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爱是粒种子
11087200000003

第3章 少年期的情感特征

少年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少年的心理过程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他们是以直观表现的形式来认识周围事物的,抽象理性认识才开始萌芽。少年期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所以少年期的情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情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情感发展时期。

§§§第一节少年期与少年期的情感特征

一、少年期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1.少年期的概念

个体从11、12岁到14、15岁的时期,又称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少年期是从童年期(幼稚期)向青年期(成熟期)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

2.少年期的基本特征

少年期的形体基本特征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外形变化。童年期个体身高平均每年增长3~5厘米,体重增加在5千克以下。到了少年期个体身高平均每年增长5~7厘米,多的可达10~11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加5~6千克,突出的可达8~10千克。身高、体重的变化对少年期心理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增强了“成人感”与“美感”。

第二方面:体内功能的增强。脑的发育约在13~14岁逐渐趋向成熟,这为联想、推论、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提供了生理机制。但少年期神经活动功能的主要特点是兴奋性较高,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转换也较快,于是大脑皮层对皮下中枢的调节作用会出现暂时的不平衡,而使少年容易激动。在少年期高级神经活动从第一信号系统(形象信号系统占优势)转向第二信号系统(语词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这就为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道德观念及世界观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三方面:性发育成熟。所谓性成熟期,即性腺功能开始发生作用的时期。女性的性成熟标志是出现月经初潮,一般为13~15岁;男性的性成熟标志是首次遗精,一般为14~16岁。性成熟现象首先引起身体外部的一些生理变化,如男孩变声,女孩乳腺的形成等,即所谓第二性征。性成熟现象也引起少年心理上的变化。少年意识到自己向成熟过渡,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发展,此时也开始意识到两性关系等。

二、少年期的情感与情感特征

1.少年期的情感

少年期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所以少年期的情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情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情感发展时期。

2.少年期的情感特征

少年期的情感特征呈现成熟前动荡不定的状态:

①少年期情感比较强烈,带有明显的两级性

这主要是由于少年期性腺功能开始呈现,性激素的分泌会通过反馈增强下丘脑部位的兴奋性,使下丘脑神经过程总的趋势表现出兴奋性的亢进,导致与大脑皮层原有的调节控制能力发生一时矛盾,从而使大脑皮层与皮下中枢暂时失去平衡。这种状态是少年期情感两极性突出的生理原因,因此不少心理学家把少年期形象地说成急风暴雨的时期。

②少年期情感的内容、形式十分丰富而复杂

少年有了各种高级情感,如道德感、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友谊感、理智感和美感,但这些情感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他们很热情,也重感情,既可保持一定的心境,又容易激动,激情常常占有相当的地位。

③对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在逐步发展

少年对情感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尽管在逐步提高,但有一个发展过程。少年的冲动性比较明显,往往还不善于因时间、地点、场合等不同而克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④重感情和友谊

少年不仅具有喜欢成群结伴的特点,也具有强烈的友谊需要。从少年期开始,出现了一种所谓“闭锁性”的心理特征,即少年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轻易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但是他们却对“知己”例外,能向同性别、年龄相近的朋友暴露某些不能告诉父母或教师的个人秘密。重感情、重友谊是发展集体荣誉感的基础,又是讲义气、发展“团伙”心理、导致行为不良的原因。

§§§第二节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

青春期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

青春期,是孩子和父母之间问题的最大化展现。面对渐渐长大的孩子,父母的心中喜忧参半,喜的是孩子逐渐迈入成人的角色,忧的是孩子再也不听自己的使唤,家里经常为了一件小事就闹翻天,双方似乎难以调和,昔日的融洽再也找不到踪影。

相应地,孩子的烦恼也是一箩筐,面对和自己价值观渐行渐远的父母,强制的压迫,让他们再也不想提起——无法沟通的父母。

青春期教育案例分析

案例1

上初中三年级的小雅现在最闹心的就是回家,放学后总要磨蹭到最后。她说回家就是噩梦的开始,妈妈什么都要管,连她穿什么都要听她的指挥,更别说其他的事情了。爸爸是个“甩手掌柜”,一切都听从妈妈的安排。小雅内心的话根本没法说,只能用反抗、叛逆证明自己,小雅的烦恼又有谁能了解呢?

案例2

初二男孩小龙,本学期从私立学校转学到一所公办学校。在私立学校里小龙和老师说话很随便,并且上课爱说话,做什么事都磨磨蹭蹭。小龙平时很爱打扮,平时不愿意完成作业,有时甚至不写,并且字写的比较乱。小龙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新学校里小龙有些不适应,才入校因头发长被老师罚打扫卫生两周,小龙情绪很大,不想去上学。随着对新学校的逐步适应后,小龙开始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但是仍旧在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上有很多问题,常常让父亲很愁闷。

针对以上两则案例,进行如下问题分析:

家长身上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观念缺乏。只知道把目光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

