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发现不同的家庭类型往往有着不同的教育效果。如父母的文化素质、思想行为素质较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综合素质较高,比同龄人有更丰富的知识结构,在周围同学中有很高的威信和很强的号召力。这其中,父母的影响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无形的一种教育力量,是孩子自觉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
§§§第一节父母是孩子效仿的榜样
“博士三兄弟”是怎样炼成的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会将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东西“溶化”在正在发育的大脑里。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加以效仿。所以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平时,我们在马路上、院落中、楼道里,见到吹胡子瞪眼、吐沫星子乱冒的“训子”场面,并不少见。这些家长自以为“训”是为人之父的特权,更有甚者,还以拳打脚踢相伴。“训”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除给孩子增加抵触情绪外,别无所获。“身教胜于言教”,“训”不是家长的特权,身教与言教并举才是做家长的责任。所以,对小孩子来说,需要的不是批评家,而是榜样。
在北京大学,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林氏三兄弟”。他们是亲兄弟,老大林国基,在北京大学政治学系读博士;老二林国华,北大比较文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考入美国哈佛大学神学系读研究生;老三林国荣,在北大政治学系读研究生,由于成绩特别优秀,已被清华大学邀请读博士。兄弟三人全在北京大学读书,而且成绩斐然,据说,这在北大建校100年来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正拟写进北大校史。
三兄弟来自河南省鲁山县熊背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熊背村,他们的父母都是农民。熊背村离鲁山县城还有30多公里,那个落后的小山村里最近才通上电。三兄弟的父亲林修德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他觉得自己没有读成大学,一辈子都是个遗憾,所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林修德便下定决心让三个孩子读书。他们的母亲黄兆安在湖南的家乡也念过初中,她深知读书的重要。在三兄弟还都在学龄前时,夫妻俩白天下地劳动,晚上一闲下来,就拿起他们上学时读过的书或报纸等有字的东西坐下来看。在父母的带动下,兄弟几个也都争着看父母手里的书。后来,孩子们陆陆续续上学后,夫妻俩晚上空闲时仍继续拿起书来看。孩子们看父母都在学习,也就不出去玩,都用心做他们的功课。
后来,兄弟三个读到初中时,林修德还特意为孩子们买了一套俄罗斯的文学作品,像《战争与和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和高尔基的作品等,还有一本文艺理论书《俄罗斯古典作家论》。林修德想让孩子们在封闭的山沟里也能从书中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几年间,兄弟三个把那几本书不知翻了多少遍,里边的人物、思想对他们的成长影响很大。
在这样一种家庭氛围中,三个孩子对学习如饥似渴,他们自觉地将一些做人的名言、警句或数理化公式、英语词汇等抄成小纸片贴满了屋内的墙壁,走过来走过去都要看上一眼,背上几句。三兄弟就这样在这个贫穷但却温暖的家庭中健康长大成才。
林氏夫妇教子的感人之处,并非是培养出3个博士,而是其在贫困中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精神。这种精神深深感染着每一个儿子,铸就了他们不屈不挠的性格,促使他们奋发向上,激发他们自己的潜能。
快乐和自信让孩子摆脱阴影
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异家庭逐渐增多,单亲家庭的教育无疑比正常家庭有着更大的难度。因为家庭的破裂往往会给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灵带来程度不同的冲击和伤害。但是,这样的家庭中也有许多孩子得到了健康的成长。这靠的是父(母)非凡的理性、克制和对孩子的爱。他(她)把痛苦和难堪留给了自己,努力把更多的快乐和自信送给孩子,给孩子一个坚强的精神支撑和正常的生活空间,使孩子的智力和情感都得到了正常的发展。
1999年的南京市“十佳家长”陆剑瑾,她的家教就是一个值得单亲家庭进行成功家教学习的例子。家庭的破裂给4岁儿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一块不易抹去的阴影。在儿子幼稚的脸上流露出与他年龄不相称的沉默和忧郁。于是,她下定决心转变儿子,使儿子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充满信心地学习和生活。她首先从转变自己开始,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收起了脆弱和悲伤,只让儿子感受到灿烂的笑脸和鼓励的目光。针对孩子在校情况,和老师一起及时对孩子鼓励,及时纠正孩子的性格缺陷,让孩子多多参与各项活动,孩子在活动中得到了肯定,赢得了自信(我不比其他小朋友差),得到了胜利的喜悦,陆剑瑾成功了。
