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皇后从政轶事
11098800000024

第24章 北魏文明太后冯氏垂帘听政兴社稷(1)

“文明太后”,是后人对北魏文成帝皇后冯氏的尊称。二十四岁便守寡的冯氏,如同东晋康帝的皇后褚蒜子一样,有胆有识。她垂帘听政二十余年,为北魏政权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位卑照样做皇后、太后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冯氏,的确是值得称道的。冯氏本人是死囚犯的女儿,年幼时不得不随姑姑远离家乡,来到北魏后宫充当下女。她勤劳好学,无论是算账、识字,还是宫廷礼仪,都逐渐一一掌握,成为她引起太子拓跋濬注意的资本。

拓跋濬即位后,年仅十五岁的冯氏便登上了皇后宝座。拓跋濬死后,她以非凡的能力垂帘听政二十余年。更重要的是,她听政并不是“看家护院”,而是对北魏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成为后人不得不承认的女政治家之一。

实际上,冯氏自小与北魏宫廷就有关系。她的祖籍虽然是今河北冀县,她自己也生于长安。但是,她的祖父冯文通是北燕国君冯跋的弟弟。在冯跋死后,曾经继承过帝位。她的父亲冯朗为北魏的广平公,因为生母被废黜,成了“多余的人”。于是,冯朗联合胞弟找到大哥冯崇,三人一起投奔北魏。后来,冯朗在北魏犯了死罪后被杀死,女儿冯氏只得找到在皇宫当昭仪的姑姑,在姑姑的帮助下,进后宫当了一名宫女。虽然地位卑微,但不用为生计着急。这对冯氏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事情了。

冯氏的姑姑冯昭仪当时在宫中有一定地位,对冯氏又很喜欢,于是经常教导冯氏。十一二岁的冯氏在姑姑的调教下非常懂事,加之人又长得漂亮,举止温文尔雅,很快就引起太子拓跋濬的注意。

冯氏和拓跋濬的关系,只能算少小相识,因为拓跋濬的年龄比冯氏还小三岁。所谓的钟爱,无非是少年的懵懂感情。但是,太子即位后情况则不然了。当时,冯氏和拓跋濬常常在一起玩耍,成人们觉得他们也算两小无猜。虽然后宫女子很多,但拓跋濬就是愿意和冯氏在一起,有时候见不到,拓跋濬还耍太子脾气呢。

公元452年,太武帝为中常侍宗爱所杀。十二岁的太子拓跋濬继承帝位,当了皇帝,冯氏被封为贵人,但当时皇后位空缺。四年之后,冯氏终于超越众多嫔妃,被拓跋濬立为皇后,即后人所称的文明皇后。此时她年仅十五岁。

拓跋濬在位十三年,朝权基本上掌握在大臣手里。这时,北魏已经统一北中国,实力日渐强大,但太武帝平定四方的统一战争,也耗尽了北魏的国力。再加上内侍宗爱连杀了两个皇帝,朝野上下惶惶不安。所以拓跋濬上台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宽刑简政,稳定民心。

拓跋濬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听从群臣的进谏,废除了拓拔焘打压佛教的政策,在国家统一管理佛教事务的基础上,有序地发展了佛教,目的也是加强国家对佛教的控制。同时,拓跋濬加强法制建设,使北魏的统治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此外,在大臣的建议下,拓跋濬还注重官僚体制建设和加强监察的制度,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贪污行为,但也使官吏不得不有所收敛。

实际上,拓跋濬从小就在祖父拓拔焘身边长大,也很想像祖父那样东征西讨,创立一番伟业。但是拓拔焘在统一四方的战争中消耗了北魏大量的国力。所以拓跋濬登基之后,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

不过,年少的拓跋濬是一个善弓马、骑术的鲜卑人,他始终没有忘记习武。

有一次,他与众臣在灵丘南面的山下习武。突发奇想,让群臣仰射高四百余丈的山峰。群臣射出的箭中途便往下落,没有一个能射过山顶的。拓跋濬见状笑了笑,他手执千斤弓,利箭脱弦而出,高出山峰30多米方坠下。群臣见此,无不欢呼万岁。拓跋濬十分得意,便在射箭的地方立碑纪念。

这段故事虽需要认真的考证,但是,我们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青年时期的拓跋濬秉承了鲜卑人的习武风尚,而且非常注意锻炼。

可是,就在春风得意的时候,拓跋濬突然患病,不久便死去。二十八岁的冯氏立即成了寡妇。

根据魏国旧制,皇帝驾崩,三天后要把他生前的御服器物一并烧焚。举行此仪式期间,朝廷百官和宫中嫔妃要哭灵。

冯氏年轻丧夫,痛不欲生,悲啼着跳入火堆,左右急忙救治,好长时间冯氏才苏醒过来。无论如何冯氏的初衷是真情使然还是假戏真做,这千古一跳,已昭显出冯后无比的勇气和过人的智慧。

