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但对孩子的表扬也并非是多多益善,表扬也像服药一样,不能随便乱用,它也有使用的禁忌规则。所以,父母对待孩子的表扬一定要适中,一定要掌握好“火候”,把握好轻重。
表扬要具体
对于孩子来说,表扬不能太笼统、太模糊,不能简单地用“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你真棒”这样的一般赞语,而应对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的具体细节给予肯定,使孩子明白“好”在哪里。对孩子的表扬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
一些泛泛的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虽然暂时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受表扬,且容易养成骄傲、听不得半点批评的坏习惯。
表扬的方式要变化
新颖与变化的刺激,容易唤起孩子的注意和激发孩子的兴趣;而千篇一律的刺激不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有的父母用多年不变的单一的表扬方式,孩子司空见惯不以为然,根本起不到激励孩子的作用,甚至引起孩子的厌烦。
表扬要看见过程
表扬不仅要看结果,还要看见过程。父母应该引导孩子重视努力的过程而不是成功的结果,激励孩子坚持不懈地努力争取,即便失败了,奋斗的经历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财富。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干”,吃完饭后,自己去刷碗,不小心把碗打破了。这时家长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批评,孩子也许就不敢尝试自己做事了。如果家长冷静下来说:“你想自己做事很好,但厨房路滑,要小心!”孩子的心情就放松了,不仅喜欢自己的事自己做,还会非常乐意帮助家长去干其他家务。
只要孩子是“好心”就要表扬,再帮他分析造成“坏事”的原因,告诉他如何改进,这样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表扬要视情况而定
为了培养孩子的一些好习惯,比如按时完成作业等起初,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进步了,一定要瞅准时机,着力表扬。孩子在父母的表扬声中养成了习惯时,则需要减少表扬的次数。而且,表扬的间隔时间要长一些。直到孩子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或成绩时,再对其给予表扬。只有把握好了这样的节奏,才能发挥表扬的作用。
表扬要掌握好时机和分寸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表扬时还要注意掌握表扬的时机和分寸。孩子经过努力做出了成绩,或者他做完了他理所应当做的事情,他都应该得到赞美。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不要重复赞美某件事情,当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后,就可以适当减少对孩子这一方面的赞美。
每个人都有被肯定、被表扬的需要,孩子更是这样。表扬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确的表扬能够从正面引导孩子的心理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所以,这就要求父母对孩子的举动留心观察,设身处地地考虑孩子的感情需要,学会正确地表扬孩子。其实学会正确地表扬孩子也并不难,关键是父母有没有这种意识,能不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第三节教育孩子要表扬和批评共同作用
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现在被很多人引用,甚至作为“座右铭”。很多孩子只能听“好话”,不能听批评,心理承受能力特别差,相信和这样的观念有着一定的关系。
其实,夸孩子要有办法,要夸到点子上,要夸奖孩子所做的事情,而不是直接夸奖孩子,只有这样,孩子就不会被表扬牵着鼻子走,不会为表扬而做事。没了表扬就灰心丧气,这是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由意志、独立人格”的。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当然需要精心爱护和培养。一味的表扬后面,引发的是一味的迁就、放任、纵容。
如今的孩子成了家庭关注的中心,家长们、老师们正在适应时代的“潮流”,想方设法讨孩子喜欢,也想尽办法赞美孩子,不断地表扬孩子。这当然无可非议,但是,仅是为了讨好孩子,或是为了孩子高兴而不讲原则地表扬孩子,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孩子的自制力较差,在表扬面前非常容易骄傲起来,以致迷失自我,变为平庸。因此,父母在生活中应该有意识地避免过度表扬孩子。父母要明白表扬孩子本身没有错,但是,千万不要一味表扬,而且表扬孩子的时候也应该注重表扬孩子的某种行为,而不要表扬孩子本身。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是主张教育孩子要鼓励为主,批评为辅,但这并不是说一味地去表扬孩子。人谁无过?何况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表现要有客观的认识,并且把这种认识客观地传递给孩子。一味地夸孩子,只会让孩子走向另一个极端。
事实上,孩子是非常需要父母实事求是的评价的。如果父母可以始终实事求是地去对待孩子,不但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也能给孩子一定的动力去尽力做好每件事情。久而久之,孩子自己认识到要做好一件事情并不是很容易的,但如果努力去做,一定会做的更好。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鼓励和表扬必不可少,但是,也必须想到: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过多的表扬,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自我膨胀、自我封闭和浅薄的优越性;他要么是自以为是,或者患上“表扬依赖症”,然后渐渐地在表扬声中丧失自主的意识和能力。
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表扬与批评是并存的。在表扬孩子的同时,也要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过多批评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但过多表扬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
要培养出不同的人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必须尊重孩子的需要,崇尚自然,为孩子创造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任何一种寻找成才的捷径,任何一个靠同一种模式来培养孩子都是不可取的;在对孩子的培养中,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的方法都更是徒劳的。当然,家长、老师以及关心教育的人们,不要错过了对孩子的培养,采取适度的表扬和适度的批评,才能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我、了解自我,才能让孩子自由、独立地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肥皂水效应
约翰·卡尔文·柯立芝于1923年成为美国总统,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秘书,人虽长得很好,但工作中却常因粗心而出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漂亮的小姐。”这句话简直让女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说:“但也不要骄傲,我相信你同样能把公文处理得像你一样漂亮的。”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处理公文时很少出错了。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后,便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的?”柯立芝说:“这很简单,你看见过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些肥皂水,为什么呀,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觉得痛。”
这个故事后来被管理学界称之为“肥皂水效应”:就是将批评夹在赞美中,将对他人的批评夹裹在前后肯定的话语之中,减少批评的负面效应,从而使被批评者愉快地接受对自己的批评,以赞美的形式巧妙地取代批评,以看似简捷的方式达到直接的目的。
保龄球效应
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倒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努力,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教练怎么就看不见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
顺势而为,就会产生一种加速度的作用力,相反,产生的往往是阻力。就像是一个正在上坡的人,如果是给他喊加油,就相当于是向上拉他一把,可以让他更容易地越过陡坡。相反,如果是讥讽和打击,则往往会让他泄气,很容易滑到坡底。
如果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会努力去满足下属的这种心理需求,以积极的鼓励为主。通过鼓励来激发部下的创造精神,帮助部下解决困难。相反,专爱挑下属的毛病,靠发威震慑下属的管理者,也许真的能够击败他的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