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爱是粒种子
11087200000001

第1章 婴儿期的情感倾向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良好的情感是在婴幼儿时期形成的,婴幼儿时期是情感智慧培养的重要时期,与其他心理过程相比,婴幼儿时期情感发展相对较快,作用也较大。因此,情感教育必须从小抓起,每一个家庭必须高度重视婴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用心学习,提高并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从小给孩子上好家庭情感教育这一课。

§§§第一节婴儿期的情感特征与情感倾向

一、婴儿期的概念与特征

婴儿期的概念

个体从出生到3岁以前的时期。这个时期通常又分为两个阶段,即出生到1岁阶段和1~3岁阶段。有的研究者分别称之为乳儿期和婴儿期。

婴儿期的基本特征

婴儿从出生到1岁的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第一个加速时期。在这个阶段,婴儿不仅身体迅速长大,体重迅速增加,而且脑和神经系统也迅速发展起来。在此基础上,婴儿的心理也在外界环境刺激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从吃奶过渡到断奶,学会了人类独特的饮食方式;从躺卧状态、不能自由行动发展到能够随意运用自己的双手去接触、摆弄物体和用两腿站立,并学习独立行走;从完全不懂语言、不会说话过渡到能运用语言进行最简单的交际等等。这一切都标志着婴儿已从一个自然的、生物的个体向社会的实体迈出了第一步。他们在遗传的生物性的基础上形成着社会化的人性——社会性,逐渐适应着人类的社会生活。

婴儿在1~3岁的阶段中,身心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变化:第一,学会了随意地独立行走和准确地用手玩弄或操纵物体,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最简单的游戏、学习和自我服务等活动。第二,迅速发展了语言,能够自由地运用语言与他人交往,并能通过语言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进行最初步的调节。这就使得婴儿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并在心理上产生了新的质变。

二、婴儿期的情感与情感倾向

婴儿期的情感

婴儿期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赋予了婴儿的情感,他们看到别人笑,也会跟着笑;看到别人哭,也会跟着哭,这说明他们有了最初的情绪感染和共鸣。两岁多的婴儿发展了对周围人的同情心,能够为了使别人高兴而暂时放弃自己心爱的玩具,也能体验表扬时的快乐和批评时的羞愧,这是道德感萌芽的表现。而且,婴儿也表现出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鲜艳色彩、美丽图画及音乐舞蹈等,说明理智感也有了萌芽。

婴儿期的情感倾向

婴儿期的情感倾向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婴儿期的情感倾向是婴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情感联结,它发生在婴儿和经常与之接触、关系最密切的成人之间,因此婴儿期的情感倾向最多的是发生在母婴之间。婴儿期的情感倾向是在婴儿和母亲的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母婴互动关系。

婴儿期情感倾向的阶段

婴儿心理学研究者把婴儿情感倾向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婴儿对人不加区分地积极反应,喜欢所有的人。他们能把“人”这一刺激物视为比其他刺激物对自己更有益。

第二阶段,即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婴儿出现有选择地对人反应,如对母亲更加偏爱,对其他家庭成员和熟悉的人倾向相对少些,对陌生人的反应更少。

第三阶段,即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婴儿对母亲产生特殊的情感倾向,与母亲的情感联结更加紧密,把母亲作为安全的基地。

第四阶段,即互惠关系形成阶段,婴儿能把母亲当做交往的伙伴,对母亲的倾向目标有所调整,能理解母亲需要离开自己的原因,并相信母亲爱自己,肯定会回来的。因此,能够接受母亲的暂时离开。

婴儿期情感倾向的类型

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研究者把婴儿情感倾向分为三种类型:

1.安全型情感倾向。这类婴儿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母亲在场使儿童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够在陌生的情境中积极地探索和操作。对母亲离开和陌生人进来都没有强烈的不安全反应。多数婴儿都属于安全型依恋。安全型情感倾向是积极的。

2.回避型情感倾向。母亲在场或离开都无所谓,自己玩自己的,实际上这类婴儿与母亲之间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这种情感倾向被称为回避型情感倾向,这类婴儿占少数。回避型情感倾向是消极的。

3.反抗型情感倾向。这类婴儿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极度反抗,非常苦恼。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安抚,表现出矛盾的态度,这种类型又叫反抗型情感倾向,又叫焦虑型情感倾向。少数婴儿属于这种依恋类型。反抗型情感倾向同样也是消极的。

父母及老师要及时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努力为幼儿创设条件。支持幼儿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小班教学,需要十分注重对幼儿情感、交往、合作等方面的培养,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形成健康、积极的态度,促使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

§§§第二节教师和家长对婴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自己的思想、品德、知识、能力,运用多种手段,对新一代进行系统的教育,促进新一代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叶圣陶曾经说过:“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连串过程。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启发。教师要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教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好,才能使学生得到真实的东西,一辈子受用不尽。”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婴幼儿教师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婴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

午睡起床。小朋友都忙着穿衣穿裤,忙着排队请老师帮忙整理服装,只有兵兵半眯着眼睛躺在床上。尽管小朋友在一旁催他,老师也不断鼓励他赶快起床,但他还是没有要起床的迹象。

