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厚黑学全集
11098900000161

第161章 人情世故厚黑学(17)

但是废后毕竟是一件大事,大臣范仲淹等人都力谏郭后绝不可废,仁宗也犹豫不决。过了一段时间,宋仁宗在吕夷简不遗余力的劝说之下,终于打定了废后的决心。吕夷简为了达到废掉郭皇后的目的,竟然下令台谏部门不能接受谏官的奏疏。宋仁宗颁下了诏书,立刻传旨以郭后无子嗣为名废之,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居长乐宫,次年出居瑶华宫。郭皇后一废,宋仁宗就一心一意地昼夜与尚、杨两位美人厮混,上朝便神情恍惚,所答非所问。杨太后知道后大怒,逼着尚美人出家做了道姑,把杨美人安置到一个秘密的宅第。

不到一年,宫中走了三个人,仁宗顿感一片寂寥,食不甘味。他回首自己和郭氏的旧情,十分后悔,立刻想复立郭氏为皇后。阎文应听说之后,十分畏惧。因为当初如果不是他从中“美言”,郭皇后根本不会被废。如果复了郭氏为后,以郭后的性格自然不会饶了自己。郭氏在这个世上多待一日,自己的处境就危险一日,看来废了她皇后的位子还不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办法是斩草除根,做事做绝。

恰好这时郭氏染了风寒,患了感冒。仁宗一听,十分着急,让阎文应传太医诊视。阎文应亲自去太医馆找一个平素熟识的太医。阎文应把太医带进自己的住处,把想要加害郭后的事说了出来,这位太医十分恐惧,但是阎文应软硬兼施,最后还是让他答应了,带着他去了瑶华宫。才过了几天,阎文应向仁亲禀告:“郭静妃不幸暴崩!”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农民军首领张献忠所向披靡,把官军打得狼狈不堪。崇祯十一年(1638年),张献忠农民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劲敌,那就是作风硬朗的明总兵左良玉。张献忠曾冒充官军的旗号奔袭南阳,被左良玉识破,并遭大败,张献忠负伤退往湖北谷城。当时,因为过于分散,各自为战,李自成、罗汝才、马守应等几支农民军也相继失利。张献忠被官军围困于谷城,孤军奋战,外部无救兵,内部粮饷已经严重不足,处境十分恶劣。

在这样的危急关头,张献忠得知陈洪范在熊文灿手下做总兵,大喜过望。陈洪范和张献忠相识,陈还救过张献忠,而熊文灿的拿手好戏是以抚代剿。张献忠决定利用明朝高叫“招抚”的机会,将计就计,暂时投降,以待时机。他立即派人携带重金去拜见陈洪范,表示自己愿意率部下归降,以报效救命之恩。陈洪范甚是高兴,上报熊文灿,“招安”了张献忠。

此后,张献忠部队名义上已经是官军,但实际上却一直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地位。熊文灿曾提出要把他的部队减为2万人,由明廷供饷,张献忠却说他的部队都是壮士,裁了可惜,他们愿意全军从征,请朝廷按10万人发饷。熊文灿无可奈何。张献忠加紧训练士兵,还把部队分屯于四郊,与老百姓混合居住在一起,借此控制了谷城全境。有人怀疑他还准备反叛,要熊文灿先下手为强,但熊文灿却一心想在“抚”字上见奇效,没有对张献忠采取行动。不料,等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张献忠于次年就在谷城重举义旗,打得明朝官兵措手不及。

舆论高调和行动审慎

真正掌握了权力精髓的人,了解权力的资本来自于两方面,个人的声誉和实际的行动。一方面,权谋者需要擅长为自己赚取名誉,在仁义道德上占据优势,最好能给自己罩上高尚的光环,制造先声夺人的高调舆论,以赢取人心向背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又不能过度依赖这些舆论的力量,在实际行事的过程中,依旧要小心谨慎,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在必要的时候,完全可以不按照自己表面坚持的那一套高调舆论行事。将这两方面都加以灵活运用,就能在权力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

