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谎心理学》相对于之前的历史小说算是很严肃的心理学著作了,但我却爱不释手。曾老师看我对此很感兴趣,就经常给我讲解书里面的内容,还会举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我理解。他的举例比书中的事例更好,因为他总能够按照我的生活经验来结合着讲解,如果一个例子超出我的经验范围,我不能理解,那么他就立刻再举别的例子,直到我理解为止。不管我过去的经历如何贫乏,他总能找到我听得懂的例子让我明白书中的原理。
后来曾老师告诉我:大部分看似深奥的道理其实都出身平凡,所以他总能从最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相似的事例印证某些规律。琐碎的生活场景同样充满了哲理。金子一直无处不在,只不过常人没有掌握随时发现并提炼出金子的本领而已。
就这样,我在曾老师的护航下,算是认真地读完了第一本心理学著作,而且获益匪浅。其实那时曾老师已经开始给我上心理学的课程了,只不过这门课没有列在我的课程表里,他也没有明确告诉我其实我看书就是在学习心理学。
曾老师谈思路
当小松读了几个月的历史小说之后,他对阅读的兴趣已经预热起来了。这时他自然想换换口味,不要等到他厌倦了主动提出来,时候差不多了我就及时更换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他的阅读兴趣。
许多青少年都对“如何撒谎”这个题目感兴趣,因为那是他们生活中经常涉及应用的话题,这和“该不该撒谎”的道德主题无关。孩子跟家长、老师玩捉迷藏是很平常的事。或许为了藏匿一本课外书,或许为了突破严密封锁,获得一点点自我的空间,他们难免要编个谎言来帮助自己达到目的。因此,“说谎”是他们熟悉的课题。
别忘了,兴趣和疑问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告诉他们谎言与识破撒谎的技巧,不就像在学习高级捉迷藏的技巧吗?所以我决定拿《说谎心理学》这本书作为引导小松接触心理学著作的引子。
只要对阅读的题材感兴趣,小松就能忍受冰冷文字造成的枯燥感。我不断地详细讲解,用活泼生动的语言结合他生活的经验来举例,都是为了缓冲文字的沉闷,让他能保持兴趣,学以致用。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的经验逻辑一直制约着人类心理,假如我不讲解,任他自己阅读的话,也许枯燥的文字和超出他理解范围的深奥感很快会令小松投降。一旦投降,就容易让小松对心理学产生厌恶感,不利于他日后的深入学习,因此首发阵容很重要。第一轮攻击波要合理制定计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并且不厌其烦,力求完整地把整套组合拳打完。最高的效率就是一次成型,哪怕在开始时进度缓慢,只要坚持不懈,也比中途放弃了以后再从头来过要好。
通过给小松讲解这本书,帮他克服对学术类专著的畏惧,为以后渐渐走向深入阅读做铺垫。还好,这个目的总算达到了。
用电影辅助阅读
接下来曾老师为我推荐了一本《日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书中主要是对生活中常见的行为现象进行简单的心理学分析,虽然分析很浅显,可是重点突出,简明扼要,阅读起来比较轻松。
曾老师说:“人们的日常行为其实受心理规律的支配。如果你能解读他人行为的成因,也就等于同时给自己上了一门反侦查的训练课程。因为心理规律是一样的,当我们用它来分析别人,自然也明白自身同样也受规律的控制。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张三和李四都是煤矿的工人,他俩第一天下矿井工作,当下班爬上地面后,张三发现李四的脸黑糊糊的,沾满了煤灰,于是张三自己赶紧跑去洗脸了。为什么他看见李四的脸很脏,自己就赶紧跑去洗脸呢?这就是从别人身上推想到自己的镜子原理。当你学会用心理分析的镜子去透视别人的内心动机,识破他人的行为奥秘时,同时也要将镜子用以反观自身,从而引发修正机制,逐步完善自己。”
曾老师继续说:“一般人总是害怕看专业性很强的学术专著,因为被冰冷的语言、深奥的逻辑唬住了。其实那些书里有许多精华,如果因为自己的阅读口味而厌恶它们,拒绝了解它们,受损的是自己。就像我们吃东西,小孩子会挑食,专拣可口的来吃,但是成年人不会完全由口感来控制自己。理性会提醒我们,有些食物口感不好但营养丰富,照样要吃--这就是理性的可贵了。把阅读看做是主动吸取营养的手段,应当以内容的含金量为选择前提。遇到语言生动的读本固然好,假如行文严肃,身边又没有讲解的老师,是不是就不碰了呢?理性的人不能像小孩,等家长追着自己来喂饭,等作家迁就自己的口味来写作。理性的人懂得爱惜自己,会主动寻求智慧,渴望进步,这就要求学会调整自己的感官去适应环境,通过努力适应严肃作品的文字风格,尽量不因浅薄的感官支配而放弃营养食物。越能挣脱感官控制的人,自由的空间就越大。”
于是,我开始马不停蹄地阅读这本《日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为了分析心理原理,让我更轻松理解,曾老师还调用了许多电影片段及纪录片资料来配合我学习心理学。这一招很有用,有声光画的直观展示,通过具体场景,我很轻松就理解那些道理了。当然曾老师背后花了不少的工夫准备资料。
曾老师调用的电影资料很多,几乎任何一部电影,他都可以从中找出片段来点评角色心理。他说,许多电影内容本身就是真实生活的切片,看电影就是通过别人的故事,获得自己的经验。有些专门为心理学课题而制作的电影,他会从头到尾完整播放,进行同步的讲解。比如电影《死亡试验》,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改编而成。一群正常人在试验中被分成两种角色,一拨人演囚犯,另一拨人当狱卒。本来大家都知道这是虚拟的实验,可是在此过程中,人们因为生活中的神态、语言冲突等细节而不由自主地进入非理性状态,很快忘记了本质上是身处游戏之中,继而引发了生死争斗。
