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普外科速查手册
11098200000040

第40章 肝脏疾病(2)

肝棘球蚴病又称肝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囊状幼虫(棘球蚴)寄生在肝脏所致的寄生虫病。在我国牧业地区,最常见的是由细粒棘球蚴寄生于人体肝脏所形成的单房性肝包虫囊肿。

主诉

绝大多数患者为查体发现肝囊肿就诊,其次表现为囊肿压迫邻近脏器,引起上腹部不适、腹胀、腹痛、食欲减退、恶心、嗳气等症状。

临床特点

(一)主要表现

1.多数患者因做B超检查或其他疾病作腹部手术时偶然发现,无自觉症状。

2.囊肿生长到一定程度,可因压迫邻近脏器而出现症状,常见有上腹部不适、腹胀、腹痛、食欲减退、恶心、嗳气等消化道症状,或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呼吸症状。

3.查体在上腹部可触及较大肿块,呈球形,表面光滑,压痛不明显。有囊性感,肝包虫囊肿震颤征。

(二)次要表现1.胆道受压可出现轻重不等的黄疸,甚至胰腺炎。肝门静脉受压则导致胃肠道瘀血,引起消化吸收功能障碍,重者导致脾大和腹水。下腔静脉受压时可产生下肢水肿。

2.过敏症状,如全身瘙痒、荨麻疹及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

3.囊肿并发感染所致发热等症状。

(三)误诊分析1.肝囊肿两者临床表现相似,但结合病史,超声、CT等检查一般不难鉴别。

2.滤泡型肝包虫病缺乏典型的肝包裹,肝大程度常较轻,B型超声检查下缺乏典型的液性暗区,多表现为实质占位性病变,一般不发生感染;有时在肝内呈不规则分布,常浸润至肝门,引起胆管阻塞及黄疸,难与肝癌相鉴别。

3.肝包虫囊肿合并感染易被误诊为肝脓肿。子囊或其碎屑阻塞胆总管致胆道扩张者可误诊为胆道结石。应结合病史、职业、居留史、症状和体征,以及各项辅助检查、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作鉴别诊断。

辅助检查(一)首要检查1.包虫囊液皮内试验阳性率90%左右;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可达80%~90%。

2.B超检查可显示囊肿大小、数目和部位。其特征为可探得液性暗区,暗区内可见漂浮点状回声。

3.CT检查是主要检查方法,肝包囊肿大小不一,单发或多发,呈圆形或类圆形。囊肿边缘光整清晰。囊内密度均匀一致。注射造影剂后无强化,其密度不变。母囊内出现子囊为肝棘球蚴病的特征。常见囊壁钙化,呈弧形或蛋壳状。囊内容物钙化呈无定形片状。内外囊分离呈“双边征暠。

(二)次要检查1.X线检查在肝区可见密度较均匀,边界整齐的阴影。囊肿位于肝顶部时,可见膈肌呈半圆形抬高,活动度减弱。囊肿位于肝脏前下部时,胃、肠钡餐检查时可见胃肠道受压及移位。

2.MRI检查对大于3cm者Tl、T2加权像100%可检出。肝泡型棘球蚴病显示为不规则的高密度区,可有散在钙化点。病灶边界不整齐,呈地图征,无明显增强现象。

(三)检查注意事项1.在怀疑包虫囊肿时,严禁作诊断性穿刺,以免囊液外漏,引起过敏反应,甚至休克。

2.当合并有细菌感染时,临床表现为细菌性肝脓肿的症状,超声和CT可显示较厚的外囊。

治疗要点(一)治疗原则手术治疗仍为目前棘球蚴病的主要治疗手段。药物治疗有一定治疗效果,可作为辅助治疗方法。

(二)具体治疗方法1.甲苯哒唑近年来,有人报道甲苯哒唑疗效明显,常用剂量每日200~400mg,持续8周,囊肿萎陷和完全钙化率为40%~80%。

2.手术治疗是治疗棘球蚴病的主要方法。手术原则是:清除包虫,防止囊液外溢污染,缩小或消灭外囊残腔,防止各种术后并发症。有下列术式可供选择。

(1)内囊摘除:适用于无继发感染的囊肿。术中显露包虫囊肿后,用纱布垫保护切口及周围器官,用粗针穿刺,尽量吸除囊内容物,向囊内注入30%的氯化钠溶液,等待5分钟以杀死头节,吸除囊内容物,如此反复2~3次,最后摘除内囊。

(2)袋形缝合:适用于继发感染的肝包虫囊肿。术中彻底清除内囊和囊腔内容物后,将外囊和腹壁的切口全层缝合,囊腔置管外引流,也可行囊腔胃吻合或囊腔空肠Roux灢en灢Y吻合内引流。

(3)肝叶切除:适用于原袋形缝合外引流术后感染的巨大残腔或胆瘘长期不愈。左肝病灶、多房性肝包虫囊肿有恶变倾向也是肝叶切除的适应证。全肝多房性囊肿也可行肝移植术。

(4)囊肿破入大胆管或支气管:处理困难。术中用胆道镜或气管镜彻底清除包虫残余物。治疗肝包虫胆瘘应切除胆囊。胆总管切开T形管引流或括约肌切开,破入腹腔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灌洗。

