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世上没有难教的小孩
11082500000006

第6章 量身设置课程的智慧(1)

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过于死板,要想孩子坚毅地往前走,光用谈话来打气是不行的,还要讲方法。比方说,你想要孩子走到10公里外的一座山,那么就先要考虑孩子是否有一口气走完10公里的实力。具体实施上,必须考虑在路上设定几个休息点,要给什么奖励才能帮孩子保持斗志。一个长远的目标应该拆解成若干个小步骤来完成。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卢梭(法国思想家、哲学家)

再微小的果实,也比空话有说服力

我的学习成绩非常不好,已经落后同龄人一大截了。一开始,曾老师让我把重点放在数学学习上。他要求胡老师完全根据我的学习状态来教学,不让我做复杂的题型,不拿那些奥数题来开发我的大脑,只要求我掌握每个知识点的基本题型就行了。后来,我用一年时间,把数学成绩提高到了初三的水平,快和我的同龄人同步了。

曾老师说:“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数学很有用,这毋庸置疑。可是大家成年后都知道,实际上,小学的数学知识就够应付生活所需了。除非从事需要高等数学为基础的专业工作,否则一般人在生活中并不需要高深的数学能力。但这并不代表数学没有用,它的用处很大,最主要是能够训练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甚至改变人的思维方式,让人一生受用。它的好处在市场买菜数钱时体现不出来,但是在思考问题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复杂局面时,就能明显体现出来了。

“有人说,中学阶段的数学教材太深了,意思是上大学之前根本不必学那么深的数学。像英美的中学数学课,就只注重动手能力和基础普及。如果说不是为了高考,我们回归到数学的朴实价值来操作,就不需要去运用题海战术来提高数学成绩,只需要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就可以了。”

刚到曾老师那里时,我的父母,甚至包括我自己,都有点怀疑我的智力是否正常。曾老师决定先解开我们的这个心结,把我的心理障碍消除,鼓舞我要有勇气面对更高的目标。“智力有问题”这块标签也常常成为某些学生逃避的借口。只有把潜在的障碍拔掉,心理上才没有包袱。

数学是可以快速提高成绩的学科。人们通常觉得,数学能学好的人大脑也一定聪明。所以,当我的数学有进步了,我的自信也树立起来了。假如曾老师一开始就选择为我补习英语,我肯定会觉得枯燥,一旦畏难则不利于后面的状态。因为我以前从未认真面对过学业,而专注力、克服枯燥感等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都需要有步骤地进行训练。用曾老师的话说,我当时就像一台库存多年而没怎么用过的汽车发动机,发动之前,一定要先加好机油。然后点火,慢热,逐渐升温。跑一段路之后,还要进行碎片清理,道理就和中医说的“固本培元”一样,但是过程要讲究次序。如果步骤过急了,我当时承受压力的阀值低,本来就不足的自信心会坍塌。所以,先让我提高数学水平,然后将围棋和阅读的技能同时提高,我的学习状态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调整。后来,我的注意力也越来越集中,学习强度也跟着越来越大,同时课程也跟着调整。

其实,“思考能力训练”是曾老师最早为我开的课程,只是我一直不知道而已。他的语言能力、他对事物的分析能力、他的逻辑性等对我的影响,早就如空气一般进入我的心肺。最初那半年,他就是靠“言传身教”来教育我的。

曾老师谈思路

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过于死板,要想孩子坚毅地往前走,光用谈话来打气是不行的,还要讲方法。比方说,你想要孩子走到10公里外的一座山,那么就先要考虑孩子是否有一口气走完10公里的实力。具体实施上,必须考虑在路上设定几个休息点,要给什么奖励才能帮孩子保持斗志。一个长远的目标应该拆解成若干个小步骤来完成。

对于孩子来说,能尽快看到成果,他的士气就会受到鼓舞。哪怕是小小的果实,也比家长说一箩筐空话更具有说服力。这就像农业生态园的管理,需要长期和短期收益品种都搭配好了,才能形成良性循坏。

可惜,许多家长总想让小孩长期忍受风雨,去追寻一道太过遥远的彩虹。想法固然没错,但不切实际。给孩子设定目标要结合孩子的性格、年龄段来灵活处理,力争让孩子游刃有余、闲庭信步地走下去。

