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世上没有难教的小孩
11082500000008

第8章 让孩子主动钻进阅读的“圈套”(1)

小松之前对书籍感觉生疏,要改变这一点,帮他对阅读建立感情,突兀的理由容易遭遇抵抗。最好的办法是先让兴趣来穿针引线,顺着兴趣点开始阅读,最初的内容轻松些,先让他和书混个脸熟。让阅读时间介入他每天的作息流程,让捧书成为不被他排斥的动作,让他内心感到“读书之乐”本是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始时,形式比内容重要。预热之后,形式自然也会带领人由浅到深地循序渐进。

应当考虑到儿童天性的差异,并且促进独特的发展。不能也不应使一切人都成为一模一样的人,并教以一模一样的东西。

--第斯多惠(德国教育家)

跟玄幻小说saygoodbye

胡老师不在的时候,我除了睡觉,就是拿手机看玄幻小说。一天,我正在看小说时,曾老师进到我房间来。他好奇地拿过我的手机看了一眼说:“不错,看书很好,比不看书强。你居然会坚持看小说,我对你真是刮目相看呀。”

我听了心里很受用。曾老师对我的肯定是那么自然,以前在家里用手机看小说时,爸爸妈妈总是说我,说我不好好学习,整天就知道玩手机,而曾老师对我的肯定让我感觉很舒服。

当我还在享受这种肯定时,曾老师接着说:“小松,你是不是对黑社会的话题很感兴趣啊?”

我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是呀!”于是,曾老师坐下来,给我讲起了江湖故事。这是我们这些“混混”

爱好的话题呀,没想到曾老师对此也有“研究”。曾老师说自己年少时也和别人打架,也跟道上的人混过。而且他也知道身边一些朋友的真实故事。

曾老师总能把平淡的故事讲得很精彩,更何况黑社会的话题本身就是我最喜欢的。他一连讲了两个小时,我全神贯注地听着,完全对他讲的故事着迷了。

末了,他话锋一转,说:“唉!这些故事太多了,我都讲不完。这样,我这里有一本专讲监狱风云的书,你要不要看?”

我的好奇心已经被彻底点燃,哪里还停得下来,马上高兴地说“:好啊!”曾老师说:“这本书叫做《四面墙》,据说该书作者坐过牢,这是根据他的真实经历写出来的。我看过这本书,很好看。”说完,他转身到书房去拿来这本书,放到我面前。

正当我要翻开第一页时,曾老师说:“还是和看电影一样的规矩:要看就一口气看完,不能看一点发现不喜欢又丢到一边去,也不能再看手机上的玄幻小说了。”

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当时我可不知道,那次不经意的答应之后,我就再没看过流行于中学校园的玄幻小说了。半年后,我把那些小说从手机里都删除了。当时按下删除键的感觉我至今还记得--就像古人削发以明志一样,象征着我把曾经的自己扔进了江河。看着它随波漂荡起伏着远去了,我有点失落惆怅,又有些淡淡的自豪。一年之后,我读过的书光是书名就让普通的高中生们咂舌了。用网络流行语说就是:秒杀了他们。那些书包括《瓦尔登湖》《存在与自由》《沉思录》《全球通史》等等。

当时,一捧起《四面墙》,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连续两天,我一直捧着那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曾老师听说我两天就把书看完了,微微有些诧异,不过他也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你看书的速度真不赖呀”。

曾老师谈思路

引导小松看书,帮助他爱上读书,这是我自始至终的工作重点。小松未来的生活中可以没有我,但不能没有书来与他相伴。爱阅读、善于阅读的人才有资格当“读书人”。如果我的学生以后是个不爱阅读、对书本毫无感情的人,那就是我教育上的失败了。

小松在我身边只有三年,这三年中我要做的事情很多,帮助他爱上阅读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重要的不是他在我身边时读了多少书,而是他离开我之后,阅读能否成为他长久坚持下去的好习惯。

我当时推荐小松看《四面墙》这本小说,主要是考虑到他当时的兴趣点和好奇心,从而因势利导。之前经过旁敲侧击的了解,我发现小松对黑社会题材的书籍很有兴趣。也许是受他原先所处的交往圈子影响,也许是由于少年的好奇心,总之,我必须承认小松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迂回引导。先尊重他,我才能获得他的信任。

《四面墙》除了能满足小松的猎奇心之外,本身也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在引导小松转变阅读口味的计划上,它适合当第一块敲门砖。结果小松饶有兴趣地把这本书看完了。这说明,他能阅读长篇小说,对喜欢的东西有正常的专注力。

还有,用它来替换小松原先沉迷的玄幻小说,一步步将他的阅读口味引导到其他内容上去。置换,要做得自然。每一个细节都是整体宏大布局的组成部分。对孩子的教育,既不能松懈,也不能着急。

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设套”

紧接着,曾老师给我看第二本书《明朝那些事儿》。那天,曾老师对我说:“我老婆平时不怎么看书。可是这部《明朝那些事儿》居然能破天荒地让她看个通宵,可见这本书很好看。在保证足够历史知识养分的基础上,大量增强趣味性,所以这本书的网络点击率创下了纪录,并成为全国青年人追捧的热门话题。没想到历史书也能成为时尚热门话题,能把两者结合好的作者不简单。很多历史书都是枯燥无味的,无趣的文字缺乏吸引力,也不利于知识的传播。我觉得大部分历史都可以讲得生动些,只要作者在态度上端正。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于是许多文学性与思想性俱佳的作品纷至沓来。这么诙谐好玩的历史小说出现了,对小松你们这代年轻人来说是好事。我建议你从今天开始就看看这本小说,如何?”

