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被派到山东潍县去做知县,将小宝留在家里,让妻子及弟弟郑墨照管。郑板桥看到当时富贵人家子弟的娇惯情形,又担心自己的儿子被娇惯变坏,所以他身在山东,而心念在家的儿子。他心想把儿子小宝委托堂弟郑墨照管,会比自己更娇惯。所以,他从山东不断描写穷苦人生活的诗句寄回家中让小宝读,像“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小宝在母亲的带领下,一遍又一遍地背记着这些诗句。
“娇子如杀子”,这是多少人用血泪换取的经验教训。当郑板桥听说在家的小宝常常对孩子们夸耀:“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还欺侮佣人家的孩子,郑板桥立即写信给弟弟郑墨说:“我52岁才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溺爱不是真正的爱,所以,他要弟弟和家人对小宝严加管教,注意“长其中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弟弟和家人按照郑板桥的意愿对孩子进行教育,收效很大,就给郑板桥写了封信,讲了孩子的长进,并说,照此下去,孩子长大之后准是个有出息的人,能当官。郑板桥看了这封信后,觉得弟弟对小宝太姑息了,这样做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于是,立即给弟弟郑墨回信说:“我们这些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走错了路,越来越作坏,总没个好结果。”他还说:“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好人,做品德修养高尚的人,做有益于社会的人。”
小宝长到6岁以后,郑板桥就把小宝带在自己身边。他亲自教导儿子读书,要求每天必须背诵一定的诗文,并且经常给小宝讲述吃饭穿衣来之不易,并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到小宝12岁时,他又叫儿子用小桶挑水,天热天冷都要挑满,不能间断。由于父亲言传身教,小宝的进步很快。当时潍县灾荒十分严重。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节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走到门外,高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这个用饥饿眼光看着他的小女孩,立刻将手中的窝头分一半给了小女孩。郑板桥知道后,非常高兴,就对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真喜欢你!”
郑板桥非常注意对孩子进行自立教育。直到临终前,他还要让儿子亲手做几个馒头端到床前。当小宝把做好的馒头端到床前时,他放心地点了点头。临终前,他给儿子留下的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这则遗言,是对子女的嘱咐,也是他对子女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此乃郑板桥教子之良方。
傅雷教子爱国
傅雷是我国一位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他学贯中西,知识渊博,一生为中国读者翻译了30多部世界文学名著,写过不少文艺和社会评论,还撰写过不少的散文作品。他一生除了做学问就是培育子女,《傅雷家书》就充分体现了他的为人父母观。
在傅雷对子女灌输的思想中,其中一个重点的就是爱国。长子、著名音乐家傅聪在许多文章中都提到父亲从他懂事起就教育他“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而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不失赤子之心”。
20世纪50年代初,傅聪出国留学,傅雷更是牵肠挂肚,生怕儿子年少离家出国,忘记生他养他的这片国土。一次,他和友人谈到傅聪在国外的艺术成就,说:“我担心的是他身居国外,对祖国的实况有所隔阂,埋头艺术生活,最容易脱离实际,脱离政治,不要在政治上产生什么失误、受到什么挫折才好。”为此,他多次在信中向儿子介绍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介绍中国人民在改造家园,与大自然搏斗时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和大公无私的精神,用以激励儿子的爱国之情。在1954年8月16日写给儿子的信中,他详细地记叙了家乡人民防台风防汛的情景,并充满激情地写道:“你得抓紧时间,认真学习,非苦修苦练,不足以报效国家,对得住同胞……不要忘记祖国千万同胞正在自己的岗位努力,为人类的幸福而努力。”傅雷总是用活生生的事例、引经据典的启迪、呕心沥血的教诲教育儿子:“在大大小小的地方,不能有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同胞的事情发生。否则,艺术家的慈念与博爱就等于一句空话。”
正是受到这种严格的父教,傅聪虽然大半辈子在国外生活,但赤子之心不改,他始终热爱着自己的祖国。
李苦禅的言传身教
汉朝董仲舒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就是说言传身教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教育人,用自己的行动带动人,用自己的做法感动人,用自己的表现启发人。李苦禅就是通过言传身教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李苦禅(1898-1983),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李燕是他的儿子。李燕子承父业,也迷上了绘画。李苦禅经常教育儿子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秦桧并非无才,他书法相当不错,只因人格恶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如厕或立时焚之。据说留其书不祥,会招祸殃,实则是憎恶其人,自不会美其作品了。”
李苦禅自己说到做到,率先示范。1937年北京沦陷了,伪“新民会”妄图拉拢社会名流为其装点门面,派人来请李苦禅“出山”:“您要答应了,有您的官做,后头跟个挎匣子(枪)的,比县长还神气哩!”李苦禅不为所动,凛然拒绝。此后,他断然辞去教学职务,以卖画为生。
父亲的言行,儿了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化为行动。“文革”结束后,有天,李苦禅叫来儿子,说有关部门通知前往认领散乱的查抄物品。
他对儿子再三叮嘱:“上次叶浅予和陆鸿年把错领的那些东西都退给咱们了。咱们要错领了别人的东西,也要还人家啊!”结果在李燕领到的“杂画一批”中发现一卷二十件黄宾虹未装裱之作,上有二三件书有李可染的上款。李燕遵父亲嘱咐,当即交还工作人员,并立即通知李可染。李可染见心爱之物完璧而归,喜不自胜。李苦禅听说后,也非常高兴。
