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皇后从政轶事
11098800000023

第23章 晋康帝皇后褚蒜子三度听政稳时局(2)

公元357年,褚蒜子皇太后的儿子、晋穆帝司马聘已经长到十五岁了。早已经厌倦了摄政的皇太后马上为儿子举行了冠礼,并改年号为“升平”,希望东晋能够民富国强。随后,褚蒜子毫无眷恋地将“权力”交还皇帝。

(3)再度垂帘,于政无补

褚蒜子皇太后归政后,并没有轻松下来。作为母亲,她必须为儿子的前景忙碌。马上给刚刚亲政的穆帝立了皇后。穆帝的皇后是散骑常侍何准的女儿,名何法倪。算是名门望族之女。她比穆帝大四岁,为了朝廷,褚蒜子答应了。

可是,不如人意的是,何皇后及其他嫔妃都没有给穆帝留下后代,这对帝王之家来说是一个无法弥补的缺憾。

虽说归了政,但褚蒜子不可能不管儿子的江山。穆帝有事情也不断请示褚蒜子。褚蒜子也尽其所能,帮助穆帝统治江山。

忙忙碌碌五年过去,升平五年五月,穆帝突然患重病不起,数日后驾崩,年仅十九岁。褚蒜子在感叹自己和儿子命苦的同时,对皇权再度厌倦了。

为了承继大统之事,会稽王司马昱等大臣入宫见褚蒜子,希望迎成帝的长子,穆帝的异母哥哥、琅琊王司马丕嗣位。褚蒜子没有什么异议,可她还要在群臣的拥戴下下“诏”:

帝奄不救疾,胤嗣未建,琅琊王丕,中兴正统,明德懋亲,昔在咸康,属当储贰,以年在幼冲,未堪国难,故显宗高让,今义望情地,莫与为比,其以王奉大统,毋坠厥命!

这道诏令下达后,百官马上前往司马丕驻地,把他迎接入宫。不日登基,是为哀帝。哀帝当时二十二岁。其妃王蒙被立为皇后,其弟司马奕被立为琅琊王。改年号为建平。

大臣们对哀帝并不放心,恳请褚蒜子再度听政。褚蒜子本不打算听政,可无奈群臣屡请,也不得不首肯了。大臣们没有看错,这个哀帝没有一点儿政治细胞,对政事不感兴趣,却整日迷信方士,甚至发展到成日不吃饭、只知道吃药的地步。当然,哀帝的身子骨不好,这是事实。于是,群臣也没了办法。

这期间,桓温的势力继续增长,已经完全到了尾大不掉的程度了。通过不断的累积,他已经担任了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等众多职务。褚蒜子对他心有余悸,再度听政之初,便加桓温扬州牧头衔,希望他入朝参与朝政,以便调虎离山。但这个计谋被颇有政治头脑的桓温识破,他拒绝入朝,仍然居朝外“发号施令”。

司马丕的确没有皇帝命,仅仅当了四年皇帝便一命呜呼。东晋的承嗣问题又摆了出来。身子骨很差的哀帝仍旧没有子嗣,还是解决不了继承人的问题。经过群臣商议,最终确定由司马丕的弟弟,琅琊王司马奕当皇帝。褚蒜子皇后立即答应了。

(4)三度垂帘,仍旧一片混沌

公元365年,司马奕当了皇帝,是为废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太和。可是,大臣们不能让褚蒜子休息,又是一片恳请,褚蒜子又是不得不听政。

这一次,已经六十岁的桓温再也等不及了,他终于开始对皇嗣指手画脚了。公元371年,桓温逼迫褚蒜子皇太后下诏,废黜皇帝司马奕,其目标直指褚蒜子。

实际上,虽然桓温不入朝,但是他的“上表”却频繁到朝,大臣们深知他手中的实力,都不得不加以考虑。所以说,桓温是“身不在朝意在朝”,照样管事。

桓温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在桓温专权时期,东晋的势力尚能与北方强国不相上下,而且他多次主持北伐,夺回了北方大片土地,为东晋统治的巩固立下汗马功劳。

但是,桓温北伐的动机并不纯,他主持北伐的目的不是为东晋朝廷考虑,而是为自己提高威望,最后代晋称帝。

因而在军事上,他并没有用多大心思,屡次北伐屡次失败,可屡次都让东晋朝廷翘首以盼。应当说,桓温专权的基础来自不断的建功立业,光凭这一点,桓温与历史上其他以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为目的的擅权小人不同,因此,桓温即使是个图谋篡位的权臣,所行之事也是大丈夫所为。他置所谓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于不顾,既不像那些乱政的封建权臣为了篡位称帝而不顾礼义廉耻,更不像只会亦步亦趋、遵循圣人所言的所谓“大丈夫”,他只按自己的想法走自己的路。