(三)治疗注意事项1.本病例容易误诊,术前应注意明确诊断。

2.为了防止发生过敏和播散种植,术中用纱布垫将囊肿与腹腔隔开,术前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存在争议,未被普遍采用。

3.术中如果发现囊也呈黄色,表示存在胆漏,应将其缝合,并放置引流。

(第四节)肝囊肿

肝囊肿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分为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两种。寄生虫性以肝棘球蚴病为多见;非寄生虫性又可分为先天性、创伤性、炎症性和肿瘤性肝囊肿,其中以先天性肝囊肿最常见。临床通常指的肝囊肿就是先天性肝囊肿,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两种。

主诉

绝大多数患者为查体发现肝囊肿就诊,其次表现为囊肿压迫胃肠道等邻近器官,引起上腹部不适、腹胀、腹痛、食欲减退、恶心、嗳气等症状。

临床特点

(一)主要表现

1.多数患者因行B超检查或其他疾病作腹部手术时偶然发现,小的囊肿无自觉症状。

2.囊肿生长到一定程度,可因压迫邻近脏器而出现症状,常见有食后饱胀、恶心、呕吐、右上腹不适和隐痛等。

3.查体可在上腹或右上腹可触及无痛性肿块,随呼吸移动,表面光滑有韧性或囊性感,有时可触及肝边缘,因囊肿将肝向下推移所致。

(二)次要表现

1.少数患者可因囊肿破裂或囊内出血而出现急腹症。若带蒂囊肿扭转时,可出现突然右上腹绞痛。如囊内发生感染,则患者往往有畏寒、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等。

2.囊肿压迫胆管引起黄疸,很少见。

(三)误诊分析

肝囊肿的诊断一般不困难,但当病变较小,很多肝脏占位性病变表现不典型,易与肝囊肿误诊,因此,需要与肝脓肿、肝血管瘤、恶性肿瘤坏死液化等相鉴别。

辅助检查

(一)首要检查

1.B超检查对于单纯性肝囊肿的诊断有敏感性高、无创伤、简便易行等优点,可检出直径小于1cm的囊肿,且能肯定囊肿的部位、大小、数目、累及肝脏范围,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

2.CT检查可对囊肿进行确切定位,确定囊肿与肝内大血管及胆管关系,肝脏的形态学改变及囊肿与周围脏器关系等。

(二)次要检查X线检查可显示膈肌抬高或胃肠受压移位的征象。

(三)检查注意事项1.B超检查应作为首选,其特异性优于CT。

2.病变表现不典型时,注意与原发性肝癌液化坏死和肝转移癌相鉴别。

治疗要点(一)治疗原则肝囊肿小而无症状者,不需特殊处理;肝囊肿大而又出现症状者,应予以适当治疗。

(二)具体治疗方法1.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抽液术主要适用于单发性囊肿,也可同时向囊腔内注入血管硬化剂,可破坏囊肿内皮。当囊肿靠近膈肌、邻近大血管、位置深在时,行此术难度大、风险高。

2.肝囊肿开窗引流术主要用于治疗无感染和囊肿与胆管不相通的单发囊肿和多发囊肿。

3.腹腔镜下肝囊肿开窗术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切口美观,并可减少术后疼痛和不适。手术适应证为单发性囊肿或大囊肿,主要位于肝脏表面的多发性肝囊肿。

4.肝叶切除术适用于多发性肝囊肿,某一叶因密集的囊肿压迫致该叶肝脏完全萎缩,丧失功能。

5.囊肿内引流术主要适于囊液为胆汁者,常采用囊肿空肠“Y暠形吻合术,但吻合口必须足够大,引流空肠襻至少60cm以上,以免发生逆行感染。由于该法有逆行感染的可能,近年来已很少采用。

(三)治疗注意事项1.肝囊肿伴有破裂、囊内急剧大量出血和蒂扭转时,必须紧急手术。

2.多发性肝囊肿一般不主张手术治疗,仅限于处理引起明显症状的大囊肿。

3.对并发感染、囊内出血或囊液有胆汁者,需放置引流,待囊腔缩小,引流液减少且清亮后拔除。

(第五节)肝血管瘤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临床上绝大多数发生在成人,女性居多。血管瘤可以单发或多发。一般无症状。如明显增大可出现邻近器官压迫症状。

主诉

绝大多数患者为查体发现肝占位性病变就诊,其次表现为肝大或压迫胃肠道等邻近器官,引起上腹部不适、腹胀、腹痛、食欲缺乏、恶心、嗳气等症状。

临床特点

肝血管瘤发展缓慢,病程可达数年至数十年之久。直径小于4cm的血管瘤很少在临床上表现出症状。直径4cm或更大的血管瘤患者约40%有症状。当肿瘤逐渐增大后,主要表现为肝脏肿大或压迫胃、肠道邻近器官,引起上腹部不适、腹胀、腹痛、食欲减退、恶心、嗳气等症状。

(一)主要表现

1.患者可无自觉症状。

2.肝血管瘤发展缓慢,病程长达数年以上。当肿瘤增大后,可扪及腹部肿块,可有邻近脏器受压症状,腹胀、嗳气和上腹隐痛不适。

(二)次要表现

1.部分患者可出现贫血、血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特别是巨大肝血管瘤临床上常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症状和表现。

2.肝血管瘤破裂出血,有明显的急腹症临床表现,后果严重,但临床上很少见。

(三)误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