几天之后,政权交给了她十二岁的儿子、太子拓拔弘,拓拔弘就是北魏献文帝。冯氏则被尊称为皇太后。

冯氏在初当皇太后时,并没有想做临朝听政之类的事情,只是后来朝廷的情况将她这个年轻的皇太后推向了前台。

由于献文帝年龄太小,侍中、车骑大将军乙浑觉得皇帝可欺负,就试图建立独裁统治,他竟然盗用献文帝的名义滥杀无辜,甚至大臣也不能幸免。

面对这种情况,大臣们终日惶惶不安,纷纷找献文帝诉苦。年少的皇帝也没有办法,只好到皇太后冯氏面前讨策。

实际上,面对乙浑这种霸道的人,无非是采取两种办法。一是打,采取硬的一手,以牙还牙,将其除掉;二是采取怀柔政策,封以高管厚禄,使其良心发现,停止杀人,安心朝政。

文明太后一开始也采取后一种办法,她也是不敢公然得罪乙浑的,只好封他为丞相,这几乎是朝廷中臣子的最高礼遇了。

但是,已经昏了头的乙浑并没有感到“皇恩浩荡”,反倒觉得朝廷可欺,于是变本加厉,甚至与心腹讨论推翻朝廷、自立为帝。

最初,献文帝不断把状告到冯氏处的时候,冯氏并没有特别在意。后来,近臣不断把乙浑的恶劣行径反馈给冯氏时,冯氏开始琢磨起来了。加之,乙浑欲自立为帝的消息传到了冯氏耳里,这位北魏的皇太后知道,即使作为一名女子,自己也必须挺身而出了。她必须抛弃怀柔政策,丢弃幻想,必须用杀人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经过反复权衡和密谋,冯氏命令自己的心腹元丕、元贺、牛益得等人率领军队,将乙浑杀死,以彻底解决问题。杀乙浑的行动虽然惊心动魄,但有惊无险,最终把不可一世的乙浑杀死在他自己的府上。北魏的朝廷基本可以大大地喘一口气了。

许多大臣从这次除掉乙浑的行动中,看到了冯氏的坚强和能力。于是,一些大臣随即劝进,希望冯氏临朝听政,而不是年纪轻轻的就在后宫里养闲。冯氏经过慎重考虑,答应了大臣们的请求,宣布临朝听政。

虽然冯氏有能力、有胆识,还有一些运气,但是,冯氏本人对朝权并不感兴趣,也不愿意每天日里万机,处理琐碎的宫廷事务。她把中书令高允、中书侍郎高闾和贾秀三人叫到宫里,协助她处理政务。这三人每天充当秘书的角色,先将政务的处理意见搞出来,重大事务再报给太后。

当朝一年后,十三岁的献文帝便由贵人李氏生下一子,当了父亲。北魏的做法很残酷,妃子一旦生下皇子,且皇子被立为太子后,妃子就被立即处死,以便防止外戚专权。

李贵人是南朝梁国人,非常美丽,在北梁之战中被俘获。献文帝一见见她就非常喜欢。临幸后,封其为贵人。要杀掉李贵人,献文帝是有些不舍的,但是太后坚持这么做,并且宣称由自己抚养这个皇孙。李贵人无奈地充当了北魏皇家“家法”的牺牲品。

原来,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在立儿子拓跋嗣为太子前,先杀了拓跋嗣的生母,然后把拓跋嗣召至座前训话,说:“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参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

拓跋嗣就是后来的太宗明元帝,他天性纯孝,当时就哭得浑身乱抖,惹得道武帝派人把他架出殿外。不久,道武帝就被另一个儿子清河王拓跋绍所弑。拓跋嗣继位后,虽然感念生母,但立子杀母作为北魏一朝的“祖宗家法”并未废止,一代一代传承下来,除了肃宗孝明帝亲母胡太后外,储君生母无一例外,全被赐死。当然,究竟是自杀还是宫人代劳,史无明载。

事实上,文明太后冯氏还是遵守祖制的,她在赐死了李贵人后,立即将皇孙拓拔宏接到身边抚养,并且在和献文帝沟通后,宣布归政于献文帝。为了保全献文帝,文明太后将自己的哥哥冯熙提拔成太傅,督导献文帝执政。

在这短暂的一年听政中,文明太后的行为还是可圈可点的。如果照此下去,文明太后的名誉会更高一些,但是,经历过听政的文明太后却与从前不同了。她虽然抚养着孙子,可权力的诱惑时时萦绕着她,并且挥之不去。

(2)虎毒也食子,权力第一位

献文帝亲政后,在许多事情上还是拿不了主意,重大事情还得向文明太后讨教,得到太后的许可后才能下诏令。关于这一点,有人说是献文帝年幼、尊老;还有人说是文明太后权力欲强。

从今天的情况看,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搞政治的人,三十岁、四十岁还嫌嫩呢,何况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呢?

