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爱是粒种子
11087200000027

第27章 孩子为什么不亲近人

亲子关系是所有人际关系中一种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关系。孩子不亲近父母,说明亲子关系的中断,对孩子来说,无异于“天塌地陷”一般。因此,凡是出现孩子对父母冷漠、不热情,肯定是亲子关系中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父母应经常认真总结、回顾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情况。父母可以不断反思自己在孩子身上所花的时间和精力,看看哪些方面更容易亲近孩子,工作再忙也要抽空和孩子一起玩、一起交谈,及时消除彼此间的隔膜。

§§§第一节孩子不亲近人的原因

孩子不亲近人的表现

孩子三岁以后,如果较长时间不和家长、老师、小朋友一起游戏并且喜欢经常独处,以及被别的小朋友孤立等,都可以称为“不亲近人”或“不合群”。心理学中所讲的“不亲近人”是指儿童在与家长、老师、小朋友等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孤独、寂寞或懒于交际的一种特殊心态。孩子如果总是不合群,就会因为缺乏与同伴的交往,而产生孤独、执拗、任性等不良心理,这对智力发展和情感健康都很不利。因此,引导孩子喜欢交往、顺利交往,使他们愿意参加群体活动,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

孩子不亲近人的三种原因

1.家庭氛围不良

比如父母关系不和、争吵不断,或父母长期不在家,缺少亲子交流等。这样的家庭环境极易导致幼儿产生心理压抑。孩子渴望交往但又不敢与父母和其他人交往,害怕遭到拒绝,长此以往极易形成自卑、孤僻、消极的内向性格。

2.养育方式不正确

不良的养育方式包括:溺爱孩子,导致孩子“有求必应”;总认为“只有”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形成了孩子“虚高”的自我评价;随意训斥、打骂孩子,给孩子的生活带来阴影。溺爱和“虚高”的自我评价极易使幼儿形成过分的自我中心、过度依赖、倔强、适应能力差等不良品质或习惯,从而使孩子缺乏交往动机,直至不愿交往。“大棒政策”更加不能培养主动交往的孩子,相反很可能给孩子的交往造成终生障碍。

3.交往环境单一

部分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防止孩子被同龄伙伴抓咬,就禁止孩子与其他同伴交往,导致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机会被剥夺。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时候缺少正常的交往环境,就会缺乏交往的基本技能,不会商量,不会谦让,不会主动争取朋友,从而直接影响孩子交往态度的形成和交往能力的提高。

§§§第二节孩子不亲近人的解决方法

解决孩子不亲近人的最佳时期

现代幼儿心理学认为,学龄前幼儿正处于个性萌芽和初步形成期,应该抓住这个关键期对孩子施加正确的引导,使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开朗乐观、主动交往的性格雏形。但如果错过了学龄前这一最佳敏感期的话,很可能会影响以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与个人能力的正常发挥。

孩子不亲近人的四种解决办法

要培养一个“合群”的、乐于交往、善于交往的孩子,必须从消除那些造成幼儿不合群的原因入手。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改善家庭成员间关系

全家人应和睦相处,互相体谅,给孩子一个祥和、安全的家庭交往环境。尽量不在孩子跟前过多地暴露父母双方的分歧甚至争执,避免给孩子的心理带来阴影。

2.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

要尊重孩子作为主体的人格和权利,避免包办代替。父母和老师应注重培养幼儿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摆脱依赖思想;引导幼儿学会关心自己的亲人,注重亲人的感受,防止过分的“自我中心”;父母和老师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共同完成活动的机会,让孩子在教学活动中互相探索、解决问题,逐渐形成坚实的自信心。

3.营造真实的互助环境

父母和老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孩子与他人交往,让他们享有接触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自由;积极引导孩子主动与同伴交往,帮助孩子分析和解决同伴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孩子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努力结交好朋友,发展初步的友谊。

4.请教专家给予科学指导

父母和老师应该向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医学工作者请教,以便及时给予孩子科学地干预。

§§§第三节孩子不亲近人的案例

孩子不亲近老师和同学

现代心理学家说: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从小就不合群,不会交往的孩子很难相信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老师作为一个孩子的启蒙者更要注重孩子的个性教育。而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的关键时期。