这个试验揭示了生活中的许多行为真相。比如说一对父子常年斗气,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激烈交战。邻居作为旁观者一般都会依据简单框架原则批评他们双方,说儿子不懂得孝顺,说父亲不懂得宽容。其实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当事双方能够依据尊老爱幼的简单原则解开多年的恩怨吗?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许多家庭矛盾都是由生活的细节、双方的处境互动慢慢累积出来的,庞杂的琐事引发了许多旁人无法感受到的情绪。
正是生活中双方性格互动酿成的气氛在编织着彼此的关系,在这一层面上已不能依据框架性的道德原则来裁决家庭是非,所以经过历史总结人们才发出“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感慨。
“角色心理”是很奇妙的东西。生活中人们一旦进入某种角色,就同时进入了角色身份带来的相应情境和情绪应激模式。而人是一种情境动物,根据环境条件自然萌生相应的行为方式。环境、场景每天就这么丝丝入扣地缠绕着我们。
比如说,有些家庭成员,一起生活时彼此性格摩擦,冷战热战不休。
如果分开两地生活,很快又流泪吟唱“每逢佳节倍思亲”了。这就是因为聚在一起生活,自然依据性格、现实、利害关系来划定相处模式,而分开之后就由血缘和道德观来主导抽象关系了,正所谓“相见易,相处难”啊!
还有一部电影《浪潮》,它讲述了德国的一个高中老师带领学生们做的一个实验,旨在说明极权专制下的政府如何轻易地控制民众,让现在的年轻人明白,从民主到极权管制只需三天时间。
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罗兰夫人在临上断头台前悲呼:“自由啊!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这句话将永远在政治和思想史的殿堂上回响。这部电影里,讲到了政客们控制与煽动群众的很多手法。在曾老师的解说中,我非常认真地看完了这部电影。后来我查找了关于这部电影的资料,对这种俘获群众心理的控制机制我感到非常恐惧,也对脆弱的人性感到悲哀。结合历史线索来看,在大时代的背景中,群众数量虽然庞大,但也不过是政客们豪宴画面背后那些色彩斑斓的背景而已--纵使山花烂漫,姹紫嫣红,亦难敌弄潮者的翻云覆雨手。
还有一部电影《迷雾》,它讲述了美国的一个小镇突然被神秘浓雾包围,浓雾中有怪兽要吃人,数十人被困在超级市场中抱团自救的故事。故事里有一个神婆,她利用危机的升级而一步步获得了领袖权力。人们在巨大危机中感觉无助,即使平常自以为理性的人在恐惧面前也会臣服在超自然力量下,哪怕所谓的超自然现象只是他心中的幻象。在神婆面前,理性的力量显得渺小。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指出过一点:一个群体中的小头领也具有直觉般的心理知识,他们似乎天生就了解一些群众心理。电影中的这个神婆并不见得是故意在利用人们的心理变化,她自身的行为表现和群众的心理变化是在形势的发展下自然契合的,双方的发展变化都符合人性心理的逻辑,自然而然丝丝入扣地配合互动起来。
曾老师跟随着故事的发展详细分析电影里每个重要角色在现场的心理活动,解释每个角色的想法为何会随着局势的发展而变化,他完全运用心理学理论剖析人们的行动和表情。这节课让我非常震撼,心理学简直太可怕了,它能洞察、解释许多人类行为,并能预见行为转变的方向。曾老师提醒我:各种心理规律一直存在并且支配着我们的行为,认识这种规律,破解行为背后的奥秘,比化学家在显微镜下分析矿石的组合成分更有趣。因为识破人的行为奥秘,在一定程度上让人可以成为生活中的“先知”。
通过《日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这本书的引导,再加上对几部电影的深入了解,可以说我第一次步入了心理学的仓库,懵懂少年立刻被货架上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各种规律所深深吸引了。
曾老师说:“如果把你之前看的明朝和清朝历史小说比作精致饰品店,那么心理学著作就是出售武器的军火贸易市场了。那里陈列的不是装饰品,而是既能自保,也可以伤人的武器。”
回想起来,《日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和《说谎心理学》这两本书的开讲,拉开了我知识飞跃的帷幕。对知识的好奇心被打开之后,接着就不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想要拿多少”的问题了。这两本书和系列电影组成的课程,给了我极其强烈的感触。乃至一段时间里,我总觉得别人都怪怪的,如同小朋友在放学路上意外捡到了神奇科学怪人留下的一副X光奇妙眼镜,戴上眼镜之后,看别人的行为都像被各种规律牵扯着的木偶人。人的行为外衣一旦被X光穿透,那么就只剩下各种规律在行走,看上去就像一副副人体骨架在街上忙忙碌碌。
后来,阅读慢慢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在知识方面获得了超越同龄人的快乐之后,我更喜欢看那些看似严肃的作品了。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我都有涉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