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爱是粒种子
11087200000035

第35章 在社交中注意孩子的交流信号(1)

社会交往是指能够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研究表明,成年后的人际关系状况,往往与幼年时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社会交往的能力,是父母们关心的话题。

§§§第一节社交活动中构架沟通交流的桥梁

社会交往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有效交流平台

完整的教育,是把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的工作。作为一个人,孩子不仅需要知识,他更需要灵魂!他还有情感、意志、信仰、交往、行为规范等方面需要培养和发展。这就要求教育不仅要让孩子学习,更要在社会交往中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对于教育的推动作用,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架起沟通交流的桥梁,使三者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使教育真正为人服务,对人有帮助,使孩子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从教育目的来讲,三者追求的目标一致。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素质提高的教育目的,成为现时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怎样使两者结合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当前,社交活动的实践方式使三种教育力量为了共同的愿望和目的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向孩子进行一致的教育。

二、从孩子本身发展的需要来讲,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社会活动中是孩子才能、个性和潜能急待发挥的场所。

传统的教育形式注重知识的传授,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是注重知识的考核,造成的缺陷之一是中国缺少有创造力、有开拓精神的人才,才能的发挥、个性的培养、潜能的挖掘受到了限制。呼唤个性与能力、鼓励独创有思维,迫切需要给孩子提供发展的机会、社交的场所。从孩子本身发展的需要来讲,他们缺乏锻炼,渴望自主自立,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有必要开辟出课堂教学以外的其它的教育和社交途径。家庭、学校与社会只有共同创造孩子参与的环境,才能形成一个新的教育和社交资源,解决孩子的燃眉之急。社交作为一种可行的方式,必会成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关注的焦点,成为沟通三者的润滑剂。

三、从教育过程来讲,在社交中发挥老师、孩子双主体作用,必须为孩子创造发展能力的情境。

教育说到底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担负着塑造人的完整人格和高尚精神世界的基本职责。社会越发展、文明越进步,教育对人本身的关注就越显著。近半个世纪以来,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人本位的发展历程。教育过程就是将社会本质和社会要求“内化”于受教育者主体的过程,老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孩子是学习、创造活动的主体,孩子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实践能力为孩子提供最丰富的生活情景,让孩子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检验自己的水平,认识自己的不足,激发学习的内在需求,自觉自动地完善自我。忽略孩子的主体性,很容易使教育成为一种外部的说教,缺乏亲和性和说服力。实践活动能使教育隐藏起灌输的痕迹,时刻赋予孩子活动主体的角色,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行,把理论知识变成实际技能,活学活用,增长见识,促进教育由量变到质变,使教育内容转变成孩子自身稳固的东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从三者沟通的手段来讲,以往的社交形式与方法存在局限。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教育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配的合,学校、家庭、社会在联系方面要避免重外部教育、轻学生参与、实践的沟通方式,它所具备的优点在于能焕发出三者教育的活力,组成同一教育目标中的不同的教育层次,各司其职,避免重复教育,构成强有力的教育联合体。

充分发挥孩子在社交中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生活中有许多本该由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被家长包办代替了,使得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应当具备的劳动能力减弱或丧失。这是因为家长没有意识到部分劳动也是孩子应尽的义务。家庭是由家庭成员组成的,每个家庭成员在享有家庭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家庭义务,孩子即使年幼和未成年,他也是家庭成员,他也应尽义务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因为这是他应尽的义务之一。从另一角度来说,劳动也是孩子生活的基本权利,因为孩子在劳动中学到知识,获得乐趣,因此,父母不要剥夺孩子参加劳动的权利。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大有好处。

其次,注重与孩子的思想、情感交流,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者,家庭是儿童、青少年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经济上的联系,生活上的依赖,使孩子和家长形成了极为密切的关系,极易接受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家长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对孩子进行思想上的动员和引导,使孩子形成积极参与的态度,这是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父母与孩子互动的过程。孩子在参加社会实践之后,父母一定要倾听孩子的感受,与孩子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帮助孩子总结和提高。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要注意与孩子建立良性的积极的双向沟通关系,这样才能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教育活动能在父母与子女之间顺利进行。

二、学校教育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联系中,学校起主导作用,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中不是没有得到开展,而是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不广、影响不深的缺陷,这源于社会支持的不够、学校改革的力度不够、家庭渴求的愿望不够。学校在办学思想上重视社会实践,在活动组织上做到求实创新,做到排除万难,坚定信心,开拓新颖、简单可行的实践活动,才能争取得社会、家庭更多的信任,把培养学生的任务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

三、社会教育要具备长远的利益观念

孩子参加社会实践走出家庭,走出学校,走向广大的社会,必须依托于社会教育力量的支持,提供机会,提供条件,给予指导,必须有一批相对稳定的教育基地。社会教育力量要能够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应该把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项社会工程来抓,不逃避,不推诿,共同关心祖国的下一代。因此,社会教育力量的支持是社会实践能顺利开展的保障。没有社会的支持,实践就成了一句空话,没有社会的支持,实践就成了空中楼阁,可想而不可行。社会教育力量只有具备长远的利益观念,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人才。社会教育力量树立了长远的利益观念,才能满足学生从课外实践获取知识。

人不是孤立的人,人所接受的教育也不是孤立的教育,科教兴国的战略必然要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培养人才进行最充分的联系。一个人潜能的发挥需要机会和合适的土壤,社会实践为人施展才能提供了条件。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重视,学校的精心组织,家庭的积极配合,从而使实践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教育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第二节父母和孩子之间传递的交流信号

父母和孩子之间交流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