在中国历史上,从权谋的角度上来说,王莽可以算是将舆论高调和注重实效两者完美结合的第一人。王莽是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他幼年时父亲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自幼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被认为是王家最好的子弟。王莽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前22年,王凤生病在家休养,王莽对他侍奉得无微不至,一连几个月衣不解带地服侍,其孝道甚至超过了王凤的亲生儿女,王凤极为感动,临死之前,还刻意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不久,王莽就升上了射声校尉,相当于地方郡守,年仅24岁的王莽,成了政坛上冉冉升起的一颗璀璨新星。

在做官期间,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叔父王商甚至上书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同时,当时的许多名士也都联名上述,赞誉王莽的人品和才德,再加上太后的举荐,汉成帝便封王莽为新都侯,晋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才30多岁的王莽已经成为朝廷重臣。

当时,西汉贵族、官僚大都骄奢淫逸、贪婪成性,政治黑暗,社会危机四伏,人们都希望能有一个比较正派的人物管理朝政。而王莽身居高位反而更加谦恭,不仅广交名士,和众大臣友好往来,还经常救济贫寒的宾客。为了博取社会的赞誉,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王莽还数次离席,说是要侍奉生病的老母服药,这无异于在大庭广众之中表现自己的孝道。他还经常到他侄子的学堂去慰问老师。一时之间,王莽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交口称赞,名声之高超过了几位位高权重的叔伯。

此时王莽要想继续往上爬,最大的对手是他的表兄淳于长。他是王太后的外甥,与王莽同为政坛后起之秀。他帮助成帝,成功说服太后,同意将汉成帝的爱妃赵飞燕立为皇后,因此博得成帝的赏识,成为下一任大司马最有力的人选。淳于长虽然有计谋,但是城府不深,他得志之后便得意洋洋,不知道王莽正在他背后虎视眈眈。王莽经过密切调查,发现淳于长和被废的许皇后的姐姐私通,后来又纳她为妾,胆大包天的淳于长居然还写信调戏许皇后。王莽掌握了这些事情之后,立即先向大司马王根揭发,还添油加醋地说淳于长正盼望王根早死,自己好接替。王根大怒,免去淳于长的所有职务。王莽又告发淳于长与许皇后姐姐之事,成帝经过调查后,以大逆不道之罪论处,淳于长最终死于狱中。这样,王莽不但成功得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且还博得“大义灭亲”的好名声。

在众口一词的推荐中,公元前8年,38岁的王莽出任大司马,成为朝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做了大司马的王莽决心要在名声上超过他的前辈。他礼贤下士,常常把自己从朝廷上得到的赏赐都分给宾客幕僚,而他自己却分文不取。在生活上,他和自己的家人也格外节俭,穿的是破旧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汉哀帝继位后,其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太后一族外戚得势,王莽退位隐居新野。其间他对地方官极为恭敬,毫无侯爷的架子。他的儿子杀死家奴,这在当时只是小事一桩,但王莽借题发挥,竟然逼其儿子自杀偿命。由此王莽得到了大义灭亲、公而忘私的美名。三年间,官员们为王莽鸣冤的上书数以百计。

西汉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汉哀帝驾崩,平帝即位,太皇太后王政君任命王莽为大司马,从此王莽开始执掌朝政,成为摄皇帝。上台之前的王莽就已经深获民心,上台之后拨乱反正,罢免哀帝幸臣董贤,立中山孝王之子刘衎为汉平帝,将哀帝外戚全部赶出京都,这三件大事作罢,整个大汉天下欢声雷动。王莽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这些做法还使得王太后满心欢喜,以为王莽替她出了一口恶气,其实这是王莽在为自己进一步夺权扫清道路。

