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清廉故事
11096800000016

第16章 董宣 公正廉明,执法如山

东汉初年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硬脖子“强项令”董宣。他为官正直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势,不仅赢得了光武帝刘秀的信任,而且也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颂,其事迹被写进《后汉书》,流传至今。

董宣进入仕途,最初是由司徒侯霸辟召为官。“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即让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称“征召”,官府称“辟召”。因为董宣自幼饱读诗书,学识渊博,为人刚正不阿,精明能干,办事能力突出,屡有功劳,逐渐升迁至北海相。公孙丹是北海地方豪强,当时这些豪强在地方上的势力很大,地方官要处理好政务,首先必须处理好与这些豪强大族的关系。因此,董宣一到任,就任命公孙丹为自己的属官。那时公孙丹家新建了一处宅子,他们请风水先生看了新宅以后,风水先生告诉他们说:“新居里先要死人然后才吉利。”于是公孙丹就让他的儿子在街上随便杀了一个平民百姓,并把尸体放到新居里,以消自家之灾。当时的地方豪族气焰嚣张,根本不畏惧官府,按惯例他们有些作奸犯科的事,地方官府也不会仔细过问。谁曾想,这次他们遇到了董宣,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董宣受理此案后,查清事实真相,严格执法,为民做主,不顾其他人的劝说和阻挠,立刻命人缉拿公孙丹父子,斩首示众。这一大快人心的壮举,得到了百姓们的交口称赞。但公孙丹在当地的势力庞大,他死后,其宗族朋党,聚集了三十多号人马,手持兵器,到衙门前聚众闹事,口口声声要找董宣算账,气焰十分嚣张。董宣认为必须严惩他们,才能打击这些豪强大族的嚣张气焰,否则以后的政务就没法开展,对其他大族也起不到震慑作用。因此,董宣下令把这些人统统都抓了起来。因公孙丹曾经带领这些人归附过王莽,还勾结过海盗,董宣遂以这些罪名,派门下书佐水丘岑把他们依法处决。董宣为民做主,除暴安良,大快人心,老百姓欢欣鼓舞。那些豪强大族平时在地方上飞扬跋扈、目无法纪、欺压百姓,官府对他们也奈何不得,而这样一来,他们都老实多了。

但是青州刺史以董宣杀人过多为由上报朝廷,把董宣及水丘岑等九人一并抓了起来,逮捕下狱。在狱中董宣毫无畏惧悔恨之色,他深知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乎大义,为民申冤,伸张正义,是正大光明的。在狱中,董宣泰然自若,心意坦荡,昼夜朗诵诗书,和平常无异,丝毫没有悲怨之气。董宣等人最终被判处死刑。消息传开,北海城中愁云密布,万人哀泣。一些官员钦佩董宣的气节,预备了酒菜佳肴,准备为他送行。董宣却严厉地说:“我一辈子不曾吃过别人的酒席,何况是死已在即的时候!”说完,登上刑车,从容而去。眼看董宣就要被处决,千钧一发之际,光武帝派特使快马赶到,宣读圣旨,暂缓处决董宣。董宣把事情的原委向使者原原本本说了一遍,并且特别请求说:“水丘岑是接受我的命令办事的,他不该承担责任,他是受我牵连的,请把我杀了,让水丘岑活命吧。”使者把情况向皇帝作了汇报。光武帝了解到董宣不屈从于流俗,不顾及地方豪强的势力,能够秉公办事,严格执法,实属难能可贵。如果惩处了董宣,怎么能够让天下的官员们秉公执法,怎么能保护老百姓呢?因此将董宣降职为怀县县令,并且令青州刺史不得再追究水丘岑之罪。水丘岑后来还升官至司隶校尉。

后来,为了平定江夏郡的贼匪之乱,维护当地治安,光武帝任命董宣为江夏太守,着力剿匪。董宣苦思良策,兵不血刃,顷刻间就使匪帮瓦解。董宣面对豪强和匪盗,丝毫不手软;在皇亲国戚面前,同样是鲠骨素志,不卑不亢,令人叹服,因此有了“强项令”的美誉。

