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越是没有特长的孩子,他们就越缺乏自信,也就越容易依赖外在的物件,所以发型、手机、球鞋等等,都成为孩子比拼个性的阵地。不少家长因为孩子的发型问题和孩子起冲突。其实,就像“哥抽的不是烟,而是寂寞”那样,青少年坚持的不是发型,而是他们自己的阵地。
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
转变,从长发剪成小平头开始
我到曾老师身边时,头发还比较长,稍微盖住前额。当时就觉得留着长头发挺帅的,没想到发型被曾老师盯上了。好几次,曾老师轻描淡写地建议我换一种发型,剪成他那样的小平头。我当然不肯,心里笑他真老土!他多次给我设糖果陷阱,遭遇抵抗之后,他就想其他鬼点子去了。
曾老师知道我一直很喜欢打篮球,但是他家附近没有篮球场,要走远一点才有。他也一直不让我自己去打篮球,搞得我手痒痒,真想去打球。
平常我们大家聊天,玩笑中也会说起篮球场的事情。曾老师说他小学时候是校篮球队的,现在估计连投篮都找不到北了。
有一天课间休息时,曾老师突然说:“我们去球场打篮球,来一场比赛,怎么样?”
单挑?我一听就兴奋,那可是我的强项。我的地盘呀,谁怕谁!曾老师说:“比赛要有赌注的。你赢了,就让你以后每天自己去篮球场打半个小时球。如果你输了,马上去剪成小平头,并且一年内不许换发型。”
我当时真觉得在球场上解决这位中年叔叔是小菜一碟,于是想都没想,一口就答应了。最后的结果表明:冲动是魔鬼。这一去球场,我原先珍爱多年的发型就永远停留在15岁的照片里了。到了球场,曾老师说:“怎么比,随你定。”他显得很平静,我心里反而有点儿发毛了,脑海中不由得再次对双方实力进行对比。身高:我们俩差不多;体重:他占优势;年龄:我占优;身体状况:我完胜。经过数据对比之后,我心里有底了。于是我说:“我们打半场,每进一个球就攻防互换,谁先进10个球就算赢。怎样?”他答应了。
先是自由投篮,热热身。他投篮根本碰不到篮筐,这下我更不怕了。10分钟后,开始比赛。一开始,我领先了两球,虽然曾老师没有进球,可是他的素养很好,卡位、战术经验都还在。几个回合后他开始进入状态了,屡屡借用体重优势压着我上篮得手。转眼比分变成4∶6,我落后了。
“你不能靠体重来压我,欺负小青年身体单薄啊!”我说。“可以,接下去我就不利用体重,行吧?”好,接着他的进攻果然没有强行突破了。他在罚球圈附近带球,居然快速往底线沉底,我顶着他不让进入内圈,他居然跑动中来个勾手中距离,像姚明那样漂亮地进球了。我不知道他是运气好还是宝刀未老,反正他得意扬扬的。再过一会儿,还是中距离投篮进球了。我一点儿脾气都没有了--人家技术性击倒我了。
没有奇迹发生,离开球场后,我马上就被带去剪成了小平头。
当晚,我梦到自己没穿裤子在街上裸奔了,够吓人的!第二天一早,我赶紧去街边买了一顶帽子戴上。虽然大家都夸我新发型好看,像男子汉,帅气,可是我真难过,有点被阉割了的感觉,整整一周都不敢出门。
一年之后,我却喜欢上了小平头,也不想恢复以前的发型了。剪头发这件事告诉我:原本以为自己不可或缺的东西,其实放弃比想象中要容易。
曾老师谈思路
青少年的发型,相信是许多家长都操心过的问题。现在,学校的功课压力越来越大,孩子们的活动空间和自主空间越来越小。活动课被取消了,学校的球场也不让玩了,连服装也被校服统一了,于是发型或者小饰物就成了他们展示个性的舞台。
一般来说,越是没有特长的孩子,他们就越缺乏自信,也就越容易依赖外在的物件,所以发型、手机、球鞋等等,都成为孩子比拼个性的阵地。
不少家长因为孩子的发型问题和孩子起冲突。其实,就像“哥抽的不是烟,而是寂寞”那样,青少年坚持的不是发型,而是他们自己的阵地。家长最好别在发型问题上跟他们硬碰硬,尽量用柔和的方法。如果光想治标而不治本,强攻下去,家长恼怒,孩子也会产生怨恨情绪。
换掉拉风扮酷的眼镜
再谈谈眼镜的事情吧。我一开始使用的眼镜是很普通的中学生流行款。刚开始,曾老师是把眼镜款式和发型当做一种“旧我”的符号来让我整体扔掉的。这一次他也用了点儿技巧。
曾老师很喜欢打羽毛球。他多次带我去球场打羽毛球,每次打完我们都大汗淋漓。由于我的眼镜是板材的,鼻子出汗后,打球时眼镜容易滑动甚至被甩出去。他就劝我换一个金属框的眼镜,镜框腿向内弯曲有利于夹紧,不会因出汗而移位。
他说的固然有道理,但一开始我坚持不换,后来他正面说服了我。虽然不情愿,可是交手了几个回合之后,我投降了。其实更主要的是,被改变发型之后,我只好死心塌地信任他。