小朋友都梳洗完毕,要吃点心了,兵兵还没穿衣服,只是呆呆地坐在床上。老师走到兵兵的床边,自言自语地讲起小蜗牛因动作慢总误事的故事,最后,老师问兵兵:“兵兵,你喜欢这只慢动作的小蜗牛吗?”他没有正面回答老师,而是不假思索地说:“我不做那只慢动作的小蜗牛。”一边说,一边自己穿好了衣服。不一会儿,他就高兴地走出了午睡室。

区角活动时间,只见兵兵一手抱着娃娃,一手给娃娃“喂饭吃”。另一个小朋友华华说:“这是我的娃娃,我要给孩子喂饭。”说着把娃娃夺了过去。兵兵说:“是我先拿的,应该我先玩!”就这样,他们俩开始争执起来,兵兵抢不过华华,就把头转向老师,向老师求助。老师连忙走过去,和蔼地问:“发生什么事了?”兵兵噘着小嘴,向老师告状。老师对华华说:“这个娃娃真漂亮,你们一个抱娃娃,一个给娃娃喂饭,好吗?”“好吧。”在老师的建议下,他们俩愉快地玩了起来。

案例反思

在幼儿活动过程中,老师需要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环境,能够尊重幼儿,因材施教,关注幼儿的变化与需求,并能及时引导、解决问题,促进了幼儿情感、态度、交往等方面的发展。

1.要求幼儿早日自理,学会独立并持之以恒

由于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和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幼儿养尊处优,独立意识越来越差,许多幼儿在家中是“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短期内仍不能改正要求成人包办、代替的坏习惯。幼儿成长到一定阶段,家长和老师应该要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训练幼儿的动手能力。针对本案例中兵兵的情况,虽然他起床太晚了,教师就没有代办,而是引导他自己穿衣服,教师在一旁指点、协助,并及时表扬、鼓励他尝试独立做事,促使兵兵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独立性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反复的强化和持之以恒的引导。特别是小班幼儿,开始做事时都很积极,没几天就会失去新鲜感,这需要老师督促,用多种方法鼓励幼儿做事要有耐心和恒心。

2.在游戏中学习、发展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在游戏中,幼儿处处体验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着自己的情感态度,还能在合作交往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当兵兵与华华发生矛盾时,教师的介入虽然使他俩学会了合作,但他们的问题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到解决的,交往技能的习得缺乏孩子的主动性。如果教师只充当一个旁观者,由他们自己争论,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不仅能使他们学会谦让与妥协,还可以通过自身的情感调整来解决问题。因此,为幼儿创设开放、宽松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游戏、主动习得交往的技能,这比教师教他们应该如何去交往要理想得多。

3.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但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不能将理论完全付诸于实践,往往顾此失彼。如案例中出现的情况,老师在注重幼儿情感发展、合作游戏的同时,忽略了应该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充分发挥教师在儿童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在全面正确了解幼儿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成长。

二、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因为家庭是幼儿的第一个生活场所,也是第一所情感认知、发展的学校,父母则是幼儿的第一位教师,也是幼儿的启蒙老师。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父母对幼儿的态度为幼儿对社会的态度奠定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为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和今后的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说:父母就是幼儿社会性的最早执行者。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是对高尖端人才需求的时代,为此我们必须加强教育,尤其是加强幼儿教育,因为它是人生中的启蒙教育。家长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家长参与子女教育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责任。家长在幼儿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共识。那么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里呢?

1.家长的表率作用。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长的一言一行和思想观念都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一定要每时每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许下的诺言和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兑现,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使他们在思想和道德方面能有所受益。一个孩子是否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对他日后能否健康成长很关键。因此,家长一定要树立良好表率作用,使孩子在自己的言谈举止中受到启发。

2.家长是进行幼儿基础教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孩子自身修养的高低和家长的培养、教育息息相关。从古到今,有多少名人的事例无不说明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故事。这些事例也说明在孩子身边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人是他们的父母,可见父母对孩子有很重要的影响。

3.家长的因地制宜作用。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因地制宜,密切注视孩子的举动,结合孩子的个性,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进行教育。在学习和活动中要给孩子信心,不断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从学习中找到快乐,从成功中找到喜悦。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即使是天才也不可能掌握全部的知识。所以,作为家长要教会孩子吸取知识的方法,以免孩子在学习和活动中走弯路,逐步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

4.家长在幼儿劳育和体育中的作用。在劳育中家长要坚持两点:①让孩子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收拾玩具、洗脸、洗手绢等。我们不要死板地约束孩子,要给孩子一个活动空间,一个适当展示自己的机会。②鼓励孩子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如扫地、叠床铺等。这对培养孩子不怕脏、不怕累,敢于吃苦的坚强品质有良好的作用。在体育中家长要鼓励孩子多锻炼、多运动,增强自身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5.家长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让孩子在这个环境里放心地去学习,去拼搏。同时家长要尽职尽责地去保护这个环境,以免影响孩子的生活学习,从而使幼儿教育前功尽弃。家长还要有高尚的品质和健康的心态,尽力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