当时,平帝的祖母冯氏、母亲卫氏都被王莽阻留在中山王国。王莽担心哀帝继位后的一幕重演,十分不安。朝臣中有人说平帝年幼,不应使他和生母分离,都被王莽找借口赶了出去。王莽的长子王宇担心王莽阻隔平帝母子相聚的做法给王家带来灾祸,他的老师吴章设计,让他的妻兄吕宽趁夜在王家门前洒上猪狗血,让王莽生疑,然后由吴章来趁势劝说。王莽尽管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是立即把吕宽、王宇押入牢中,随后,又将王宇的妻子吕焉、老师吴章都抓了起来。第二天,王莽就命他的儿子王宇立即自杀,吕焉和吴章也被判了死罪,只有吕宽一人被系于狱中。而后,王莽奏告太后,说王宇受吕宽诱惑,交接平帝外戚,妄发议论,已被处死。太后下诏,夸赞王莽不以父子之情损害国家之事,勉励他继续为国除害。这时,吕宽的用处就显示出来了。经过不断的审讯,吕宽的“供词”所牵涉的人越来越多,终于织成了一张大网,结果是,有许多人企图拥戴平帝的舅舅卫宝、卫玄等人夺权,谋害王莽,危害国家,其中包括梁王刘立、王莽的叔父王立、堂弟王仁,以及其他朝中大臣、地方官吏,共达数百人,或自杀,或处死。这些人都是对王莽擅权表示过不满,或对王莽进一步篡权可能不利的人。就这样,王莽杀一子堵了天下人之口,制造了一场大冤狱,从而扫清了障碍。

王莽不断地诛灭异己,培植亲信,凡是能体会其旨意的人,就加以重用,无耻之徒纷纷平步青云,刚直之士却无以容身,朝政完全被他一手把持。平帝渐渐长大,王莽让自己女儿成为皇后。已明事理的平帝自然对这位老丈人的专权跋扈极为不满。王莽见平帝越来越不好控制,索性一杯毒酒结果了这位年仅14岁的小皇帝的性命。汉平帝死后,为了能继续专权,王莽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命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

在支持者的拥护下,王莽一次又一次地被加封许多尊贵已极的名号。比如一年,朝廷授王莽“安汉公”的爵位,王莽在推辞再三之后被迫接受,却将俸禄转封两万多人。元始四年(4年)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当时王莽也是反复再三地加以推辞,甚至磕头流泪,最后自然也是接受了。由于大力宣扬礼乐教化,王莽得到儒生的拥戴,他们提议给王莽加“九锡”的尊号,一起上书的竟然有48万人之多,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全长安城读书人的全部数目,而几乎全部的政府高层官员也表示同意。被加九锡,实际上意味着接近了皇帝的地位。王莽名望之盛,由此可见一斑。从此以后,不断有人借各种名目对王莽劝进,让自己当皇帝。王莽一方面大表诚惶诚恐之意,拒不同意;另一方面却暗中提拔这些劝进的人,甚至还亲自指使人来劝进。经过一番表演和实际暗箱操作之后,初始元年,王莽逼迫孺子婴禅让,自己称帝,改国号为新。

留点缺点,不可过于完美

每个人的天性都有追求美好的倾向。置身竞争激烈的权力场中的人们,大都有“身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慨,这也说明,除了那些十足的奸佞之徒、利禄之士外,人们总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尽量符合“真、善、美”的标准。但是殊不知,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得过于完美的人,很容易受到别人的猜忌。很难坦白承认己不如人,是人的天性之一。当看到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的时候,在羡慕的同时,也会不由自主地滋生出嫉妒的心情。在权力场中,过于完美的人则更加危险,因为他们直接威胁到别人的权力和利益。那些有能力加害于人的权势者,往往不能容忍别人的表现超越自己。比如,有时候,那些深孚众望的下属往往比声名狼藉的贪官污吏更使君主不安。为了避免因为过于完美给自己带来危险,我们就不得不故意留点缺点,或者有意识地破坏自我形象,自己给自己抹黑栽赃,通过自污以求自保。

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王翦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六国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藕父子所灭,王翦也被认为是继白起之后的又一名将。这一军事上的名将,同时也是深谙权力奥妙的名将。

在灭楚之前,王翦坚持需要带领60万大军,才有胜算。秦王嬴政认为大将王翦既年老又胆小,就派青年将领李信及蒙恬带兵20万伐楚。王翦不得重任,于是托病辞官,回老家频阳养老。不料后来,楚军大将项燕大破李信军队,秦兵大败而归。嬴政听说后大怒,这才知道王翦的确有远见,亲自到频阳向王翦谢罪,要他再次出山。王翦辞谢说:“臣下疲弱多病,还希望大王另择良将。”嬴政坚持要王翦领兵,王翦说:“如果秦王一定要用老臣的话,那么还是必须给我60万大军。”嬴政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