当然,我们从康熙八岁除鳌拜的历史典故中也能看出,还是有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情况的。

渐渐的,权力之争使冯太后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母子间渐渐有了隔膜。

另外,冯太后当时还不到三十岁,年轻守寡,生活便有些不检点,与臣子李奕有了那么点儿情事。献文帝年轻好面子,听到外面的流言蜚语,心中生气,认为李奕给自己死去的父皇“大戴绿帽”,真真“是可忍受孰不可忍”。

恰巧这时,有人告发李奕的弟弟李敷在相州刺史任上时受纳贿赂。献文帝趁机命人依法“连座”,杀死了李奕、李敷兄弟两家人。

情夫被杀,冯太后内心十分怨恨。但她表面上却不表示出会,而是在喑中注视朝臣的动向,和自己儿子的下一步行动。由于母子失和,加上政事不顺,小皇帝亲政不到一年,便对权利与富贵没有了兴趣,要把帝位禅让给叔叔京兆王拓跋子推。这件事带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他们都认为,要禅位也只能让皇太子继位。

思考了一段时间后,献文帝拓跋弘把帝位禅给了六岁的儿子拓跋宏。谁知,这个小小的拓跋宏在禅位大典上居然疯狂飚泪,献文帝奇怪地问他为何伤心。拓跋宏回答说:“代亲之感,内切于心!”言辞令人感动。他就是日后名声赫赫的孝文帝。

献文帝把帝位内禅给太子后,实际朝权还握在他手中。此时,他勤于政事,赏罚严明,慎择官员,进廉退贪。尤其大案要案的判决上慎之又慎,魏王朝刑虐过度的旧例从此得以改变。

经过几年观察,冯太后觉得拓跋弘越来越英明了,在政事的处理上越来越不听从自己这个母后的了。因此,母子两人的关系一天比一天疏远。在相互猜忌中,冯太后起了杀心,于公元476年夏天的某个夜晚,冯太后派人在酒中下毒,鸩杀了自己的儿子。

(3)文明太后与权力太后

冯太后又升一格,以太皇太后的身份重新主持国家大政。

孝文帝拓跋宏此时仅仅是十二岁的小孩子,但他天性至孝,对祖母能够承颜顺志,躬亲伏侍,事无大小,都听祖母冯太后的决断。

冯太后虽然是女人,但她悟性好,为人聪明,处理政务很有一套。加上孝顺的孝文帝不敢违背祖母的意愿,大事小情都一一禀明冯太后。所以,国家大事都由她一个人拍板决定。

因为孝文帝年幼,冯太后写了三百多篇《劝诫歌》,以及十八篇《皇诰》,用来教孝文帝修养品行和节操,作个好皇帝。她还尊重儒学,在长安立了文宣王庙。

冯太后是个俭朴的人,不喜喜欢奢华的饰品,吃的东西很简单,穿的衣服也很朴素。但冯太后信佛敬佛,因而花费的钱财非常多,金玉珍宝成斗成斗地装嵌于佛堂、佛像上,形制恢宏,至今可见。

冯太后在管理下人上要求很严格、不徇私。左右侍奉之人即使有小过错,她也要进行处罚,大加鞭挞。然而她有个好处,就是过了事儿就忘记了一样,对人还像开始那么好,还会给人富贵。所以身边的到死都很忠诚。

冯氏虽然贵为太后,但正值青壮年,在处理朝政之余,有着丰富的私生活,王睿、李冲最受冯太后爱宠。

王睿,字洛诚,他的父亲是个江湖术士,以天文卜筮为生。王睿子承父业,也靠卜筮术养活自己。王睿长得身材伟岸,容貌出众。有一次,因为某事得到了冯太后的接见,他出众的容貌令太后一见钟情。被太后召来侍寝后,马上被破格晋升为给事中。没多长时间,又相继升为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等职,后来竟然赐给他太原公的封号。真是“内参机密,外豫政事”,一天比一天受宠。

太和二年,冯太后与孝文帝率领百官和宫人到虎圈去赏虎。有一只吊晴大老虎突然从阁道上冲出来,直奔御座而来。负责守卫的兵士和宫人吓得四散奔逃,只有王睿一个人毫无惧色,挡在冯太后和小皇帝面前,挥舞着方天画戟挡住老虎。他的样子非常英武,竟然把老虎吓退了!

从此以后,王睿更令冯太后的信任了。第二年,就被升为尚书令,还封了中山王。由于王睿与冯太后好得如胶似漆,冯太后私下里赏赐他的珍玩不计其数,都是在夜里两人尽兴之后,让宦官们用大蓬车装着宫中的宝物往王睿府里送;除此之外,还明着赏赐给他田园、牛马、奴婢、杂畜等物。为了掩人耳目,在赏赐王睿的同时,还对与他同等官职的大臣一道封赏,花费财物数以万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