居住在京城洛阳的皇亲国戚,骄奢淫逸,专横跋扈,他们的家奴也狗仗人势,胡作非为,京城百姓敢怒不敢言。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光武帝特召年已69岁刚正不阿、执法如山的董宣为洛阳令,以约束皇亲权贵们的不法行为。新官上任,董宣既不坐轿,也不骑马,而是让四个衙役抬着棺材一同前往。夹道欢迎的老百姓目瞪口呆,大惑不解。董宣凛然道:“洛阳乃京都圣地,权臣云集,闻听贪官污吏还在逍遥法外。皇上委任卑职,理当不负重托,为政清廉、依法治理。若得罪皇亲国戚,惹下杀身之祸,亦无所畏惧。”百姓一听,议论纷纷:“真父母官也!”果然,董宣到任不久,第一件棘手的难题就是处理湖阳公主的家奴行凶杀人的案件。

湖阳公主是光武帝的亲姐姐,她家中有个恶奴无视国法,大白天公然杀人、草菅人命。这个恶奴杀人后大摇大摆地躲进湖阳公主府中,有关执法部门畏惧公主的权势,不敢依法捉拿惩治他。恶奴不知收敛气焰依然嚣张,仗着公主撑腰,不时出来公开活动。有一次湖阳公主外出,这个杀人犯以公主侍从身份骑在高头大马上,一路上耀武扬威。董宣闻讯,立刻率领衙役守候在公主必经之地夏门亭,准备捉拿这个杀人犯归案,当湖阳公主的车马驶近时,早已“恭候”此处的董宣拔刀挡住公主的去路,厉声斥责公主不该目无国法,窝藏、庇护杀人恶奴,同时喝令恶奴下车受刑,当着公主的面就把这个杀人的恶奴就地处决了。湖阳公主何曾受过这等屈辱,气得脸色发青,随即掉转车头,直奔皇宫,向光武帝哭诉。光武帝听了姐姐的一面之词,勃然大怒,下令董宣立即进宫,准备乱棒打死董宣,为姐姐出气。

董宣处决湖阳公主的家奴,早就做好了被杀头的准备。他奉诏进宫时泰然自若,还未等光武帝开口,便正义凛然地说:“我请求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怒气冲冲地责问:“你胆敢当众侮辱公主,死到临头还有什么话可讲?”董宣从容不迫地答道:“皇上靠施行仁德、除暴安良才复兴了汉朝。可如今却纵容公主庇护杀人恶奴,这样下去,还怎么治理天下?臣既入仕途,就只知依法办事,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话音刚落,便一头向殿柱撞去,顿时血流满面。光武帝见状,即令太监上前将董宣拉住。其实,光武帝听了董宣的慷慨陈词之后,心中就有愧,但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便令董宣向公主磕头赔罪,可免一死。董宣觉得自己没有错,说什么也不服从命令,坚决不向公主低头认罪。光武帝又叫太监们抓着他的头强行往地上按,想用这种方式来让董宣低头认错。董宣两手死死撑在地上,拼命挺起脖子,宁死也不肯低头,那样子如同一只“卧虎”。好在光武帝是个较为开明的君主,董宣理直气壮的言论、刚直不阿的秉性、严格执法的行为,都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因此对董宣说:“你这个‘强项令’脖子可真够硬的,快退下去吧。”随后又派大臣赐食安抚他,董宣把所有的饭菜吃得一干二净。后来光武帝问董宣:“为何饭饿至此?”董宣说:“臣食不敢遗余,犹如奉职不敢遗力。”光武帝深表赞赏,又赏钱三十万。董宣把钱全部赏给部下,不留分文。从此,董宣坚决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豪门贵族,因为他连湖阳公主的奴仆都敢杀,那些犯了罪的豪族听到他的名声没有一个不吓得发抖的。百姓们都敬称董宣为“卧虎”,并有歌谣唱道“枹鼓不鸣董少平”,董宣字少平,意思是有了董宣这样的好官,民间再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击鼓鸣冤了。正是:不畏权贵“硬脖子”,宁折不弯生虎胆;敢与“天子”明法理,桴鼓不鸣民无冤。

董宣做了五年洛阳令,74岁那年病逝于任上。光武帝对他的死深感悲痛,便派使者前去吊唁,使者来到董宣家中,看到只有一条布被单覆盖在遗体上,家中四壁空空,只有“大麦几斗,破车一辆”。光武帝闻奏后感伤地说:“直到董宣死了我才知道他是如此廉洁,他不但能严格执法,忠君爱民,还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

董宣一生为官清正廉洁,秉公执法,不畏强权,坚贞不屈,忠于国家,关爱百姓,深受朝廷的尊敬和百姓的爱戴。“强项令”的美名,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