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爱是粒种子
11087200000038

第38章 孩子做错事,别呵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正值顽童时代的孩子,偶尔犯点错,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可有些家长就是容忍不了孩子的犯错,一遇到孩子犯错,就无法克制自己,对孩子大呼小叫,呵斥谩骂,甚至大打出手。这不仅有失大雅,损害了家长的形象,也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让教育大打折扣。大声呵斥孩子的结果往往使得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孩子和家长对立起来,互相抵触,让教育教学无法顺利进行下去。这就要家长认清是非,负起责任,注意批评孩子的艺术与技巧。

§§§第一节父母不要呵斥孩子

呵斥孩子暴露家长的无知

孩子不听话或做错事时,有些家长会做出呵斥甚至打骂孩子的蠢事,家长欲树立起做家长的威严,觉得呵斥孩子,孩子才会怕家长、听家长的话。也许开始的一两次孩子是会惧怕的,但次数多了,就像俗语说的“家婆口惯,媳妇皮蛮”,孩子适应了,也就不起作用了。

大声呵斥不利于孩子改正错误。也许做家长的还没有意识到大声呵斥对教育孩子的不利因素。有教育专家说过很精练也很值得深思的话:赞扬和欣赏让你的孩子学会宽容和和谐。那么相反,呵斥和指责让孩子学会的是嫉妒和挑剔。孩子越小,心灵越脆弱,自制能力越差,自然会调皮、做错事,理解问题的能力也还较弱,做家长的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孩子,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一切,要用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的犯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孩子听得进、记得住,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所犯的错误并改正错误。

大声呵斥还会招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小,心智还不成熟,做家长的遇事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大声呵斥孩子。久而久之,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听不进家长的任何说教,最后导致左耳进,右耳出,是不可能收到家长所预期的效果。

大声呵斥不利于孩子人格塑造。家长的言行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当孩子不顺心时,也会动不动就发脾气,大声呵斥别人,孩子从小学到的不是文明礼貌的待人之道,这是做家长的失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斥责打骂孩子暴露了家长的无知,家长要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摒弃那些自以为是的不良习惯,多学点科学育儿知识,把孩子培养成为有文化、讲文明、懂礼貌的文明人,不要动不动就大声呵斥孩子。

家长心平气和能够缓解矛盾

当家长对孩子大声嚷嚷地加以斥责时,孩子只会惊骇于家长的发怒,心里多是在期盼家长尽快结束这次斥责,孩子不太可能去想家长为什么要斥责自己,也很难去思考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当孩子年龄稍大,他们会对家长的斥责产生对抗情绪,并采取对立的方式,家长与孩子之间矛盾将不可避免并扩大。

若家长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再大声呵斥孩子,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能集中孩子注意力

孩子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心里难免会七上八下,正在担心父母要以什么样的方式责罚自己,没有见到父母发怒,反而以平常说话的语调跟自己说话,会产生好奇,就想听清父母到底要说什么。

二、能使家长保持理智

家长们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平静地对孩子说话。家长对犯错的孩子大声嚷嚷,通常是一时冲动,事后家长也会后悔,觉得自己当时不应该发那么大的火。冷却孩子亢奋的情绪,本来就是教育、说服的必要条件,若家长自己先情绪失控,那又怎样去引导孩子呢?家长保持理智,能更客观、准确地分析孩子的错误。

三、可形成“促膝谈心”式的良好气氛

不再呵斥孩子,反而小声地跟孩子说话,是向孩子表示这话是说给他一个人听的,谈话仅局限于两人之间,这不仅能吸引孩子的兴趣,还可使他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尊重。尤其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家长轻声细语地批评孩子,没有让孩子丢面子,他们会感激父母,也就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诲了。

四、家长情绪欠佳时,尽量不要去责备孩子

因为这时情绪控制是很困难的,即使心里冷静一些,但过火的话也难免脱口而出。情绪化的教育,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第二节不要呵斥孩子的案例

究竟说不说真话

要想让孩子听话,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了解孩子的想法,当孩子的想法出现错误时应从说服教育方面加以引导。言传不如身教,要让孩子成才,家长首先要加强自律,给孩子做表率,斥责打骂只会降低自身形象,让孩子看不起甚至产生仇视心理,时间长了会害了孩子。

有一次,某班班长把违纪登记薄交给班主任看:1.小明上美术课说话,扰乱课堂纪律;2.小明午休时和别人吵架;3.小明课间休息时吓唬女同学……放学后,班主任把小明“请”进办公室。问他为何违纪,他不做声。班主任见他不做声,便“保证”只要说真话,讲出自己当时的真实想法,就原谅他。小明开口说:“我今天在美术课上说话已经违纪了,反正是要被批评的,所以干脆多违纪几次。”听完他的话,班主任忘记了自己的保证:“给我站在墙边去!”小明不情愿地站过去,眼泪流了出来。班主任问:“你还有什么好哭的?”他眼泪汪汪地说:“你让我说真话,我说了真话,你还罚我!我说真话还有错吗?”班主任听他这么一说,内心不禁一颤,愣住了……