陆剑瑾家教成功的故事告诉每一个单亲家庭:当家庭解体的事实到来时,大人不管有何种感受,都不能忘记做父母的责任,要帮助孩子尽快从不幸的阴影中走出来,要以良好的心态去感染、教育孩子,使他能够自信地生活、学习,去迎接灿烂的明天。
家庭教育如何取得成功,当然不能靠简单的模仿,因为我们的孩子不是一台机器,他们来自不同的生长环境,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性格、兴趣、爱好,又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不同层次有着不同素质、具有不同条件的家长,要因地制宜、因才(子女)施教,这样,我们的家庭教育才不至于走弯路,才不会出现追悔莫急的偏差与失误。
不要把暴力行为传递给孩子
孩子表现出错误倾向时,家长没有去寻找孩子出现问题的缘因,而是将孩子痛打一顿以解决问题,这样的办法并不有效。原因在于父母没有让孩子“心服口服”。以暴力解决问题时,由暴力产生的不满情绪就会储积下来,它像洪水猛兽,必须找到发泄的途径,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疏导,就会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最终产生过激行为。
小辰是个聪明的孩子,头脑灵活、思维活跃而且模样长得也非常讨人喜欢。虽然刚进学校上一年级,但他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特别强,学习成绩始终在班里名列前茅,甚至在年级中也数一数二。按道理这么聪明又活泼的孩子老师应该是非常喜欢,同学也很愿意跟他做朋友的,事实却恰恰相反。在校的老师无不见他直摇头,同学只要见到他就立马躲得远远的,就想老鼠见到猫似得害怕。原来,小辰有个坏毛病,喜欢欺负其他同学,经常是看到班中的同学被他打,因此同学们都非常害怕他。另外,小辰有多动的问题,无论是上课还是其他活动,他始终没有办法让自己安静下来,导致老师没办法正常上课,教学进度没法完成。他的特殊行为也影响到班里其他同学的听课、学习情况,就这点也让老师非常头大。
小辰的父亲是长途客运司机,长期在外工作,家中只剩母亲和他两人。母亲负责照顾料理他的生活以及对他学习进行辅导和督促。由于父亲很少在家,故而小辰跟父亲的沟通和交流很少,他甚至不了解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小辰的父亲文化程度也较低,平时只要小辰犯错误被他知道了,等他回家后,他就会用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把孩子打一顿。小辰的父母常常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而产生矛盾。小辰生活在一个不够安定、不够和睦的家庭环境中。
事实上,小辰有殴打同学的行为,多半是源自对父亲行为的模仿。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父母有爱动手打人的行为习惯,孩子会很快地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特点。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一些不好的东西传递给了可爱的孩子。希望孩子好,父母就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第二节父母们言传身教的力量
最佳演员与最佳编剧
好胜心强的孩子往往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想得第一;但孩子总有他的劣势领域,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家长在教育孩子努力追求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分析孩子的具体情况,毕竟孩子不是全才。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让孩子明白,任何一个人,必须学会合作,良好的合作精神是现代人走向成功必备的优良品质,“孤军奋战”型的人将被现代社会所淘汰。
倩倩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了“美丽的家乡”的系列比赛活动,有征文、绘画、演讲等比赛项目。倩倩在征文比赛中获得了年级组一等奖。她是个好强的孩子,回家后天天对着镜子背稿子,准备参加接下来的演讲比赛。孩子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她的朗诵、演讲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一天放学回家后,她翘着小嘴,一脸不悦地对妈妈说:“妈妈,我真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让徐静参加演讲比赛,而不让我参加。”
“徐静的朗诵、演讲水平比你高。上次家长开放日,学生家长对她都很欣赏。”妈妈说。
“可她演讲的内容是我获奖的那篇文章呀!”
“那有什么关系。”
“有本事自己写稿子,这是不公平的。”孩子愤愤地说。
“看来你很有意见,说说为什么?”
妈妈知道,孩子发泄够了,心里会好受些。倩倩罗列了很多的理由。最后,妈妈说:“妈妈觉得你们老师真了不起,她发现你的写作优势,徐静的朗诵演讲优势,在比赛中你俩都得了奖,值得祝贺,还有什么不愉快的呢?你是最佳编剧奖,徐静是最佳演员奖。”
“妈妈,那么编剧好,还是演员好?”
“都好,只是承担的任务不一样,编剧在幕后创作,他的作品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示。演员要通过编剧的作品来展示高超的表演才能,谁也离不开谁,但妈妈认为你更适合当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