后来,直到曾老师决定培养我往教育学方面发展时,他才把曾经用来教育我的那些方法告诉我。仔细回想之下,我恍然大悟。在此之前,我的确像是被蒙上眼睛任由老师牵着行走。
曾老师告诉我说,如果我对方法有什么疑问,就全部记下来。我心里的问号越积越多。又过了大半年,在一次去往南京的路上,曾老师对我说:“小松,还记得你刚来到我身边时的状态吗?那时候的你脑子里没有任何念想,对什么都无所谓。吃什么,去哪里,自己要干什么,全都无所谓。那种状态是你父母错误的教育方法造成的,不完全是你个人的问题。当时你的症状,就像局部神经瘫痪的病人。往好了说,这状态就像悟道的高人,波澜不惊!往坏了说,就像行尸走肉。这些症状说明你的内心如同枯木,干涸了太久,神经都快枯死了,所以对外界事物都不敏感。这样是不行的。我要帮助你好起来,就像医生治病,多管齐下。我在你身上使用了几十种方法,只是你不知道而已。那么,心如枯木怎么办呢?先用最轻微剂量的药,加一点姜糖水,蜻蜓点水般刺激一下,起到活血的作用。当初我让你把心里的疑问先记录下来,找个地方存放,就是为了给你一点念想、悬念。当你心里有了感兴趣又必须惦记的东西,自然心思和情感触觉都会动起来,心理活动也渐渐会多起来。心理活动多了,问号自然也多起来。”
“在老师给出答案之前,问号憋在心里就会痒痒,人感到痒痒了自然就会去挠。‘挠痒痒’就是为了缓释好奇心而主动去思考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就会带来许多好处,逐步引发一连串的心灵生态改良。
“这就像治理沙漠荒地的生态过程。刚开始那是一片荒凉,先开一条水渠,引一点水过去。然后找一些耐干旱的植物沿水渠栽种,逐步引来蜥蜴、蛇、小鸟等动物。虽然改进的步伐很小、节奏也慢,可是这个小生态圈终究会慢慢地活络起来。植物渐渐变多了,动物也会来得更多。最终的一大片绿洲,就是从最早的一点一滴改变开始的。”
曾老师谈思路
人的眼睛、神态、气质都是很好的观测窗口。所以,有时候面对孩子的疑问,不要一下子告诉他答案。留一点悬念,让他自己去找寻解决的办法,会有助于培养孩子思考的习惯。家长不恰当地过多代劳,只能弱化孩子的积极性。
孩子在6岁之前全都是充满好奇、喜欢探索的。为何发展到后面,有些孩子就变得死气沉沉了呢?
大多是因为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无意之中把孩子思考的翅膀给折断了,然后就逐步走向可悲的逆向培养了。其实很多积弱成疾的少年儿童,都是在错误教育方法下遭逆向培养的结果。
一个人要有念想。念想不完全等于愿望,它是希冀、好奇和欲望的混合体。有念想的人才活得有精气神,生活才有丰盈充沛的面貌。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体内要有流动的血,才会健康,才会有活力。假如内心如一潭死水,心理活动也就衰弱,那么病害就滋生了。套用经济学的一句话来说:刺激内需,带动经济。人有需求才能有积极的行动。自己对自己的人生都无欲无求了,那就只能去当木偶了。
现在有些孩子对什么都漠不关心,容易愤怒,容易怨恨父母,甚至走极端。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被钳制得太牢。这个钳制不一定专指家长的作为,很可能是学校和家长的合力,把孩子的时间全部安排在枯燥的学习项目上,不给孩子留一点儿私人时间,高压加上枯燥,所有的路都被堵死了,这样就逐渐将孩子的心灵翅膀给折断了。他们曾经想飞,内心也一定有过萌动,不过都在生活中被“镇压”了。
家长过度关注、过度代劳,或者否决掉孩子的自主意识,都是极为有害的做法。当孩子发现他们没有任何自主的空间,世界上没有属于他自己的色彩时,他的心里接受了消极暗示,生活态度自然就越发地消极。当消极成为习惯,而习惯又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后,人为了捍卫自我价值感,就会逐渐认同自己的现状,形成复杂的心理顽疾。
一般家长看到孩子的性格不好了,价值观歪曲了,就痛心疾首!其实在这个时候,孩子的性格还在形成期,通过努力是可以帮助他们转变的。许多家长不知道原因,总以为这是孩子本身的问题。
其实,在10岁之前,孩子自身根本不可能有问题,一切都是家庭和环境的问题。孩子有何过错呢?孩子不过是上天分配到你家里的一张白纸而已。在他们人生的最初阶段,一切都归家长来涂鸦。涂了一部分之后,家长再和社会力量一起涂。每个新生命在最初10年都是很无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