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爱是粒种子
11087200000019

第19章 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心中的山(2)

见女儿的脸已完全舒展了,妈妈又说:“人的才能不一样,分工也不一样,我们要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尽情地展示,这样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也要看到别人的优势,并由衷地赞赏,而且还要善于相互合作达到双赢。”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第二天,正好电影频道“佳片有约”栏目播放《音乐之声》,妈妈有意让女儿看了这部电影,尽管看完电影已是深夜了,母女二人还继续讨论该片的编剧、女主角、导演。

孩子说:“妈妈,这个片子故事讲得好,演员也演得活灵活现。”妈妈不失时机地说:“你、徐静和老师不也是一样吗?”

“妈妈,我昨天真傻。”女儿羞涩地笑着。

看了这个案例后,至少有这么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孩子为什么委屈?

孩子的委屈可能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的好胜心,自己认为各方面都很优秀,作文写得好,演讲当然也不在话下,所以认为自己应该参加演讲比赛,而老师却把这个机会让给了他人。

2.对老师的做法觉得不公平,而孩子天生是追求公平的,她认为每个人各凭本事,凭什么别人演讲要用我的讲稿呢?这对于孩子来说是无法理解的。

3.孩子的付出可能是得不到回报的,因为演讲比赛结束时,风光是演讲者的,没有人会问讲稿是谁的,甚至根本就不可能让他人知道这篇演讲稿不是演讲者自己所写,因此作者的劳动成果就是见不得光的。

二、孩子有委屈为什么在学校没有得到解决?

孩子的委屈产生于学校,本来应该在学校得到解决才对,但学校却没有及时解决,为什么没有解决呢?这是值得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1.也许此事本身就见不得光,比如学校有规定演讲者的讲稿必需要自己原创,如果是这样,那老师的安排就是作弊,也就不可能给孩子满意的答复的,孩子当然也是讨厌这种不能见光的行为。

2.可能学校没有明确说明讲稿的来源,但倾向于要自己写,如果给组织者知道演讲者的讲稿不是自己写的,可能在评分时不利,教师有意隐瞒,即“心中有鬼”,这样对学生的教育也就必然留下阴影了。

3.可能学校对这些都没有要求,但教师在操作的时候也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服孩子,或者教师没有关注到孩子的感受,觉得理所当然,而把孩子给忽略了。

4.教师只是觉得这样的合作是最容易获奖的,于是便这样做了,教师所关心的是演讲的名次,而不是两位学生,因为“目中无人”,所以问题多多。这是教师的观念问题,也即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成效。

……

不管是什么原因,孩子在学校遇的问题本不该带回家。

三、家长为什么能解决?

这位家长是智慧的!孩子向家长反映情况时,家长可能有许多的处理方法,比如跟孩子一起咒骂学校、社会的不公,比如找到教师,要求给个说法……但智慧的家长却没有这样做,家长为什么能做的这么好呢?原因多方面的:

1.基于家长对孩子的充分了解,知道自己的孩子优势在哪,劣势在哪。这样就避免了不切实际的全面培养,不知不觉间竟然用上了多元智能理论。

2.真心欣赏别人的孩子。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严格,恨铁不成钢,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沙子,别人的孩子是金子;也有的家长会不顾事实地认为只有自己的孩子才是最好的。事实上,家长用真心欣赏别人的孩子,从而找到教师这么安排的合理性,才有可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3.相信、宽容教师。家长能对教师的行为进行合理的解释,是基于对教师的信任和宽容。

4.换个角度看孩子的问题,家长能跳出演讲的圈子,不盲目进入孩子预设的思路,通过编剧和演员的类比,既解决了孩子的委屈,又让孩子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长处,还不着痕迹地进行了合作意识的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四、对学校教育有哪些启发?

1.学校组织演讲比赛、文艺晚会时,是否可以从多角度进行评比呢?比如设计最佳剧本、最佳表演、最佳人气奖等等,比如在证书上增加创作团队的名单:剧本、编剧、导演、指导、演出、剧务等等,凡参与人员都能得到体现,给更多幕后人员以成功的体验。

2.由于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是外显的,而对人的培养却往往是内在的。过分强调活动的成败,往往会忽视对人的培养,甚至产生负面的教育影响。比如运动会上为集体“争光”而让学生冒名顶替,比如在文明竞赛中弄虚作假,都是忽视对人的影响才会出现的事。

“德”的教育让孩子学会怎样做人

许多家长考虑孩子做人,往往只看重如何使之成为所谓“有用”的人。就像军阀混战时期里的那些军权在握的军阀,多数只在如何网罗和造就肯为其卖命的官兵上下功夫,而很少去关心下属的其他方面的需求。这种家长仅仅在知识和技能上督促子女学习用功,而忽略在孩子的品质和性格方面主动施加影响和引导,这样的家长所培养出来的下一代,实在跟战场上的炮灰没什么两样。须知:正直、善良才是“有用”的基础。只有具备终生不变的优秀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不是连自身生命将来都要任人随意摆布的机械人。背离现代文明被成批生产出来的“螺丝钉”,事实上等同于毫无独立思想、没有创造才能的行尸走肉,对社会的进步发展和家庭弊大于利,只对准备不负责任使用和拧紧它们的“螺丝刀”有利。