案例1.罗军今年6岁,他上课不听讲、不举手、不愿唱歌;不愿与小朋友交往,也不愿与老师交流;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不爱劳动,而且对其他小伙伴的行为还表现出嘲讽的意味;在活动中我行我素,对老师的批评不屑一顾,非常固执。经常一个人默默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案例2.小敏进入幼儿园的时间不短了,但是迟迟不能适应。早上来园,总是用戒备的眼神看着同伴和老师,虽然不哭也不闹,可是却老是一个人独处在一个角落里,既不参加到小朋友中间来,对孩子们开展的游戏活动也不感兴趣。看着小敏瘦小的身体、难得有笑意的脸蛋,老师也经常会心生怜意,主动和他拉近距离,逗他开心,可即使是善意的亲近,他也总是抗拒。小敏不仅抗拒老师,也抗拒自己的小伙伴。除了喝牛奶、吃点心的时间,其它任何时候都不喜欢和大家在一起。每当闯了祸后受老师批评时,他就更加沉闷、孤独,对别人不理不睬,让家长和老师对他的状况更加忧心。

造成罗军和小敏这种性格是有原因的:爸爸妈妈上班,没有人照顾他们,他们经常一人在家,和同龄的孩子接触少,性格比较孤僻。爸爸妈妈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对孩子的各种需求都尽量满足,但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很少,不能及时把握孩子的内心想法。

孩子的心理方面出现偏差,如不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将会给孩子的未来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老师采取了各种方法解决罗军和小敏的不合群问题。

1.老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多给他锻炼的机会,让他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整理区角、摆放桌椅等,并有意识地在大家面前夸奖他,让他体验劳动的快乐,增强他的集体荣誉感。老师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去激励幼儿,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增进他与老师的感情。

2.通过《狼来了》等儿童故事,对全班幼儿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幼儿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否则会失去大家对你的信任,都不愿意和你做朋友;做人要诚实,学习也是同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千万不能自己欺骗自己,照搬别人的东西,要相信自己。

3.平时多组织一些合作性的游戏,让他和大家一起玩,教给他与大家相处的方法,体验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快乐。

4.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吸引其注意力。

5.积极取得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要求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罗军和小敏有了明显的转变:他们喜欢为集体做事了,而且还有了自己的朋友和自由的活动时间,他们有时和小朋友下棋,有时和大家一起去认挂图上各国的国旗,有时和小朋友一起看书,有时……总之,他们现在不再孤单,已能和小朋友愉快的相处了。

每个幼儿园或多或少有着不合群、很孤独的孩子,对这样的孩子,老师更要多一份耐心,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因为良好性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孩子不亲近父母

天津社科院曾经对天津市千余户家庭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65%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不同程度地存在与父母不亲近的现象。被调查家庭中的孩子年龄处于13岁至17岁间,上初中的孩子不亲近父母程度远比上高中的孩子大,男孩不亲近父母的比例要高于女孩。

张强,男,15岁,初三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听讲,性格倔强,个性刚强,自尊心强,逆反心理严重,经常和家长、老师顶撞。张强的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他和妈妈一起生活,妈妈工作较忙,对他要求严厉,说一不二,对他缺乏关心和理解。小时候张强不敢顶嘴,现在听到妈妈唠叨就发脾气,甚至现在一回家就进自己的房间,打个招呼都很难。问个什么,也都是“是”,或“不是”,多问一下学习上的情况,他就不高兴地大声嚷嚷:“说个没完没了的,烦不烦啊。”别人的话都听不进去。总之,你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

共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孩子为什么不亲近父母?为什么没有共同语言?专家分析认为,三个原因导致孩子与父母日渐疏远:一是青春期期间孩子产生成人意识,不愿意让家长把自己当孩子看;二是家长不会民主管理孩子,忽视孩子学业之外生活与情感的需求;三是在当今传媒时代,孩子在成长,父母却落后了,对新的语汇、焦点话题等显得茫然,但每天仍絮絮叨叨,让孩子觉得父母索然无味,导致两代之间渐行渐远,常常是无话可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