另外,家长一味苦口婆心地说教也很不好。家长把自己唠叨成“唐僧”,也无法降服小鬼。孩子们的耳朵都起茧了,也听不进去。要想让孩子相信远景,就要让他先品尝到近期努力后收获的甘汁。走几步,回头看到一串脚印,孩子的自信心和对家长的信任都逐步建立起来了,这样他才能甘愿跟你走。

语文课,从读一部小说开始

中国当前的语文教材收录的都是白话文,这当然是好事。虽说通过普及教育,高中生也能看懂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可是一般学生的古文功底都不够,远远无法达到流畅阅读古文的程度--这客观上也对人们获取古籍知识形成了障碍。

曾老师认为,身为中国人,就一定要懂得基本的传统文化,没有一点古文基础是不行的。曾老师对我的要求是:熟读全文,背诵作者名、写作年代、写作背景和名篇里的佳句。曾老师让我按照步骤,把高中的古文及诗词全部熟读,还补充了一些他认为重要的古籍选摘。

他经常拿南怀瑾先生的书来讲课,除了书里面的内容,还加上大量的个人发挥,结合他自身的人生经历来拆解,基本上古文就是一门综合课程,里面有历史、文学、诗词、军事、计谋、励志等等。

他总能把自己看过的历史故事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在讲战国时期吴越两国之间的恩怨时,曾老师总共讲了30多节课,将五花八门的知识都织进去了。每一节课我都感觉不像是在上课,而是听他在讲故事。

曾老师说,中学时期的孩子,应该在知识面上建立起综合厚度,因此,只要是能够引起我兴趣的内容,他都无所禁忌地带出来,并在讲述中随时观察我的兴趣点,然后有针对性地深化进去。另外,他很喜欢唐浩明的小说《曾国藩》,还拿这本书为我详细讲过。回想起来,名为“古文课”,实际上全都是综合课程。

曾老师说:其实不论古文还是电视上的新闻,都一样的,无非都是一些故事。任何一个故事都是一只躯壳,拆开这个拆开那个,里面无非就是些规律而已。其中包括人性规律、政治规律、历史规律等等,涵盖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所以,不管课堂名称是“中国历史”还是“西方历史”,实质上讲述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把普罗米修斯换成女娲怎样?把亚历山大帝换成秦始皇又如何?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是一样的。

许多正史记载的内容是虚构的,而不少小说其实是以真实故事为基础的。孰真孰假,不必太在意。故事本身不是关键,能从中获取知识、掌握事物运行发展的规律才是重点。

为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个道理,曾老师马上找出了德国“死亡博士”哈根斯的医学解剖视频课程给我看。我第一次看见详细解剖五具人体的过程,具细无遗,感觉太震撼了!

我看完之后,曾老师说:为了尊重死者,这些尸体的脸部都被掩盖住了。假如告诉你,其中一具尸体是某国前总理,另一具尸体是冻死在街边的德国流浪汉,你觉得解剖之后里面会有什么不同吗?当时我震惊极了。原来本质就是这个意思,隐藏在身份、职位等虚名背后的身体都是一样的。

曾老师觉得名篇佳句是我们中国人语言系统中的通配符号,每个人都应该懂一些。他把“先掌握教科书上的知识”这个大方针稍做了一些修剪,有些教科书上不要求背诵的,他会要求我去背诵。同样,有些书上说要背诵的,他却说不必。但是对于现代文,他就要求我全部掌握。对此他当然有一番解释:从字面上讲,“语文”应该是关于语言和文字的教学,而一般人很容易把“语文”简单理解为“教授学生掌握语言和文字应用的能力”。这也没错,任何一本有文字的书,都可以称之为“语文课本”。现在的语文教材也可以教会学生们阅读和书写。但是,选取什么文章进入教材,是一件大事--因为文章不是一堆文字的简单堆砌,同时还应该“文以载道”。

因为,教科书还承担着意识形态教化的功能,所以,日本的教科书问题,台湾国民党和民进党执政时教科书的编纂问题,一度成为政治较量的焦点。这时就带出了一个问题:作为存活于世界、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我对未来的愿景与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吗?这是值得每个家长和学生思考的问题。

