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爱是粒种子
11087200000023

第23章 情商教育的特点与作用(1)

情商是指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素质。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怪异、不易合作,即使他的智商再高也很难有所成就,所以情商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情商虽有一定的先天遗传因素,但是后天的发展才是更重要的。注重孩子的情商教育,是相当必要的,其对孩子以后的表现,无论是学业成绩还是人际关系,均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第一节何谓情商

情商的定义

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总的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美国心理学博士丹尼尔·葛尔曼将情商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

认识自身情绪是情商的基石,这种随时认知感觉的能力,对了解自己非常重要。不了解自身真实感受的人必然沦为感觉的奴隶。反之,掌握感觉才能成为生活的主宰,面对学习、工作、婚姻等人生大事才能作出妥善明智的抉择。

二、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

情绪管理必定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调节,达到自我安慰,摆脱焦虑灰暗或不安的目的。这方面能力较匮乏的人常常要与低落的情绪交战,掌握自如的人则能很快走出生命的低潮,重新振奋起来。

三、自我激励的能力。

无论是要集中注意力,还是发挥创造力,将情绪专注于一项目标是绝对必要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不断地增强自我成就感,提高对事业的热忱。成就任何事情都要靠情感的自制力,保持高度热忱是一切成就的动力。就是说要不断地给自己定目标,不断地强化自己的雄心壮志,不断地用自己取得的成就勉励自己,从而不断地前进,这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四、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

心理健康要有同理心,所谓同理心就是善于感觉别人的感受,这是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具备同理心的人较能从细致的信息上感觉他人的需求。

五、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

人际关系是一门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能否细微地关注、恰当地对待他人的情绪,往往与个人的人际和谐程度及领导能力有关。

情商教育的分期与特点

爱因斯坦曾说道:“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往往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成长,智力因素,即所谓智商仅占20%,而80%取决于“情绪情感”,即所谓“情商”或“情绪商”。情商主要不是由先天遗传所决定,而是经后天逐渐培养形成的,它始于胎儿期,但关键形成于婴幼儿时期,成熟于儿童期。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精神生活导论》中指出:“人的性格在0-12岁时就定型了,父母的行为导向尤其举足轻重。”因此,必须重视对儿童情商的早期培养。

胎教时期

胎教是指孕妇通过本身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给胎儿的智力发育以良好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怀孕6个月以后胎儿已能听到母亲的心音、说话声以及外界的音乐和躁声,并能对不同程度的节奏作出反应。保持良好和积极的情绪,就可以增加血液中有益于健康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酶以及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节到最佳状态,对胎儿的心理、生理发展非常有利。因此,孕妇要通过各种方法使自己保持健康的良好情绪,多一些欢笑,少一些忧愁,使胎儿得以健全发育。

婴儿期(0-12月)

婴儿时期,情绪和情感已开始发展,如2-3个月的婴儿就能对人微笑,稍后便能出声地笑。一岁左右看到别人笑,就能跟着笑,其他儿童笑,也跟着笑,表现了最初级的“情感共鸣”。在此期间,婴儿能否获得母爱的滋润,对其心理和智力的正常发展影响极大。儿童心理学家十分强调儿童早期和母亲关系的重要性。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专门研究发现:一些过早离开父母的婴儿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有关调查研究提示,某些精神疾患和变态人格的发病原因,也是由于婴儿期得不到足够的母爱造成的。因此,在婴儿期间,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温柔、体贴和爱抚,每天都要和孩子进行眼对眼的接触,进行亲吻、逗乐、游戏等活动,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幼儿期(1-3岁)

