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爱是粒种子
11087200000034

第34章 孩子亲近长辈,父母怎么办

在当下的中国,越来越多的父母成为孩子最亲近的陌生人。这些孩子大多是祖辈带大的,他们经常一年半载还见不到一次父母,有的甚至是三年五载也难以见到父母一面。在漫长的期盼与等待中,爸爸妈妈对许多孩子而言仅仅是个称谓,孩子记忆中父母的音容笑貌逐渐消逝殆尽。虽然这些孩子同样受到细心的养育,但他们依恋的对象却已经不是父母而是祖辈了。孩子对父母表现冷淡或回避,这种亲子隔阂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一辈子都难以消除。

§§§第一节消除老人带孩子的后遗症

心理归属感的重要意义

发展心理学中有这样的阐述:孩子2岁前没有建立较牢固的归属感,2岁左右,也就是孩子进入认生期后,由于恐惧,孩子开始在身边的人中寻找依靠,建立稳固的归属感,从而让自己安心,此时,谁与孩子最亲近,照顾孩子多,孩子的归属感就会落在谁的身上,这种亲情关系延续一生。孩子知道“我是爸爸的,爸爸是我的”等简单的观念后,确定自己不孤独,每当孩子孤独恐惧时,想到有爸爸妈妈,就不再怕了,这就是建立心理归属感的重要意义。

孩子的心理归属感在长辈

亮亮的父母都是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在城里工作不容易,要打拼,才能立住脚,带着孩子困难太大了。此时,正好爷爷奶奶希望带孙子,这可是帮了夫妻俩大忙了。于是,孩子8个月大的时候,爷爷奶奶把亮亮带回了老家。

爷爷对亮亮倍加呵护,常常带孩子在树林里的小河边上玩。爷爷坐在一旁看着孙子,心满意足。回家时,爷爷会把孙子背在背上,一路摇回家。亮亮没上过幼儿园,小学也是在老家上的。爷爷陪伴了孙子十二年,在孙子上初中前去世了。为此亮亮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爸爸妈妈把他接到了身边,和他一起生活。没有多久,父母发现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都不好,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校正”。父母提了很多要求,帮助他改掉坏习惯,结果发现自己和儿子的心理距离很远。儿子表面不与他们发生任何冲突,但就是不理会爸爸妈妈的要求,和父母一点都不亲,走在大街上,彼此像陌生人。孩子跟父母没有交流,但是有一个好同学做朋友。一次,他对朋友说:“我想我爷爷。父母不爱我,我也不爱他们。”

案例中的孩子显然把心灵归属感建立在了爷爷身上,从长远意义上讲,是弊大于利的,结果恐怕是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却从很早就背负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和过早地丧失安全感。

如果孩子的心灵归属感在爷爷奶奶那里,老人60岁左右时,孩子6-10岁左右,正是开始知道生死却无法彻底理解的时候。老人也会开始有了顾虑,日常生活中有老友离去时,他们会把自己的感慨和忧虑说给孩子听,孩子马上就会知道老人也会走,自己最亲最依赖的人会死,是一个孩子接受不了,也无法理解的,这会让他们心烦意乱,无法安心学习和生活,如果此时孩子离开老人和父母生活,就会让孩子的情感更加得不到寄托,有可能变得性格抑郁、孤僻,容易哭泣。

孩子和老人的感情超过了与亲生父母的感情,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多数父母也能够意识到这种情况存在弊端,也都在积极寻找补救措施。其实,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父母防微杜渐,早早发现问题,改善亲子关系,让孩子的心灵归属感逐渐转移到父母身上。

§§§第二节如何转移孩子的心理归属感

孩子与父母隔阂的形成

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常抱怨,孩子太亲近长辈,跟自己感情冷漠,一点儿也不亲。

依恋是孩子的本能,如果父母和孩子没有建立起正常的亲子依恋,那么该检讨的是父母,而不是抱怨孩子感情冷漠。当前有一部分孩子是由祖辈或者保姆照顾,这些孩子同样受到细心的养育,但他们依恋的对象往往不是父母,对父母表现冷淡或回避。如果处理不当,这种亲子隔阂可能一辈子都难以消除。