而且,在不同的年代,语文教科书的内容也不同,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些端倪。曾老师的书柜里就有很多以前的老课本,他有收集这类资料的爱好。我带着好奇,随手翻开近百年前的教科书。曾老师说:“通过触摸可以感受到历史。而耳闻和眼睛看到它、手触到它的感受是不同的。因为人听到一个信息,还需要经由大脑去理解。而触摸,是一种直观的经历。人对自己经历的东西印象会特别深刻,很容易发自内心地去认同这种经历,并使它完全成为自己的东西。而出自想象的感悟,通常会有距离感。”

清末民初的小学教材,里面主要是国学传统内容。1932年的中学教材里居然有许多先进的西方哲学思想,里面有杜威、罗素等人的文章,这让我很惊奇。

曾老师笑着说:“那时,蔡元培、胡适、徐志摩等人都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思想给国人,徐志摩还跑去英国,想当罗素的学生。他们那一批新文化健将,为振兴中华文化出了不少力,当时整个中国的教育界文化界都出现了争鸣的局面。你现在翻开那个时期的书,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所特有的风气。”

翻着这些书,我感觉就好像回到过去风云激荡的年代了。那些鼎鼎有名的新文化运动健将,在讨论和碰撞中引领了一代风骚。乱世中,更有精英璀璨、百家争鸣的开放空气。看了这些书,更能体会历史的曲折。一旦明白这种历史的规律,人就会多一分清醒,少一些盲从了。

看完近百年来的教科书,就知道语文教材的编写带有很强的现实意味。这里边不但要看他们推荐什么,还要注意不推荐什么。某一段时期的课本里,根本就看不见民国时期许多文化名人的文章,比如胡适、林语堂、梁实秋等。当然,并非说这些人的文章必须读。从政治上来讲,也许有必要这样做,但是对孩子而言,历史视野应该更开阔一些。

孩子的人生道路必然由他们自己去走,家长只能引导他们前进的方向。多给孩子选择的余地,他们所能学到的知识就更丰富。一味地只看课本,只能将孩子的思维限制在教科书里,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后来,曾老师把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本全部放在我的面前,经过筛选发现,必须学习的课文只有寥寥几篇。学完这些课文后,他又扔给我一套《雍正王朝》,说:“我们的语文课就从这部小说开始。”

上语文课就是读小说,这简直让我太意外了。接下来我接连看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以及唐浩明的《曾国藩》等小说,我发现,看完这些小说后,我基本上就对清朝的历史有了清晰的认识。

曾老师后来才告诉我,之所以用小说当教材,就是为了调整我的学习状态和兴趣。只要我肯学,这些小说里面都是知识。

曾老师谈思路

我平时在跟小松讲课的过程中,随意带出的知识点非常多,但我并不强求他每个都要记牢,事实上这个要求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知识从记住、思考、消化、沉淀的通道中走一遍,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多刺激点,尤其是时间因素,这是难以逾越的。

对于引起小松强烈兴趣的问题,我除了讲解之外,还会推荐他看书以加深了解。这个过程当然也就伴随着思考了。

孩子在5~18岁之间时,家长和老师就应该多点开花,点燃孩子的各种兴趣,并且以各种形式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兴趣。到了初中阶段,孩子的综合素质对学习的影响非常明显。底子厚的人,中学阶段很容易突飞猛进。当然我这里说的突飞猛进不是指考试成绩。考试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家长不要光拿考试成绩来评判孩子的优劣,而是要看到考试之外的综合能力。

走,到历史故事的现场去曾老师年轻时是一名背包客,他曾经以步行、骑单车和摩托车的方式周游全国。对于旅行,他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视角。

一次,曾老师带我去山东曲阜旅行。到了孔府之后,曾老师带着我在里面参观,一边参观,还一边给我上起了历史课。

你看看这座钟楼的屋檐顶,堆积的鸽子粪便会诉说历史的故事;你看看另一座孤寂的阁楼,说不定曾经有位孔子的后人在里面苦练书法;你看看这块地砖,历朝历代不知道有多少位皇帝到这里踏足过……这些房子和建筑都已经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了。它们都还在,供我们今天参观游玩,可是曾经在这里居住生活的人呢?他们到哪里去了?这就叫“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中国历史上,每当战乱或者朝代更替时,一些旧建筑就会遭到破坏,所以中国能够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很少。孔府的历史很悠久,如果几十年前不被破坏,中国大地上就能保留下来一份文明的硕果。其实,这对中国人的集体意识是有影响的,那段肆意破坏的历史,最终会沉淀为国民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影响到我们的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