2.亲子沟通手段单一。家长只是简单地站在指挥者的角度去命令孩子,直接导致了亲子关系方面的冲突,家长说什么对孩子来讲效果都不理想,因为孩子听不进去。

3.家长没有从小培养孩子的习惯。良好习惯的缺失,导致孩子懒惰、散漫、不愿意受约束、缺乏吃苦的精神,甚至没有对父母有感恩之心,只认为父母给他的一切是应该的。

4.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过准确的人生激励。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知道自己怎样面对学习,只知道在家长的要求下推一推动一动。

5.家长对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和生理特点缺乏了解。不清楚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孩子的需求。

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

1.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不知道为谁而学,不知道怎样学,不知道怎样乐观地面对学习。

2.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一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就想放弃,甚至想不劳而获。

3.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一般。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家庭条件一直不错,没有吃过苦,导致孩子思考问题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父母和老师的管教总是找理由,强调自我。

4.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孩子没有形成时间概念,生活懒散,学习拖沓,甚至不能及时完成作业。

5.缺乏独立成长的能力。父母过多的给予,让孩子养成了一切依赖父母的习惯,甚至已经养成了享受第一的生活习惯。如果父母提出批评意见,孩子就会对父母有看法。

6.没有处理好老师的关系。孩子没有在家长的引导下养成尊重老师的习惯。

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方法

青春期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期待,可往往父母们难以觉察到孩子点滴的感受,只会就其言行去说教和批评,无形中给本是躁动的青春期的孩子添了一把火,结果只会双方越烧越旺,可能两败俱伤。

孩子在青春期发育的时候,生理和心理都有变化,这种变化是捉摸不定的,因而父母对孩子的观察很重要。作为家长不要以命令和说教的语气,这时候的孩子大都是吃软不吃硬的。这就需要家长认真反思,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

解决方法1:解决父母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的误区

家长需要对孩子的教育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应起到的积极作用。让家长找到在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源,明确今后家庭教育的方向。

解决方法2:调整亲子关系

1.纠正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问题

原来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比较僵硬,家长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有时会忍不住发火,针对家长自身这种情绪管理不善情况,重点要对传统和现代家庭教育的观念进行了剖析,让家长认清了自己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是导致自己心态失衡。家长应认识到孩子有他自己的路要走,家长需要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力培养,而不是片面的给予物质满足,物质的东西解决不了孩子精神的内在需求。

2.改变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看得过重观念

家长受社会环境和传统育儿观念的影响,大都对孩子的学习过度给予关注,在没有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情感意识的前提下,孩子没有学习的目标、没有学习动力,甚至又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导致孩子成绩很一般,甚至有时很差。家长每次看到孩子不理想的成绩,情绪首先就出现很大的波动,这对教育和引导孩子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对孩子要全面对待,学习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而品质、毅力、兴趣等方面,作为家长都不应忽略。

3.家长要学习青春期方面的有关知识

家长对孩子内心世界缺乏真正的了解,主要原因在于不了解青春期孩子心理和生理特点,不知道该如何去和孩子沟通,更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也就无法给予孩子所需要的。

青春期孩子生理发育已经进入一个旺盛的阶段,荷尔蒙分泌明显增多,开始关注情感问题,注意力会因为生理发育而分散,情绪容易波动,思考问题比较片面、易冲动,且不会多考虑后果。孩子不想受到父母的约束,不想让父母带给他(她)压力。家长只有了解青春期孩子的情感和心理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对孩子的教育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减少对孩子过多的关注

家长以前只要看到孩子便想到学习,这样的关注往往带给孩子很大的压力,当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后便会试图挣脱,很容易导致家长教育孩子缺乏良好的效果,甚至负面效果远大于正面效果的情形。

建议家长尽可能减少对孩子不必要的关注,应该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通过朋友式的沟通和交流让孩子减少不必要的压力。

解决方法3:父母与孩子在习惯方面的重新构建

1.针对习惯的详细内涵来教育家长。

让家长认识到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积极影响,以榜样作用来改善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印象。

2.建议家长重新就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进行重新养成

家长已经认识到习惯对孩子的影响,并且在积极地进行习惯养成的改善。

3.孩子习惯的重新构建

这是整体习惯培养过程中的难点所在,因为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由于之前没有培养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情感习惯,加之孩子自我意识又特别强,在这种情况下,对孩子进行习惯的重新构建,必须要考虑到孩子内心的感受,尽可能不去采用强制性的方法要求孩子改变习惯,而是通过启发式的引导来教育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换一个角度看待父母

1.代沟问题解决

作为父母的年龄远大于自己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人生经验的积累,不要试图要求他们能够和你保持一样的评判标准。虽说代沟可以弥补,那也要双方都愿意沟通,如果你能够表现的积极耐心,你的父母同样可以被感动。

2.父母也有自己的尊严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下,父母将孩子养大,使他们有出息就是使命,如果你的做法和父母的评判标准出现偏差,那么父母内心会怎么想?他们的自尊去哪找呢?

3.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

大家都知道父母多是爱孩子的,可你是否想过你爱他们吗?你爱他们,你又做了些什么呢?其实抱怨父母不能给你带来什么实质的帮助,只会拉大彼此之间的感情距离。的确,你在青春期遇到无法沟通的父母简直就是不可名状的痛苦,但是也不必因此灰心丧气,沟通的主因是在于是否有那份爱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