桓温曾卧于榻上仰天长叹,说了一句倍受后人争论的名言:“大丈夫不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从这句话来看,桓温生活在那个年代,却具有了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的性格,或者叫“反叛精神”,但是,桓温毕竟不是一个思想先驱,能说出这句话来,也很有思想深度了。

公元369年,桓温率大军从姑孰出发,进行了第三次北伐,进攻前燕。但由于缺乏统筹安排,桓温孤军深入,而且粮草已尽,又有报称“前秦军队正援救前燕”,于是他匆忙退兵。

第三次北伐的失败,让桓温的名声一落千丈,朝中对他不满、耻笑之人也越来越多。正当桓温为此垂头丧气、无计可施的时候,亲信建议他通过废黜皇帝继续保持权威。这使桓温非常高兴。

桓温等人为了达到目的,开始寻找废帝的毛病。但是,由于褚蒜子及废帝一向谨小慎微,却也找不出太大的问题。于是,桓温等人编造出废帝有阳痿症的借口,说废帝的三个孩子都是别人的,为此褚蒜子毫无办法。

公元371年,桓温终于入朝了,不过这次来是为了逼宫。他已经写好了废黜司马奕改立丞相司马昱的诏书,让褚蒜子过目。

皇太后褚蒜子见状,说:“我早就料到会有今天。”她索性批阅道:“未亡人不幸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社稷大计,义不获已。临纸悲塞,如何可言!”实际上是无奈地默认了废黜自己儿子的做法。

桓温立即召集百官宣布,废黜皇帝司马奕为东海王,立司马昱为帝,称晋简文帝。褚蒜子皇太后被尊为崇德太后,因为自己的儿子被废,她也无须听政了。

(5)四度垂帘,全身而退

本来,多次听政的褚蒜子已经完成了她的听政使命。可是,多灾多难的东晋发生的重大变化,又一次将褚蒜子推上了前台。

桓温废黜皇帝司马奕后,将司马奕的妃子、仆人几乎杀尽。作为母亲,势单力薄的褚蒜子没有任何办法,看着郁郁寡欢的儿子被迫离开皇宫,她实际上已经心死了。

司马昱为帝后,朝中大权仍然掌握在桓温手中,皇帝自己却战战兢兢。没想到,司马昱的命也是这么短。即位的第二年六月,简文帝病重。他知自己不行,他试图将皇帝位传给年仅十岁的儿子司马曜,于是立下了“谦虚的遗嘱”。

史书记载,司马昱的遗嘱写道:“大司马桓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

遗诏尚未发出,被侍中看到,压抑已久的对桓温的不满情绪,促使侍中私改了遗嘱,改为“家国事一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断了桓温自立的口实。

简文帝只做了七个月的傀儡皇帝,便一命呜呼了。

司马曜即位,是为孝武帝。

可是,六十多岁的桓温再也等不及了。本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实力,先压住群臣,然后由某个大臣出面说项,让现皇帝禅位于他。这样既保住了“忠臣”的牌节,又能做皇帝。可是,人们非常反感他的做法,上述“矫诏”事件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证明。

桓温知道,他只有通过武力夺取皇帝位了。于是,他气势汹汹地率兵来到首都建康。

面对桓温的淫威,东晋的两名大臣值得称道,他们是谢安、王坦之!他们很好地保护了年仅十岁的孝武帝司马曜,同时也让桓温的皇帝梦破灭。

桓温一无所获地回到扬州,不久因病死去。但是,他的权力又转给了他的弟弟桓冲。于是谢安、王坦之等人又请褚蒜子出来听政,以便与桓冲抗衡。

当时,有人出面反对,认为过去褚蒜子出来听政,那都是帮助自己的儿子。现在不同了,江山易主了。况且她的儿子在东海王的位置上战战兢兢,她怎么好听政呢?

历史再一次证明了褚蒜子的崇高人格。她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女人,她懂得只有她出面才能震住桓冲,于是欣然接受。

褚蒜子辅佐了三年后,孝武帝终于亲政。褚蒜子下诏,退居后台,完成了她对东晋的义务。

公元384年,六十一岁的褚蒜子终于走完了她的四度听政的传奇一生,逝世于显阳殿,最终葬于崇平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