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不仅为文汪洋恣肆,明白通畅,在家庭教育上也别具一格。散文名篇《石钟山记》就是他“教子求实”的佐证。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担当团练副使。43岁的苏轼得以有闲经常与长子苏迈一起读书作文,说古论今。有一天,父子俩谈到了鄱阳湖畔石钟山的名称由来。苏迈从《水经注》等古书中找出许多说法,如“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音徐歇”。对这些说法,苏轼都觉得是牵强附会,实不可信。苏迈想找其它书,苏轼阻止了他:“不用找了。大凡研究学问、考证事物,切不可人云亦云,或者光凭道听途说就妄下结论。看来,石钟山名称的由来这个问题,还必须实地考察求证才能解决呢!”
一直到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初九,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江西省鄱阳湖东)担任县尉,48岁的苏轼送他到湖口,顺便带着苏迈一起考察石钟山。父子俩乘着小舟来到山的绝壁下,沿着山脚寻找。寻到一个地方,只听见一阵阵清畅高扬的声音,“噌吰如钟鼓不绝”,原来,这里的山脚下遍布石窍,大小、形状、深浅各不相同。它们不停地受到波涛撞击,所以才发出各种不同的音响,宛若周景王的无射钟、魏庄子的歌钟、庞大乐队中的钟鼓齐鸣一般……父子俩此刻终于恍然大悟:这才是“石钟”名称的由来啊!
苏轼抓住父子俩同探石钟山这件事,谆谆告诫儿子苏迈:“石钟”名称由来,此事本不难明白,只须实地考察就行了,由于一般人不肯去下这功夫,宁愿到书本里去寻找答案,而浅薄的人又往往附会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来解释,最终以讹传讹,使本不难明白的事千百年来不得明白。“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是不可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质疑和求索是一个不断证实或证伪人类原有认知的过程。没有质疑和求索,就没有科学的重大发明、发现和社会的进步。苏轼带着儿子质疑并求证石钟山名称的由来,这一教育方法值得现今的父母、教师们效仿和借鉴。
陆游教子“微言力行”
陆游一生是在激烈的民族斗争中度过的。面对金兵的南下,宋朝的山河为金人所占有,他心急如焚。他对朝中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恨之入骨,为此,他十分重视对子女做人的教育。
陆游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的诗作,流传于今的有9000余首,是古代诗人作品流传于今最多的一位诗人。
他告诫儿子们说:但愿你们长大成人之后,乡亲们称赞你们是有道德的人。即使做一个老百姓,与那些高官显爵相比,也是无愧的。他要求儿子们时常检查自己,有错必改;看到别人有好的行为,要主动自觉地学习。
他的二儿子陆子龙要到吉州去任地方官,他特意写了一首长达52句的诗来为儿子送行。诗中说:“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认能肆馋毁!”就是要求儿子要清清白白地做官,做一个为民众欢迎的清官。
知书达理是陆游在子女教育上十分注意的一点。他说:古人做学问是很努力的,往往是年轻时候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他对儿子说:现在我已老了,可你们正是读书的好时机,要刻苦攻读,莫失良机,希望你们一定牢记我的劝告。他还说:读书做学问,最要紧的是学以致用,身体力行。
他不仅要求自己“善言座铭要躬行”,更告诫子孙“学贵身行道”、“字字微言要力行”。他教育子女要“力行”,就是要学习古人的高风亮节,不媚权贵,不干利禄,不污大节,廉洁自守,处处谨慎,时刻想着报效祖国。
陆游85岁那年冬天,病倒在床上。他对他的后事作了考虑和安排,他告诫儿子们说:“我家本是农家,再能为农,这是上策;杜门谢客,不应举,不求仕,这是中策;安于小官,不慕荣达,这是下策。除此三策之外,没有别的选择。还说仕宦变化无常,不去做官而去为农,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你们只有不出现大的过失,勿露所长,勿与贵达亲厚,就会减少人们对你们的攻击和陷害。无论子孙们的才分如何,都要让他们读书。”又谆谆告诫儿子们对子孙后代要严加约束,“要求做到宽厚恭俭,不要与那些华而不实的人结交在一起。”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厚葬习俗,他反复对儿子们交待:“厚葬没有任何益处,古今有见识的人对此都说得很详细了。至于用什么棺柩,亦当量力而行,不要为舆论所动摇。棺柩埋在地下,好与不好没有什么两样!”又说:“近世出丧时,大肆铺张浪费,有作香亭、寓人、寓马之类,兴师动众,所有这一切都应摒弃。墓上石人、石虎一类的设置,也一律不要。如果想作个标记,立一两个石柱也就可以了。”
然而,使他引以为憾的是,他一生所向往的中原收复、国家的统一还未能实现。十二月二十九日,他把几个儿子都叫到自己床前,捧过纸笔,写下了最后的遗言:“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遂即合上了眼睛。
《示儿》是陆游的遗嘱,也是陆游的遗产,这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是要儿子把祖国的统一大业时刻铭记在心。他对儿子教育的用心是可想而知的。
朱元璋教子以德
因为“德”既能补体,也可补智,所以古人一直遵循着“教子以德”这条原则来教育子女。