大教育家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呵斥中,可能有牛顿;你的偏见里,可能有爱因斯坦。”作为一名班主任应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用真爱为学生撑起一方蔚蓝色的天空。

换位思考,把斥责转化为赞美

调皮捣蛋的孩子往往让家长和老师很头疼,对这些孩子的教育也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这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方法,才能帮助孩子进行改进。

社会上提倡教师有爱心,有师德,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一位孩子,倾听每个孩子的呼唤,让教师真正地发挥引领孩子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严肃的约束者。有时候,鼓励和赞扬就像不会说话的糖果,让很多孩子受益。

黄欢是属于比较调皮爱捣蛋的孩子。他聪明、思维活跃,但就是爱做与众不同的事情,而且有很强的攻击性。

一天早上,一群孩子在教室里唱着老师上次教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并做着优美的肢体动作。这个时候,黄欢用那粗重的声音大声地吼叫:“你们乱唱什么呀?应该这么唱……”边说边推搡着其中的一个孩子,直到把他撞倒在地上哭为止,然后急匆匆地逃走了。老师把黄欢叫到跟前,请他向被推倒的孩子道歉,他不愿意。老师让他换位思考,想一想自己被推倒在地的滋味。很快,黄欢就对刚才被推倒在地的孩子说了声:“对不起,我错了,请你原谅我。”

一天上课,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老师首先表扬了黄欢,肯定他是懂事、认真、爱学习的好孩子,说他很遵守游戏规则,爱帮助别的小朋友。老师发现在表扬黄欢的时候,他显得有点不好意思。之后,在课堂上,黄欢总是踊跃地举着手,那期盼的眼神一直注视着老师,希望能回答问题。一个平时上课喜欢调皮捣蛋的孩子正用自己活跃的思维证明着他是最棒的。

面对孩子,教师们需要有严厉的一面,但是更多的时候,需要有足够的爱心,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给他们足够的温暖,给他们足够的希望,对他们鼓励有嘉,从而培养足够的自信心以鞭策自己,规范行为。

离家出走的女儿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首先要冷静下来,要端正心态,既要当好孩子的家长,又要当好孩子的朋友,做孩子的听众。父母在平静地指出孩子错误的同时,还应了解孩子犯错的原因,这样孩子才会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以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在乡下小村庄的偏僻小屋里住着一对母女,母亲深怕遭窃,总是一到晚上便在门把上连锁三道锁。女儿则厌恶了枯燥的乡村生活,她向往都市,想去看看华丽的世界。

一天清晨,女儿为了追求那虚幻的梦离开了母亲身边。她趁母亲睡觉时偷偷离家出走了。可惜这世界不如她想象的美丽动人,她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堕落之途,深陷无法自拔的泥泞中,这时她才领悟到自己的过错。

十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拖着受伤的心与狼狈的身躯,回到了故乡。她回到家时已是深夜,微弱的灯光透过门缝渗透出来。她轻轻敲了敲门,扭开门时心里一惊:“好奇怪,母亲之前从来不曾忘记把门锁上的。”她看到母亲已经睡着了。

“妈……妈……”听到女儿的哭泣声,母亲睁开了眼睛,一语不发地搂住女儿疲惫的肩膀。在母亲怀里哭了很久之后,女儿突然好奇问道:“妈,今天你怎么没有锁门,有人闯进来怎么办?”

母亲回答说:“不只是今天,我怕你晚上突然回来进不了家门,所以十年来从没锁过门。”

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案例中的母亲没有责骂女儿的不辞而别,她只是让女儿知道她十年来都没锁过门,这种爱要胜过训斥教诲千倍。

违犯寺规的小和尚

生活里多一点宽容,生命里就会多一份空间和爱心,生活里也就会多一份温暖和阳光。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有一小和尚翻墙进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老禅师这种做法是一种宽容,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事实上只有那胸襟开阔的人才会懂得宽容;反之,老禅师若搬去椅子呵斥小和尚,对其“杀一儆百”,小和尚可能从此收敛但绝不会真正反省。

张伯苓戒烟

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难免会遇到孩子顶嘴。其实也不能说是顶嘴,只不过是孩子对父母批评的异议,见缝插针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回嘴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如果张伯苓带着愤怒的情绪,大声斥责孩子,孩子慑于校长的权威,可能会一时戒烟,但他肯定会心里不服。因为斥责孩子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容易使教育者丧失威信,使孩子产生怨恨,这样的教育效果为零,甚至变成负数。张伯苓教育孩子,从自身做起,这样的教育让人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