转移孩子心理归属感的四种方法

对孩子而言,3岁前是和父母建立亲子依恋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已经表现出亲近长辈而疏远父母的行为,父母们需要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

1.不要流露出对长辈的不满

对于两三岁的孩子,父母一定要花双倍的时间陪伴他。不要因为刚开始孩子对自己冷淡而生气恼火,也不要因为孩子最喜欢爷爷奶奶而心生嫉妒。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在玩耍和沟通中自然而然建立孩子对自己的依恋。此外,不要因为由长辈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养成的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就轻易地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对长辈的不满,相反,要教育他不忘祖辈带他的辛苦。

2.亲情接力,把老人接来同住

把老人接来住在一起,既照顾了老人的生活,也让孩子少了后顾之忧。“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是家中宝,家里永远有生气,更重要的是父母利用三代人共同生活期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让孩子把安全感和心灵依赖建立在父母身上。

把老人接来一起住,你会发现这也是孩子的企盼。孩子期盼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也和老人在一起。这样做,可以很好地建立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有时间关爱孩子和老人。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原来是老人给予,现在父母参与,老人不劳累了,孩子心理会感激父母,加深对父母的信任、依恋和爱,这样就可以达到亲情接力的目的。

2.解除孩子后顾之忧

不能把老人接来同住的情况较多,这种情况下,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也要解除孩子依恋长辈的后顾之忧。孩子离开老人后会牵挂老人的生活起居,孩子发呆的时候一定在想:“爷爷吃好吃的了吗?是不是我不在的时候他们吃饭不认真了?他们寂寞吗?他们做什么打发时间?今天我们这里下雨了,他的腰要痛了吗……”孩子跟随老人多年,了解老人的生活习惯,由于了解和爱,孩子的心被牵住了,脸上没有了笑容,默默无语,没有心情学习。

此时,父母要经常和孩子一起给老人打电话,让孩子随时可以听到老人的声音。不时带孩子回老人那里去,为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老人改善生活,使老人生活便利,不会摔跤,不会没有水喝,不会没有乐趣,再给老人一些新鲜的事情做,让老人快乐。让孩子知道,父母为老人做的事情,可以让老人生活得更好。这样,孩子心中的牵挂才会减轻,才会在一段时间内安心。

年轻父母要做好心理准备,常常回到老人那里去,帮助老人做事,这是必修的功课,为了老人,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

3.长辈不要问孩子最喜欢谁

带孩子的长辈往往有这样的心理,觉得孩子是自己辛苦带大的,就应该和自己最亲。如果听到别人问孩子“你最喜欢谁”,孩子说的是自己就高兴;如果孩子说的是别人,就觉得自己白忙活了。长辈们,不要去和孩子的父母争夺孩子的爱,更不要把孙辈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为了家庭的幸福以及孩子的健康成长考虑,即使父母不在孩子身边,也应该经常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一直是最爱他的,帮助孩子建立对父母的依恋。

4.培养孩子与父母的亲密感情

孩子就是孩子,对于他们来说,从爷爷奶奶身边回到父母身边,新环境与旧环境之间的信息差异是很大的,感觉很陌生,许多孩子因为无法处理这些信息而苦闷。此时,家长的举止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灵回归。不要急着“管理”,先了解,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惯,先容忍孩子的习惯,然后慢慢改变。了解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带孩子熟悉过去的环境,感受新环境,找到帮助孩子在家里、学校、社会的位置,和孩子沟通,消除忧虑,再逐步影响孩子,让孩子的生活有规律,养成好习惯。年轻的父母长时间没有带孩子,不知道怎样做父母了,不如随时沟通,与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