明太祖朱元璋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他既重视教育孩子求知,更重视帮助他们“正心”,即品德教育。为此,他采取了重言传、聘严师、亲力行的办法。
他曾经严肃地训诫太子和其他儿子,说:“你们知道‘进德修业’的道理吗?‘进德’,即进益道德;‘修业’,即修营功业。古代的君子,德充于内,又见于外,故器识高明,善道日多,恶行邪僻皆避之。己修道已成,必能服人,贤者集拢于你的周围,不肖者远避。能进德修业,则天下必治,否则必败。”
他经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儿子们要艰苦创业。内宫建成以后,朱元璋令人将古人行孝和他自己艰苦创业的经历画在殿壁上。他对儿子们说:“我本是农民出身,祖父辈积德行善,以至荫及于我。现在绘成这个画面,就是要使子孙后代知道创业的艰难,多多磨砺自己。”他立下两条规矩:一是子孙除办公外,一律穿麻鞋、坐竹椅、睡藤床;二是出城远游,不光骑马,还要步行。他还要求子孙后代“戒骄侈”、“恤民情”、“用仁义”、“安百姓”,以此来守业。他对太子说:“你了解农家的辛劳吗?农家勤四体,种五谷,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不得休息,而国家经费都来自百姓。所以,你要常想到农家的不易,取之有制,用之有节,使之不至于饥荒,才算尽到了为君之道。”
为了使诸子做到“进德修业”,朱元璋聘请各地名师,精选经典著作,对诸子进行严格、系统的“德行”教育。他要求这些老师:“好师傅要做出榜样来,因材施教,以德教人。我的儿子是要治理国事的,教的法子,最重要的是要正心。正了心,什么事都可办好;正不了心,各种私欲便趁虚而入。你们必须教给我儿子以实实在在的东西,不要光背些华丽的辞藻,真正让他们进德修业。”
当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统治,定都南京,准备修建皇宫。儿子们主张宫殿要建得富丽堂皇,要讲究气派。但朱元璋不同意,他对儿子们和经办官员说:“宫殿只要坚固耐用就行,不必过分豪华。当初尧住茅屋,舜居历山,成为万世称颂的圣君。做皇帝的能注意节俭,臣子们就不敢奢侈。要知道金银财宝不是宝,真正的宝是节俭!”
朱元璋教子注重品德和操守,不仅要求自己躬身力行,也非常重视对后代的“德行”培养。这种言传身教之精神,成为后人正身教子的楷模。
戚继光谨遵父训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的气节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戚继光出身将门,曾祖父戚圭早在1433年,就曾向中央政府建议加强海防来对付倭寇。父亲戚景通,是一位武艺精熟、治军严明的将领,56岁才得子戚继光。
一般来说,晚年得子加之将门子弟,父亲应倍加疼爱。可是,戚景通平时对儿子要求十分严格,亲自教戚继光读书、写字、练武,还反复地给他讲述保国安邦和为人处世的道理。他认为只有把孩子培养成国家栋梁,才是真正的疼爱。
戚景通为了使儿子对军事发生兴趣,经常鼓励他和其他孩子做军事游戏。戚继光平时耳濡目染,做起军事游戏来很有办法。他和其他孩子一起筑工事布阵势,自己当“指挥官”,认真指挥每一场“战斗”。
戚继光10岁以后,父亲离职还乡,他随同父亲回到了老家山东蓬莱。
有一天,工匠为他家修理房子,两楹之间原准备安四扇雕花门户,工匠向戚继光建议说:“公子家是将门,可以安设十二扇雕花门户。”戚继光觉得有道理,便向父亲提出上述要求。谁知父亲断然拒绝了,还面色严肃地批评了他爱虚荣、讲排场的举动,他说:“人生一世,要一心为国为民,不求虚荣,不讲排场。你年纪轻轻不想如何求上进,却一味讲究虚名,将来怎能成为栋梁之材,为国效劳?”戚继光满面羞愧,再也不敢提起此事了。
又有一天,戚景通发现儿子脚上穿着一双考究的锦丝编织的鞋子,不由得双眉紧锁,忙把戚继光叫到面前,狠狠地训斥道:“你小小年纪,竟然穿这样上等的鞋子!长大就会要求穿更好的,吃更好的;当了军官说不定还要侵吞士兵的粮饷。”事后,戚景通尽管弄清了鞋子是外祖父家送的,但还是不允许儿子继续穿。戚景通认为,如果不制止,孩子就会沾染上奢侈的坏习气。
戚景通一心爱国,终生廉洁,两袖清风,没有多少家产。他临终时,把戚继光叫到面前,把自己花了毕生精力写成的军事著作交给了戚继光并叮嘱他立志“身先士卒,临敌忘身”、“不求安饱,笃志读书”。
戚继光在从军当上将领后,牢记父亲的训诫,处处以身作则,做士兵的表率。一次行军途中遇到大雨,地方绅士请他进民房休息。他执意不肯,坚持和士兵们一起站在滂沱的大雨中。戚继光的举动使部下非常感动,都自觉以他为自己行动的楷模。因此,戚继光所率领的军队,纪律十分严明,战斗力也很强。他带领纪律严明的戚家军,奋勇抗击倭寇,屡战屡胜,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抗倭民族英雄!
戚景通教育孩子不图虚荣、保家卫国,让戚继光领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气节和挽救民族危亡的积极意义,而且让他更有一种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郑板桥不娇惯孩子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过:“溺爱不明。”父母的爱心泛滥和娇惯实际上对孩子来说是致命的毒药。这就要求家长不能随意地去娇惯孩子,要给孩子一定的约束力,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独立能力和守纪律的意识。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他到52岁时才有儿子,起名小宝,他对小宝十分喜欢。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郑板桥非常注意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