做人是立身之本,因此,欲使孩子成才,先要教会孩子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认识不到这一点的家长,也很难培养出对家庭、社会有益的人才。

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小记者马宇歌,是一名品学兼优、名扬四海、享誉国内外的学生。在她的成长道路上,她的爸爸马弘毅为自己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马弘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在工作上认真负责,无论分内分外之事,凡是对社会有益的,马弘毅都很关心,兢兢业业忘我无私。他认为: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自己首先就要朝这方面努力。有一次,宇歌在打扫教室时,不小心跌倒,脚受了伤,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一连5天,没有一个人主动来看她。她多么希望同学来看她,和自己说说话呀。父亲最懂女儿的心思了,他告诉女儿:“咱们不应计较别人对自己的回报,我们不是为了得到才去付出的,而是为了使这个社会更加美好……”父亲的谆谆教诲,那意境、那胸怀多么宽广啊!

马弘毅的“德”的教育,在有些急于求成的家长看来,是“中看不中吃”的,实则不然。不少人以为21世纪面临的只是“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然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却提出了21世纪人们面临的“首先是道德和伦理的挑战”。这个提法是以在全球的广泛调查结果为依据的,以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权威专家研究分析总结为结论的。

现代有西方教育家从另一角度发现美德对人事业成功的直接影响:

1.你为别人有所奉献,别人都能感受到,所以你更容易为别人所接受,使你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

2.品德高尚的人,往往胸怀宽广、豁达乐观。因为他们考虑自己少,患得患失的情绪也比较少,而这种积极的情绪很有助于事业的成功。

3.乐于助人的人容易有成就感,因为他们从帮助别人得到的回报中,也获得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这种成就感是人生努力的重要推进剂。

像马弘毅那样,真正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并非是舍近求远的成才之道,而是人生成功的必由之路。可以说,马弘毅创造了家庭教育中情商培养不次于智商培养的一个成功案例。

孩子需要适当的鼓励

通过孩子自己动手,父母引导、鼓励孩子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尤其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的鼓励是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孩子做事有顾虑时,父母引导他放下思想包袱,大胆放手去做,是孩子“我能行”的助推器。孩子各方面进步很大,在他一路的成长过程中,除了老师对他的不断鼓励和帮助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他的适时引导和鼓励。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原来的书柜已经不够用,要添一只新的书柜。父亲从超市里买了一只组装的小书柜,周日在家,孩子作业少,他想让儿子自己动手把它组装起来。儿子看到放在他房间里的一包木板,听了父亲的建议很愿意自己动手组装书柜,父亲给了他工具,可没有告诉他怎么拼装,他就开始干活了。

到下午六点半该吃晚饭了,父亲让他放下工具一起吃晚饭,他说等装好了再吃。父亲就一边吃饭一边看他在客厅间组装书柜,大约过了十分钟,儿子开始讲了,木板太重了,螺丝又很难拧,干活很费力,木板与木板的接缝开始时没注意,要重新返工,他感到自己笨手笨脚。所以儿子讲:“要是老板雇佣我这样的员工,企业一定要亏损的,那么我一定要被老板炒鱿鱼的。”父亲立即提醒儿子,企业招收新员工时有三个月试用期,又进一步开玩笑说,要是你叔叔的公司招得到像你这样又聪明又肯吃苦的员工,你叔叔每天都会高兴的。大概上第三颗螺丝时,因手劲太大,木板有点弄坏了,儿子着急得叫起来:“完了,我把它弄坏了。”父亲走近一看,没大碍。父亲鼓励他说,别紧张,只管放手做,真的弄坏了,我再花50元钱给你买一个。等父亲吃完晚饭,再一次让儿子吃饭,他还是不愿放下手中的活。

父亲散步回来之后,一到家就去看他的小房间,真是出人意料,小房间变了样,地板擦得很干净,书桌上放着整齐的文具,装好的小书柜放在一个最合适的位置,书柜里放着许多书,墙上还贴了儿子自己的画。顿时像换了房子一样,空间变大了。父亲真心地夸他聪明、能干,儿子自然是很高兴。

通过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孩子自己很难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尤其是在他遇到挫折时,父母对他的引导、鼓励是多么的重要;小孩做事有顾虑时,让他放下思想包袱,大胆放手去做,又是多么重要!

孩子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将来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和事业!有位家庭教育专家说过:没有成功的子女,就没有成功的人生!优秀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优秀的教育方法。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没掌握好教育方法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