后来,曾老师给我讲了剪头发和换眼镜背后的故事。曾老师说:“你们这些孩子,都对某种群体符号特别看重。那个发型对于你们,就像一个党群的标志。你们打死都不愿意剪头发,就说明你们非常看重那种无形的凝聚力。因此,要想改变你,首先就要在符号上把你和群体分隔开来。
“电影里,囚犯们进监狱时都要经过剃头发、穿囚衣这两道基本程序,而且还不准使用原来的名字,监狱会给一个编号。这套形式就像一扇隔离门,它告诉你:里面和外面不同了。所以符号的心理意义是很重要的。政府规定各种职能部门员工必须穿制服上班,也是同样的道理,用统一符号来规范行为。
“我要帮你从意识和心理上告别原有的圈子,有形和无形的标志要一起扔掉。首先要去掉身上的符号,发型就是符号之一。发型更改后,照镜子时你就会觉得自己的形象陌生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我意象’。在你年龄还小、性格没有完全定型之前,这个‘自我意象’可以进行一定的修正。我说服你剪头发,实际上也借此来树立权威,要你从心里服从老师的管理。
“形象刚刚改变时,你会很难受,所以你剪发之后不肯脱帽子,这是心理从不愿接受到慢慢接受的调适期,给你时间,你总会说服自己的。
“我一直在观察着你,这个过程中我们都鼓励你。因此,你当时的难受并非由于谁嘲笑了你,而是自己脑海中浮现出以前那些朋友们的眼神。原来群体的力量依然隔空飞来,你感觉自己好像也变成被他们嘲笑的对象了,不但难为情,甚至觉得自己背叛了群体,背叛了隐藏在漫不经心行为背后的一连串价值观。
“同样,一旦新形象、新观念经由时间逐渐渗透进内心之后,新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一并进驻体内。当你的发型改变之后,你对眼镜被换掉就无所谓了。那时感觉到你对转变形象的推动比较容易接受。这就是一个心理缓慢转弯的过程,如果转弯太急,会翻车。到现在,你心里早已喜欢上新的发型和新的眼镜了。”其实外形的改变配合上这一年来你脑子里激增的知识内容,已改变了自我意象,从这个意义上说,你重生了一回。从里到外都更换了,你还会是原来的你吗?
“当时要你更换眼镜框的款式,主要理由和换发型相似。但稍有不同的是,眼镜框的款式能给你另一些积极暗示。我当时给你挑选了一副比较文雅、带着书卷气的镜框,是为了让你照镜子时引导自己重塑自我形象。人是有对号入座的心理暗示机制的。比如各种职业的制服,穿上去就具有身份功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个人的行为。
“试想一下,在开始阶段,你的发型改了,告别了过去的形象,然后学习态度认真了,也是告别过去,然后成绩上升了,找到了信心,接着视野拓展,知识迅速增加了。八个月后,你发现自己在学习上都超越了原先的同学时,是不是找到了自信呢?当你品尝到知识带给你横向比较的优越感时,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对于从未在知识上获得优胜经验的你而言,都会是一种深刻的触动。这种甘甜是渗入心脾的。
“某个夜晚当你因为这种改变的快乐而照镜子时,你就会发现这个镜框让你看上去更像是个有为少年,你自然会爱上你的新形象,慢慢地进入自我意象里,与灵魂逐步黏合起来。直到有一天,你会觉得:我就是这个样子的。”
听完曾老师这番解释后,我沉默无语,暗暗觉得自豪。的确,在他身边不到半年,我已经忘掉了原来的同学,甚至没兴趣找他们了。我通过阅读,逐渐提高了思想审美。每当回想起以前在学校的小混混行为时,自己都觉得有些脸红。
我真想不到,从内心告别过去,会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而分明没人逼迫我,甚至没有人知道我内心的渐变是怎样发生的。
至此,知识能否改变命运我不清楚,但是它改变了我的审美价值判断,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实。
曾老师谈思路
人的穿着打扮、服饰搭配当然是一门学问,并且里面反映着诸多心理奥秘。从外形到内在,或者从内在到外形,影响是双向的。
美国的总统大选竞选团队中专门有形象设计专家。候选人到选区要穿什么鞋子、戴什么领带、穿什么衣服,甚至衬衣该在哪个位置出现汗渍或折痕等等,都有精细的讲究。
青少年一般都比较注重发型和服饰,这时也不妨让他们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服饰的搭配、衣服的款式方面的知识,本身也是有用的知识,能够提高人的审美和鉴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