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皇后从政轶事
11098800000031

第31章 唐中宗皇后韦氏杀夫取权终被杀(2)

公元705年,已经做了十五年女皇的、八十一岁的武则天感到无力控制朝政了,她虽然还有张氏兄弟充当面首,仍然可以享受着人生,但是聪明的武则天知道,她的好日子不多了,这表现在对太子李显的控制方面、对武氏家族的约束方面,还表现在惰于朝政方面。

就在这个时候,许多大臣和将军正在酝酿着一场兵谏。这支兵谏的队伍虽然人数众多,但是成分复杂,其中不乏武则天曾经信赖的人!这场兵谏从表面上看,是为李氏家族夺回皇权。实际上,有些人是为了江山;有些人是为了报自己的私仇;还有些人本来就对武则天虚以应对;更有些人觉得武则天老了,自己需要寻找新的靠山……

虽然目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把武则天当成了仇人。

武则天一辈子心狠手毒,但是她从来没有糊涂过,她似乎已经预感到这一天的来临。她在等待,她知道“上台容易下台难”,她也知道高处不胜寒。

这一天,武则天终于等来了。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宰相张柬之、左羽林将军桓彦范、右羽林将军敬晖、右台中丞袁恕己发动了一场军事政变,将张昌宗、张易之及武氏家族数人杀死,病榻中的武则天被“请”下御座。

对此,武则天毫无反应,甚至一句也没有指责那些昔日向她称臣、今日却反叛的官员,似乎她已经对权力毫无兴趣了。这使得众人兴趣索然——武则天这位女中豪杰在最后的谢幕时,还给了男人们一个“惊喜”:她用自己的行动表明,那些男人把她预见错了。

过了三天,武则天被迫离开了她居住了十五年的宫城,迁居洛阳宫城西南的上阳宫。仁孝的唐中宗李显率文武百官到上阳宫请安,并给母亲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以示慰籍。

同年十二月,八十二岁的武则天凄凉地死在上阳宫。临终前的遗嘱是: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二族及一些大臣的亲属。实际上,这个“赦免”已经意义不大了,大多数她的冤家已经被她满门抄斩了。

武则天死了,李显及其兄弟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许多大臣也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武则天的灵柩在中宗的护送下,按照武则天的遗愿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众人拥戴皇太子李显登基,宣布恢复李唐王朝。

李显的妻子韦氏又登上了皇后宝座。这一次,她疯狂了,她要报复、她要享受、她要抓权,她要所有的一切,仿佛不如此,她十四年的罪就白受了似的。

韦氏刚一上台的时候,即修改了“服役法”,将唐朝过去的常年服役改为二十三岁成丁,五十九岁免役。这个修改得到了百姓的欢迎,对社会的发展是有利的。

聪明的韦氏知道,既然干政了,就要标新立异,就要树立威信。所以,这个政策出台后,韦氏通过心腹到处宣扬自己,这也算是有政治手腕吧。

不过,韦氏是“远学吕雉,近学则天”,甚至在形式上也要模仿,这是韦氏不能成为政治家的幼稚一面。

史书说,中宗当政后,韦氏在朝廷议事时,也学武则天那样“布设帐帷”,坐在殿上干预朝政。有人说,中宗在这个问题上是有责任的,但实际上是韦氏自己争来的,她抓住中宗遇难时对她许下的诺言,尤其是她抓住了中宗花心的“把柄”——虽然是韦氏逼迫中宗花天酒地的,但是却被韦氏抓了小辫子——这样一来,她就可以明目张胆地干预朝政了。

大臣们看到这种情况都很失望,尤其是那些冒着生命危险逼武则天退位并拥李显即位的人,他们感到“革命”失败了。真是“走了武则天,又有韦氏来”。

桓彦范上表说:“自古帝王,凡与妇人共同商议朝政的,最后都是国破人亡。”他试图说服中宗让韦氏“撤帷”。

中宗此时正不愿意管朝政呢,他正在后宫“夺回十四年荒废的时光”呢。他虽然知道桓彦范上表说得对,但他还是很生气。结果是大臣们的意见提了多少也没用。中宗哪里管这些,他想的是“追忆往事”。

当年,中宗被废就是因为封韦氏父亲的事儿,现在韦氏父亲虽然不在了,他还要封,这就是所谓帝王之性。

不过,这一次大臣们又急了,有人上疏说:“自古惯例不封异姓王,现在国家正百废待兴,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中宗就是不听,这叫“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最后还是追授韦后父亲为洛王。中国古代封王的意义不仅仅在这一辈,关键是一般可以世袭,也就是说可以传宗接代,世代富贵,所以虽然韦玄贞死了,但是封王后,韦氏的兄弟便也富贵了。