“干艺术是苦事”,李苦禅教育儿子从艺,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对儿子说:“干艺术是苦事,喜欢养尊处优不行。古来多少有成就的文化人都是穷出身,怕苦,是出不来成就的。”接着,他结合自己从艺过程,说:“我有个好条件——出身苦,又不怕苦。当年,我每每出去画画,一画就是整天,带块干粮,再向老农要根大葱,就算一顿饭啦!”在父亲的教导下,李燕不怕风吹日晒,不畏爬山涉水,长期坚持野外写生。在李苦禅的苦心教育下,李燕在画坛脱颖而出,也颇有造诣。
善于施教的人,既能使自己的理论完美,又能使自己的行为谨慎。父母只有在以身作则的同时,结合口头教育,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最年轻的剑桥博士
教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正确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的以及完成教育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弛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中国籍博士生,当年他年仅22岁。他的父亲张明山谈到对儿子的家庭教育时,一连说了几个“要”和“不要”:“在学习之前,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一定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不要把孩子推给学校就不管了,不要让孩子一味依赖父母的指导,不要打击孩子的信心。”
因此,张明山在实践中注重了以下几点:一是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二是孩子学习情感的培养;三是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及爱心的培养;四是独立意识的培养;五是与孩子平等沟通、“面与面”的交流;六是对孩子实行积极暗示;七是适时适度夸奖和欣赏孩子;八是培养自信,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吃苦精神、刻苦学习;九是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十是家校实施教育一致。
张明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结果证明了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戈尔曼的一句话“人的成功,智商指数只占20%,而情商等因素占80%”。
罗斯福受到的家庭教育
严格与爱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严格是建立在深沉的爱的基础上,真爱是严格教育的体现。
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4届的总统。
罗斯福出身于富豪家庭,父亲学过法律,又经过商,很有钱。罗斯福的父亲老年得子,幼小的罗斯福成为父母关注的中心,但罗斯福的父母并不娇惯他,而是严格地管束他。
母亲为小罗斯福安排了严格的作息时间表:7点起床,8点吃饭,跟家庭教师学习二三小时,然后是休息时间。下午1点吃饭,午饭后又学到4点。
小罗斯福不满意母亲制定的严格作息制度,一次他提出了抗议,要求母亲给他“自由”。母亲认真地考虑了儿子的要求,允许他“自由”一天。罗斯福的母亲知道尊重孩子,满足他的合理要求。严管不等于束缚,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使孩子在无拘无束中松弛一下,尽情地享受童年的欢乐,这对儿童个性的发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是有好处的。
小罗斯福游戏时总习惯于自己是赢家,为了教育他,有一次母子玩一种棋类游戏,母亲故意不让他,接连赢了儿子。小罗斯福生气了,母亲故意不去理会,并坚持让儿子道歉。最终,小罗斯福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主动跟妈妈道歉了。
严格教育对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儿童尤为重要。人生要经过许多磨难,才能成就大事业。如果只会享福,不能受苦,这样的人将不能立足于社会,更不能为社会献身,为他人造福了。因为这样的人只能满足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心理永远不会成熟。
布什夫人的育儿诀窍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老布什)的长子小布什子承父业也当上了美国总统,当时全世界的媒体都惊呼:美国政坛的新贵布什家族已经浮出海面。小布什的成功与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尤其是母亲带给他的教育。那么布什夫人有什么育儿诀窍呢?
老布什和夫人巴巴拉一共育有4个儿子。巴巴拉把自己一生的精力全部倾注于家庭。她从来不大声斥责孩子,她说,如果孩子所敬爱的母亲如此斥责他们的话,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损。若孩子犯了错,她会若无其事地带他们出去玩,使他们反省,一边玩,一边加以引导。
在教育学龄前儿童方面,巴巴拉也有一套独特的“祖传”诀窍,诀窍的关键就是进行家庭朗读活动。巴巴拉说:在家中给学龄前儿童朗读,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刻印象,这是重要的学前一课。她将自己的经验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宜早不宜迟。选择给孩子读书的年龄,原则上是越早越好。
二、养成朗读的习惯。布什夫人常在孩子们睡觉前读书给他们听。她说,家长在什么时间给孩子读书无关紧要,但在每天的同一时间里至少读上15分钟,孩子会收获很大。
三、选择好书。在家中,布什夫人为儿孙们摆放了一架架图书,让他们随手可得。布什夫人归纳出如下几种选书原则:婴幼儿(3岁以下),喜欢简单的连环画及有关他们熟悉事物的故事书,形状和颜色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学龄前儿童(3-6岁),喜欢动画图书、幻想故事、有关日常生活和动物的儿歌及寓言,这些都易于儿童记忆。
家庭是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最有效的渠道。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不仅为幼儿提供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而且还为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和幼儿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布什夫人的这套“家庭朗读”活动对小布什及其他子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