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见义勇为
11132500000050

第50章 冯婉良抗敌保庄

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从此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人我国。1856年,英法联军又对我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后侵犯广州,又派军舰进犯天津,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又一次找借口进攻大沽口,侵占天津。10月,英法联军侵人北京,所到之处,无恶不作,劫掠文物,焚毁了世界著名的圆明园,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清政府的卖国投降,外国侵略者的暴行,燃起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熊熊烈火,他们纷纷自动组织起来抵抗侵略者。本文所记叙的故事就是在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之后又去骚扰附近的谢庄时发生的。

十九世纪下半叶,清王朝已是风雨飘摇。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侵,无能的清政府一味退缩,先后与英国、法国、俄国、美国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可这并没有填饱资本主义侵略者贪得无厌的欲望。英法联军第二次攻陷天津之后,直扑北京。清政府却毫无抵抗能力,咸丰皇帝丢弃北京,带着嫔妃和大批官员逃到承德去了,只留下弟弟恭亲王奕忻和侵略者谈判。

英法联军攻进北京之后,被圆明园美妙奇特的建筑艺术和数不清的奇珍异宝惊呆了。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辉煌壮观的建筑群,有一百多处风格各异、变幻无穷的景致,还有珍稀的花木和无数的金银珠宝。侵略者像饿狼见到肥肉一样,抢的抢、扛的扛,能拿走的全拿走了,能扛走的全扛走了,拿不动、扛不走的就砸烂。最后,为了销毁他们抢劫的丑恶罪证,侵略者还无耻地在圆明园放了一把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映红了半个北京城,在熊熊的火焰和黑色的浓烟中,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园林化成了灰烬。

侵略者在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咸丰皇帝却躲在承德享乐,丝毫不把北京的存亡和人民的死活放在心上。侵略者的凶残、清王朝的腐败懦弱让北京人民也无法忍受下去了,他们自发地站出来,手牵手团结在一起保卫自己的家园。

有一次,一队法国兵闯进一个村子,遭到猎户冯三保的痛打,逃走了。全村的人都为此庆贺。只有冯三保十六岁的女儿冯婉贞说:“大家别高兴得太早,明天洋鬼子肯定会带更多的人来。”

第二天,洋鬼子果然又来了,不但人多,而且还拉来了大炮。全村的人都很慌张、害怕。可冯婉贞却不畏惧,她让大家镇静,呆在村里不要出去,然后就领着一群小伙伴冲出去了。这群小伙伴都只有十六七岁,但从小练武,个个都有一身好功夫。于是冯婉贞率领着一伙青年人整装出发,他们都穿着黑衣黑裤,手持雪亮的钢刀,行动敏捷得象猿猴一样。离村四里的地方有一大片树林,树荫浓密,遮蔽天日,他们就埋伏在那里,想借此袭击法国兵。

法国兵正气势汹汹地往村里闯,冯婉贞带着小伙伴突然从路边的草从冲出来。敌人没有意料到,非常惊慌混乱,忙用枪上的刺刀来迎战,可是轻便敏捷勇猛凶狠到底比不上以冯婉贞为首的中国少年。她挥舞钢刀奋力砍杀,跟她对打的没有一个不倒地的,敌人纷纷败退。等法国兵反应过来开枪时,冯婉贞和几个小伙伴早就跑进了树林。法国兵气恼极了,追进树林,大炮丢在路上都不要了。

进了树林,法国兵却怎么也找不到冯婉贞。正当他们纳闷时,头顶上突然响起一声口哨,冯婉贞和十几个少年一起从树上跳下来,拿起刀就朝法国兵的身上、头上一阵乱砍,法国兵的枪没起一点作用。他们被打得落花流水,死的死、伤的伤,最后,还活着的无不抱着脑袋、夹着尾巴,连滚带爬地逃出了村子。冯婉贞趁机邀获了法国兵丢弃的大炮。太阳落山时,被打死打伤的敌军不下一百多个。残敌只好扔下大炮,仓皇逃命。谢庄于是得到了保全。战斗结束了,谢庄终于保住了,19岁的冯婉贞率领弱小的村民战胜了声势浩大的侵略军,书写了抗击侵略者的光辉一页。

北京其他村庄也各自组织了武装反抗力量抵抗侵略者的入侵。侵略者被人民群众打得提心吊胆、人心惶惶,再也不敢轻易出来抢劫村庄了。

名师点评:

在祖国受到外敌入侵的危难之际,猎户女儿冯婉贞不畏强敌、率众保卫家乡的爱国精神和多谋善断、机智勇敢的英雄气概。我们应该学习谢庄人民和当年女英雄冯婉贞的爱国精神,以及他们敢于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机智勇猛的英雄气概。