大臣们提意见,这是正常的。但对韦氏来说,这是存心和她过不去。后来,她还为此报复了几位大臣,这是后话。

平心而论,皇帝与大臣的关系,处理起来也是很难的。历史上,君臣真正互相信任、同舟共济的事例不多。君臣之间经常会实现权力转换,个中原因非常复杂。

此时的中宗在夺回十四年的“损失”。他花天酒地,整天被嫔妃簇拥着,这位二进宫的皇上根本没有把朝政放在心上。可韦氏则不然,她在抓权、干预朝政的同时,也享受着人生。如果说作为皇后,韦氏在生活上的奢靡是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在生活的放荡方面,甚至可以说韦氏是被她自己的女儿安乐公主“带”坏的。

前文说过,李显与韦氏当年在被发配的路上生了一个女儿,小名叫裹儿,如今,裹儿已经长成人了。

李显被再次立为太子后,武则天才看见了这个孙女。她见这个孙女天资聪慧、容貌美丽,而且有些权力欲,心里就特别喜欢,甚至觉得她有几分像自己当年的影子,于是就封她为“安乐公主”,命她嫁给自己的侄子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这也可以理解为“武李之和”。

他们的婚礼极为隆重,好不热闹。就是在这次婚礼上,中宗李显认识了才华横溢的上官婉儿,召幸她并封为婕妤。

实际上,上官婉儿早就同武三思通奸。后来上官婉儿为了巴结韦氏,又将武三思介绍给了韦氏,韦氏乐不可支,一发而不可收。有了韦氏和上官婉儿这两个猛将,武三思当然得到重用。

发展到后来,韦氏和武三思的秘密宫人皆知,只有中宗蒙在鼓里。

大臣们不敢直说,张柬之、崔皎等人只得用隐晦的语言上谏,希望中宗能够压制武家势力,暗示是上官婉儿在起不良作用。

中宗刚刚纳了上官婉儿,哪里听得进去。坏就坏在他还同上官婉儿说了这件事情,使上官婉儿怀恨在心里。后来,上官婉儿给中宗出主意,采取明升暗降的方法压制上奏的大臣,封张柬之为汉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敬晖为平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基本上把几个朝廷的重臣都赶到了地方。

这还不算,武三思等人还把韦氏乱伦的事情写成布告张贴,只写韦氏乱伦,不写男人是谁,署名是上述五王。中宗得报后非常生气,认为五王是对他的安排不满才这么做的,于是盛怒之下将五王流放边州。韦氏、武三思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矫诏将五王杀死在流放途中。

韦氏、武三思、上官婉儿实现了“清君侧”,行为更加大胆,三人甚至同床共枕。

除此之外,此三人,外加上安乐公主,都显示了政治上的野心。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是为武家而斗;韦氏和安乐公主则是以武则天的女皇当政为榜样;而上官婉儿以利益为第一!这几个人围绕在游戏人生的中宗周围,这朝廷还怎么好得了?

韦氏曾经生过一子,叫做李重润,而且也封了王,但是已经死去了。韦氏本应该在立太子问题上超脱些。但是她希望能够弄权,因此也是瞪得两眼发红。安乐公主想成为皇太女……他们给中宗的江山平添了麻烦。

中宗也在考虑立太子的事,他和朝臣们商量,大臣们希望立后宫所生的李重俊为太子,中宗本人也没有意见。但在讨论中,一些大臣似乎已经感到安乐公主和武三思有野心,便一再隐晦地上奏说武则天和武家的事情,希望中宗引以为戒。

中宗还没有忘记自己流放时的凄凉生活,似乎也觉得李重俊是个不错的人选。但是他还觉得韦氏、安乐公主和武三思也是“贴心人”,于是就主动找他们商量。

没想到,这三人都以李重俊的母亲出身微贱为理由加以拒绝,反倒搞得中宗不知如何是好。

此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宗一直为立太子的事情伤脑筋。在大臣们的再三要求下,李重俊才终于在“摇摇晃晃”的状态下被封为皇太子。

李重俊被封为太子,惹恼了韦氏、安乐公主和武三思、武崇训,甚至连上官婉儿也恼了。他们合起伙起整李重俊。

武崇训坏招最多,他教安乐公主如何欺负太子,还称太子为“奴”。几个人都不给太子好脸,而且经常找茬骂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