我接受了建议。然后曾老师耐心地把小说从网上一段一段复制下来,给我阅读。这套书的确有趣,可读性很强,我一口气把全套看完了。后来我把全套买了下来,推荐给我的表弟看。

后来,我又看了三本大部头的小说:《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啃完这三本后我又不知不觉地啃完了二十多本小说。有一天,曾老师故意把我看过的那些书都搬了出来,把它们全部摞起来“亮相”。

我居然读了那么多的书,那厚厚的高度让我隐隐觉得很骄傲。曾老师还告诉我这些书都是风靡全国的名著,我觉得自己还真够潮。

曾老师谈思路

小松看完《四面墙》之后,趁热打铁,我需要再为他选择一部趣味性强的小说。刚好那段时间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正在网络受到热捧,一来它的内容的确生动精彩,有足够的吸引力;二来小松当时比较喜欢追捧流行话题,因此,我想这本书应该会被他接受。

当时他还没喜欢上阅读,面对大部头的书,他肯定会心里发慌,所以我开始并不会为他买书,而是让他在电脑上一段一段地看,没有亲眼看到书有多厚,他也就不会因为书太厚而放弃去读书。帮助他保持阅读的热情在开始的阶段非常重要。

在他看书的过程中,我还时常和他探讨书里面的情节,并且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发挥性的讲述,增强他对历史的兴趣。同样,我通过讲解为小松制造更多看点,他才能用心看下去。这一切,都是为了把小松读书的兴趣捂“热”。只要他坚持阅读,慢慢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一项大目标要拆解成多个小环节来着手,想要他以后热爱阅读,第一步就是找对切入点,为他进行必要的热身。

小松看完《明朝那些事儿》之后,他对历史书的兴趣也被点燃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花了大量时间为他进行讲解,他的理解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我经常不失时机地表扬他,鼓励他多思考,小松慢慢发现自己原来是块能读书的料。万事开头难,这种心理暗示是第一步,只要开好头,后面就简单了。

小松刚看完明朝历史,从时代脉络上自然延伸到了清朝。并且二月河的这三部历史小说的可读性、趣味性都很强。有了《明朝那些事儿》的铺垫,小松再看这三部书已经很轻松了。在小松看这三部长篇小说的过程中,我同样给他介绍一些“花边新闻”:这几本书的销量如何牛、全国读者如何追捧、作者如何成为文坛的标杆人物……反正把听到的消息都用上了。等他看完二月河的系列小说之后,我告诉他,其实他已经读完了中国历史题材中最畅销的作品了。

把小松看过的书适当“拔高”,为的是给他传递良好的心理暗示,让他因为自己无意中闯进了文学殿堂而备感惊喜,从而点燃他继续阅读的兴趣。

在小松看完几套长篇小说后,我突然把这些书全部堆放在他的面前,这种动作要自然流畅,似乎不经意为之,结果给他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因为这些书本来都很厚,叠在一起会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那时对他的表扬不用多,轻微的赞许也就够了。因为摆在眼前的“厚度”就是说服力,无须多言,话多了效果反而不好。

另外,为什么要在头三个月给他看大量的历史小说呢?因为大部分人的阅读状态都需要有步骤地热身,一个从未进行过专注而持续阅读的人,他的身体和心理对书籍都会有距离感。

人是一种情境动物,大部分情感与认识是通过经历与感官触觉建立的。了解这些特性后,为了帮助自己,必要时可以用身体来调动感官反应。在比赛之前运动员先要进场热身适应也是这种道理,通过调动身体机能,让身体做好爆发的准备。

小松之前对书籍感觉生疏,要改变这一点,帮他对阅读建立感情,突兀的理由容易遭遇抵抗。最好的办法是先让兴趣来穿针引线,顺着兴趣点开始阅读,最初的内容轻松些,先让他和书混个脸熟。让阅读时间介入他每天的作息流程,让捧书成为不被他排斥的动作,让他内心感到“读书之乐”本是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始时,形式比内容重要。预热之后,形式自然也会带领人由浅到深地循序渐进。人的经历和感官体验是最好的“说客”,经由自身感受和时间所建立起的经验胜过万语千言。

有一天中午,曾老师问我:“小松,你们大部分学生应该都想过怎么骗过老师和家长吧?”“呵呵!那当然,和家长斗智斗勇简直就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了。”我笑笑说。

“那你的骗术高明不?”他微笑着探问。“我不行,老是忍不住要脸红的。我妈很容易看穿我的谎话。”“呵呵!那你想不想学习一点技巧,提高自己说谎的水平呢?”他开玩笑似的说。“啊?”我有点惊讶,不相信曾老师会教我说谎技术。

这时,他笑眯眯地递过来一本书,我接过一看,是一本《说谎心理学》。这是英国人写的一本书,内容主要是关于如何识破别人说谎、说谎者的技巧,以及识破谎言的科学依据等等。

我当时觉得有些兴奋,没想到撒谎也是正儿八经的知识。这是我感兴趣的东西,学会了不但可以加强自身的撒谎“修为”,而且也是可以向同龄人炫耀的资本。有时,我觉得曾老师真不像一般的老师,倒像一个不正经的邪派人物。邪派人物其实更有魅力,我喜欢他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