美国心理学家怀特博士曾经对3岁以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进行了17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智力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是在出生后8-36个月。这一时期的儿童情绪进一步分化,社会性情感增多,而且这种情绪发展很不稳定,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变化。因此,对这一时期儿童的教育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教育目的是以提高婴幼儿心理水平为出发点和着重点,而不应强调知识技能的系统传授,在生活、游戏、学习、培养认识、习惯、情感、意志和性格等诸多方面,使之全面发展,寓教育于生活之中、交往之中、游戏之中。二是要重视幼儿时期的生活环境,而影响最早、最深、最强、最经常的环境刺激就是父母的爱,它能调动幼儿的全部心理倾向和状态。如父母温存,孩子就恬静;父母暴躁,孩子就胆怯;父母严肃,孩子就认真;父母溺爱,孩子就娇气。总之父母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家庭和睦快乐的良好环境,对孩子优良性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龄前期(3-7岁)

此时期幼儿的情感体验已相当丰富,且在兴趣爱好、才能、气质和性格上开始出现个体差异。这个时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往往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成份或中坚结构,民间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应特别注意这段时间的早期教育。

教育方式应提倡“游戏学习,快乐学习”。

高尔基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但有些父母把游戏和学习对立起来,认为游戏是不务正业,坐下来读书写字才是学习。如达尔文在童年时期喜欢做一些实验性的游戏,为此却遭到父亲的斥责,说他“把时间都花在无用的玩意上。”后来达尔文回忆说:“那是无用的玩意吗?不,那是我学到的最有用的知识,它使我走进了科学的大门。”父母的职责不是干涉孩子游戏,而是帮助孩子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游戏,如根据孩子自己的生活经验及兴趣爱好确定游戏主题、制定游戏规则、开展有创造精神的游戏,如“民警指挥交通”;或用游戏的形式来开发智力,如数数字游戏、棋类游戏、猜谜游戏等;也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来增强孩子的体质;其他如音乐、舞蹈、画画等也可通过游戏来组织进行,在游戏中施教,使儿童在游戏中增加知识,发展智力。

学龄初期(7-12岁)

此时大多数孩子已进入学校学习,学习行为代替了游戏活动,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情绪情感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在此时期内,儿童喜欢模仿,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可塑性极大。良好的教育,会增长儿童的集体荣誉感,形成正确地评价道德行为的是非观念。反之,不注意儿童的特点,不注意正确的教育方法,则会产生不少行为问题。

情商教育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把成功和智力因素的关系神圣化,使得整个教育都是针对智力的教育。然而无数成功者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智商并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就像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福特常被媒体嘲笑知识浅薄。在相关学者的研究下,一种有别于传统观念——智商决定个体成就的新观念诞生了,并很快风行世界。这种观念不再将智商(IQ)当做一个人成才的必要条件,更多的是去考虑个体身上蕴藏的更多特质,它认为每个人都有成功的可能,每个人能够通过后天培养,拥抱成功。这就是EQ,也就是情商,一种让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力量。

情商VS智商

智商是用以表示智力水平的工具,也是测量智力水平常用的方法,智商的高低反映着智力水平的高低。其实,智商和情商反映着两种性质不同的心理品质。正如美国的奥苏泊尔所说:智商分数常用来预测学生的学业成绩,但因为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遗产、动机等内部因素与环境刺激、文化和社会阶级等外部因素,所以他对学业成绩大约只能预测25%的差异。大量研究显示,一个人在校成绩优异并不能保证他一生事业的成功,也不能保证他能攀升到企业领导地位或专业领域的巅峰。

虽然我们并不否定在校的学习能力,但在今天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这绝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换句话说,在现代社会中EQ的重要性绝不亚于IQ,值得研究的是如何在理性与情感之间求得平衡,否则徒有智慧而心灵贫乏,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极易迷失方向。一个IQ高的人和IQ低的人谁更幸福?答案肯定是IQ低的。一个IQ低的人往往无忧无虑。一个IQ高的人往往在做事情时会瞻前顾后。那么一个EQ高的人和EQ低的人谁更幸福?答案是EQ高的。IQ低的人可能会进步,但是EQ低的人很容易患抑郁症。EQ低的人在受到挫折时,会很容易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高EQ能让我们明白外面的世界很现实,很复杂,也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